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工程造价合理性的经济学分析及实践

2012-04-29范燕芳

金融经济 2012年5期
关键词:经济学分析工程造价实践

范燕芳

摘要:目前在该领域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可以纳入到“人员素质、信息传递、约束机制、有限理性”等四大方面来理解。在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实践途径包括:建立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建立团队协作的制度安排、建立激励兼容的价值取向、建立造价控制的流程设计。

关键词:工程造价;经济学分析;实践

增强工程造价合理性对于建设方而言不仅关系到经济效益目标能否实现,还关系到企业资金结构是否有效配置。因此,这也构成了工程造价管理领域讨论的热点。笔者在查阅诸多文献发现,其中在涉及到造价合理性的论述大都基于造价控制为出发点的。不难理解,在管理学原理指导下惟有做到全面控制,才能防止“三超”现象的发生。然而,在建设周期长、规模大的建筑施工领域,这种过程控制难免在预算软约束的背景下,增大规避“三超”现象的难度。正因如此,笔者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工程造价合理性的问题。

抛开具体的工程造价技术存而不论,目前在该领域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可以纳入到“人员素质、信息传递、约束机制、有限理性”等四大方面来理解。其中,当前文献对于造价人员素质方面的论述较为多见,而对于其它三个方面则鲜有表述。从而,这也为本文的经济学分析建立了空间。

鉴于以上阐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目前在工程造价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经济学视角,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

(一)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

工程建设方的造价人员成为履行工程造价活动的当事人,从而其岗位素质直接影响到造价合理性与否。根据目前所反馈的信息显示,造价人员因对工程整体视阈的缺乏,以及仅凭自身思维惯性的作用下,将在30%左右的程度上影响到造价合理性的实现。所谓“整体视阈”包括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效益目标;与此同时,建构工程与各媒体的共生效应也应纳入到整体视阈的范畴。然而,造价人员在工具理性驱动下似乎在概算层面显得一丝不苟,却可能在具体的施工环节出现“三超”现象。诸多文献已就这个问题进行的论述,而笔者的视角不尽相同。

(二)信息传递存在的问题

“信息传递”属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该流派把信息看作一种资源。而且,目前的管理学原理也将“信息传递”看作是一种职能。考察现实的工程造价过程,建设方因组织结构职能化而影响到在项目设计、项目概算、项目施工等三方间的统筹协调。从而,在信息不完美的前提下造价人员难以充分掌握设计人员的预想,也在概算时忽略了施工人员的现实处境。目前诸多文献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仍在于所谓的“人员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之类的解释。实则不然,在科层组织结构模式下,各职能部门人员的横向联系须建立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结果现实的企业却缺少这类制度安排。

(三)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作为工程学领域的“机制”概念,在本文可以作为“原理”来对待。机制设计理论认为,一项制度能否具有效率性,关键在于它的设计能否满足激励兼容的要求。“激励兼容”是指,激励制度的供给者在满足被激励者需要的同时,还使得被激励者能按照供给者的预期行事。这种过程型激励在企业工程造价中的人员绩效管理中,却往往未能得到重视。正因如此,在当前建筑工程层层外包的背景下,建设方有关人员往往并不关心造价的合理性,而是期望于把成本控制压力转嫁给承包方来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目标。这样一来,将无助于企业良性社会声誉的建立。

(四)有限理性存在的问题

由西蒙提出的“有效理性”实则表明,因人类的计算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约束性,因此不可能对未来所发生的所有事情进行充分预期。而这一经济学思想便可以用来考察“三超”现象的发生原因。受到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周期长、规模大等因素影响,建设风险必然大量存在。然而,这里应区分系统性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两类。作为本文所提出的问题,则是指向前者。因此,在有限理性的约束下系统性风险也就存在着发生的可能。

二、增强合理性的经济学分析

以上四个方面的問题都或多或少的出现在现有的文本资料中,在针对问题的发生许多作者都以现状描述的形式来呈现。然而,在缺乏对问题发生根源理解的前提下,必然无法对问题的应对措施作出有效的决策。笔者在第一部分则初步完成了这项工作。

关于增强合理性的经济学分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

(一)提升人员素质的经济学分析

本文所提到的人员素质可以界定为:岗位技能和岗位意识的统一。其中,岗位技能应看作是成员的人力资本要件。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知识具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前者具体是指,建立在不同介质上公开的知识体系。包括:工程造价原则、原理、程序等知识内容;而后者也被称作内隐性知识,即是由造价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所自主获得的学习经验的总和。不难看出,增强造价合理性在人员素质方面,更需要造价人员的内隐性知识系统。而正如它的存在特性所决定的,难以被外部所观察到。从而,造价人员的实际能力也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改善。事实证明,造价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能给整个工程带来大的收益。例如:中泾路道路新建工程,路线全长325m,工程总投资808万元,其中建安费529万元,其他建设费用75万元,预备费48万元,前期费用155万元。本人在该项目中担任投资监理一职,是主要参加者。首先是审核概算,设计概算的审核以客观公正为主要原则,不脱离实际,根据设计图纸和方案,真实的反映整个项目的造价。在审核二类费用时发现有一笔17.5万元费用与本项目无直接联系,故用书面通知的形式要求在概算里剔除该笔费用。随着设计逐步明确,施工情况变换,需要不断的将实际造价和已批准的概算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是否超概算还是节约费用,找出与设计标准相比较材料价格的高低。对于超出批准概算过高的建设要求,我予以否定。期间,下水道排管原招标施工图纸中要求砖砌窨井管材用UPVC,但施工方与设计商量一致改用成品玻璃钢窨井,管材改用与井配套的玻璃钢夹砂管。由于设计变更会造成造价较大影响,我公司投资监理小组第一时间与各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到施工方在投标时该部分费用报低了,如按原图设计施工,就面临着亏本,通过变更材质可推翻原报价重新组价,实现理想中的利润。了解事情本质后,且设计变更理由不充分,我方坚持要用原设计材料,通过多次沟通,大家采纳了意见。本项目最终总投资费用为6904600.76元,节约了1175399.24元。

