APP下载

流动的音画,让听众看到“鸡”的世界

2012-04-29李宏

中国广播 2012年5期
关键词:音画题目生命

李宏

摘要:1967年欧洲第一部立体声广播特写《鸡》播出之后,这个作品被译成15种语言播出,并获得意大利奖。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节目开创了广播特写的一种新形态:音响与解说互相交织而形成的广播音画。

关键词:音画 题目 生命 解说音响

1985年,我第一次听的布朗的广播特写是《欧洲的钟》。二十年后我才知道,布朗制作的第一个广播特写是《鸡》。说实话,刚听到这个题目,心中很是疑惑:鸡有什么可说的?鸡除了简单雷同的叫声外,会有什么好听的音响?会有怎样动人的故事?然而,当我听完这个作品后,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受,一种生命的感动,一种对创造生命的机器的敬畏,一种对生命变成商品的无奈,还有许多道不清说不明的伤感。但有一点很清楚: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会做这个题目,明白了为什么一个说“鸡”的节目会获得意大利奖,会被译成15种语言在全欧洲播放,我认识了什么是“解放音响”的经典广播特写,什么是音画,什么是真正的“让音响讲故事”。

他如何想到这个题目的?又是如何表达这个题目的?如何录音?话筒摆在哪里?如何安排解说?如何使用音响?如何把解说和音响融合在一起创造流动的画面?我特意请布朗先生撰文详细介绍《鸡》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思路,以上这些问题在他的创作谈中都有了具体答案。除此以外,我还想强调如下几点:

一、像做课题研究一样研究你想做的题目,使之成为“自己的题目”,把自己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找到自己独有的视角、独家的材料和独特的观点

广播特写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性。什么样的题目都可以做成广播特写,就看你如何做,这是布朗先生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2007年,布朗先生获得美国芝加哥第三海岸音响节杰出人物终身成就奖时,曾经接受美国芝加哥电台的专访,在回答什么是广播特写时,他再次重申了这一要点。平时,我总听到同行说这样的话:这个题材没法做广播特写,那个人物没法做广播特写。《鸡》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你想做,任何题目都可以做成广播特写。当初布朗选择“鸡”这个题目时,编辑也竭力反对。但是他坚持不放弃,耐心说服编辑。并且,他开始像做学问一样研究鸡。他发现鸡有自己的语言系统,能发出二十多种声音。他研究制造鸡的机器,研究人们为什么要用机器生产鸡,如何用机器制造鸡……他把自己变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他让要做的题目变成了“自己的题目”,非他莫属!

二、从生命、人文的角度来处理“鸡”的题材

这个独特的角度基于作者对题目的深入研究和对广播特点的专业驾驭。布朗创造性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去描述鸡,让一个人们司空见惯的家禽呈现出独特的出人意料的样子,让听众感觉到鸡和我们人类一样有感情、有思想,让听众不知不觉地进入鸡的世界,和作者一起去观察、体验、思考,从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得出自己独有的结论。这是布朗超越时代局限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一个45年前的广播节目现在听起来依然那么打动人心的原因。

三、解说词和解说方式的创造性,使解说和音响像丝线一样随心所欲地编织、交融,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画面、意境

首先,用对话的方式写解说。作者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与专家的对话,与鸡的对话,与工人的对话,与音响的对话……创造出一种零距离的交流感,使节目与听众特别贴近;同时又使内容的表达非常广播化,生动形象,呈现出一种动感和画面感。

第二,和着音响的节奏写解说。作者突破成规,开创性地运用简短的句式,或是一个词,或是两个词组。他把这些短句子、词、词组镶嵌在音响的间歇,与音响衔接得天衣无缝,而且节奏感很明显,与音响一起产生一种音乐般的美感,非常动听。

第三,耳语般轻柔地解说。使解说与鸡的生长环境十分贴近,与音响浑然一体。同时,声音里蕴含着一种深厚浓郁的感情,就像从心底里流淌出来一样,直接润入听众的心田,一下子就把听众带入到鸡的生命之中,而不只是让听众站在外面围观。贴近性,营造私密的空间,是广播(声音)独有的特点之一,布朗把这一特性发挥到了极致。

1967年,作为欧洲第一部立体声广播特写的《鸡》首播,德国《世界报》这样报道:“布朗的广播特写《鸡》或许大声宣告了广播历史中一个新的历史时刻的到来!”

是的,布朗创造了“音画”,他让听众通过他的广播特写“看”到他要表达的世界,而且身临其中,感受他报道的世界。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音画题目生命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抗战音画
一道不等式题目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