(二)有效信息传递的经济学分析

信息资源作为当前经济学范畴备受关注的要素,其作用已在增强造价合理性上显露出来。即,在降低造价人员搜索各方信息成本的基础上,将增强他们在概算环节的关注度和有效性。而前者实则就是我们常说的降低交易成本。然而,在建设方企业内部的职能结构中,往往缺乏有用信息相互无摩擦传递的环境,以及同样缺少促进信息交流趋于收敛的载体。为此,若要增强造价合理性惟有建立起涉及造价信息的无摩擦传递环境。而这种环境的获得,必然需要建设方优化“队生产”形式。

(三)优化激励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当前在建筑工程发包环节所存在的“阴阳合同”现象,不仅在于合法商业意识的缺位,还在于对有关人员的监管缺失。不难理解,上述现象的发生弱化了造价合理化的实现效果。为此,建立过程型激励下的“激励兼容”原理应被采纳。与此同时,负激励的构建所释放出的约束效果,也应成为优化激励机制的应有之义。关于这一点,在当前文本资料中还较少论及。

(四)克服有限理性的经济学分析

因有限理性的存在,将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美”两种情况。前者表示:因一方处于信息劣势,而另一方处于信息强势,从而强势一方将存在机会主义动机;后者是指,各方都对缺少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信息。这两种情况都将影响造价合理性。即,建设方在承担项目设计前应因信息不对称,而可能导致造价中出现自资金周转风险;后者已在上文进行了论述。

通过以上所作的经济学分析,便能为合理化的思路够建建立起切入点。

三、分析基础上的合理化思路

具体而言,思路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

与各部门人员的岗中培训一样,针对造价人员的培训应通过长效机制来强化。在培训中应弱化对显性知识的传授,而突出内隐性知识的外溢效应。在此前提下,应通过培育学习型组织、增进互动交流等形式来完成。

(二)建立团队协作的制度安排

针对有用信息在传递上存在的阻碍,因在工作团队范围内建立协作机制。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建设方企业因组织变革所带来的扰动效应,还能在低制度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各部门人员的信息交流。

(三)建立激励兼容的价值取向

建立兼容完全可以纳入到针对有关人员的绩效管理中。不难知晓,以正式制度安排作为激励、约束利益相关方的手段,难免因价值取向失误而出现激励冲突。因此,针对造价人员的工作绩效评价,应在进行了完整的建设周期后进行。

(四)建立造价控制的流程设计

经济管理中有种思想,即若要规避某项任务风险,往往最好的方式便是拒绝承担该项任务。这种有针对性的考察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思路,必然将控制造价中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风险。为此,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评估流程便构成思路之一。

以下的实践途径将围绕着以上思路来展开。

四、思路指向下的实践途径

对于当下老生常谈的途径存而不论,结合上文实践途径如下所述:

(一)建立人员培训方面

在显性知识培训方面,主要在于增强造价人员的多元效益目标意识;并在专业知识的支撑下,将社会、环境效益纳入下考虑范围。在内隐性知识方面,主要依赖于业务交流和学习型组织氛围的营造,关于这一点笔者只是提出。

(二)建立團队协作方面

团队成员以造价人员为核心,伴以项目设计人员、项目施工人员在内。其中,后两类人员仅就专业领域对造价进行信息传递,而不对具体的造价概算施加人为影响。该团队形态属于矩阵式组织架构类型,因此在项目造价完毕将自动解散。

(三)建立激励兼容方面

将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周期作为对造价人员的绩效评价时间段,本身就体现了过程型激励的要求。同时,为了防止人为阻碍有关造价信息的传递,还应针对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同样展开绩效管理。笔者认为,可以就协作团队作为整体来进行绩效管理,充分发挥团队成员间的监管效力。

(四)建立造价控制方面

1.优化设计方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建设单位在审查设计单位的设计时,要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利用各种指标对施工总平面设计、建筑的空间平面设计进行分析比较,这两方面的设计不仅对工程造价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施工及投产后的生产、经营都有重大影响。

2.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应建立起完整的限额设计管理方法,认真编制工程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基础上,把施工图预算的价格严格限制在设计概算以内,同时,改革现行的设计费用计取办法,采用节约资金激励办法,激发设计人员降低工程造价的主动性,从设计上降低工程造价。

五、小结

目前在该领域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可以纳入到“人员素质、信息传递、约束机制、有限理性”等四大方面来理解。在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实践途径包括:建立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建立团队协作的制度安排、建立激励兼容的价值取向、建立造价控制的流程设计。

参考文献:

[1]任洁玲.对建筑工程造价合理性管理的见解[J]. 中华建设,2008(11).

[2]王英.如何做好工程造价的预算管理[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1).

[3]侯宏逸.工程造价控制[J].交通世界,2012(1).

猜你喜欢

经济学分析工程造价实践
如何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动力机制探析
制约中小企业融资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奶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工程造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