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云气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作用
2012-04-29唐磊
摘要:中国山水画中以云气之为象,能化直露为含蓄,化静穆为灵动,化填塞为舒展,使画面在动与静,简与繁,收与放,真与幻的对立中获得契和交融,从而完成意象美的创造。因而经营好中国山水画中云气对于提高作品的艺术品质无疑是有益的。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云气
在山水画的形象构成中,山以云为衣,云以山为体,山之有云,犹鱼之得水,自然空灵。因此云气处理对加强诗意美艺术创造方面,都能够通过云雾变幻之象来处理,于有限的画面中表现出无限丰富的意蕴。
一、有助于构图布势
如果说取“道”是中国画的生命渊源,那么取“势”则可以说是技法上的具体体现。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体现在绘画的内在结构中,即形成一开一合,一虚一实,一屈一伸的态势,便打破了画面的平和宁静,“势”于是呼之欲出。
自然界的山川万物,有反有正,有斜有侧,有堰有仰,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实有虚,有断有联。画家就是要以一注之气贯穿于松散的物象组合之中,在屈伸变换穿插映带中显现生命,在峰峦朝揖,树木争让,屋宇向背中寻找生意和运动之趣。
万物一体贯联,是“气”的作用;联系的物象之间又彼此冲突,是“势”的结果。如沈宗鸯所说:“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岗复岭。以至一木一石。无不有生气贯乎其间。是以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聊属。分之又各自成形。万物不一状。万变不一相。总之统乎气以呈其活动之趣者。是既所谓势也。”在空间布势上,中国画家有时还集中体现在对云烟的偏爱上。来自魏晋的史料证明,中国绘画从开始上升到理论上的探索起,就发现了“布势”和“取势”在画面中的特殊功能,确立了重“势”的美学传统。如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所说:“作清气带山下三分据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作清气如带位于山下三分居一以上,明显的将山截为二重,以显山势之高。以云气锁住山腰可突出山之高峻,成为传统画山之法。对顾恺之所悟其理,后人进而总结道: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拨之高。兼何异画雄嘴。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蛆叫。”(郭熙《林泉高致集》)。
凡此种种观点都旨在强调云气在画面中的作用,跟顾恺之所提出的云气在画面中的作用在精神上一脉相承的,都旨在强调以烟云吞吐取山水画的曲折幽深之意。
二、有助于拓展意境,丰富意蕴
中国山水画常以云气开阔境界,拓展意蕴,丰富情趣,所以中国画学中极重视云霞烟雾的处理,云烟蒸腾、雾岚湿目,本是山水画的当家气象,云烟飘渺、腾迁,似近若远,似有若无,将画意引伸到神妙的境界中。故郭熙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董其昌说:“画家之妙,全在烟云变灭中。”中国画家又自称“耕烟人”,绘画之功能又被说成“烟霞病疾”,进而以“云烟”指代山水画,足见对烟云的重视。
云气对中国山水画画面的气脉流转作用很大,山水画家们通过悠游的,变化无拘的云气来制造有效的契机,拓展无限宽广的空间,引发感想,创造出或奇、或雄、或幽、或秀、或高、或深的种种境界,云气与画面中的山石,树木,建筑等形象动静结合,从而使作品更趋理想和完美。
中国山水画之所以强调画面的虚处,空白,是因为这种无画之虚正是画面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虚实的位置处理可以大大扩展绘画空间的表现效果,也是增加画面层次的手段。一幅画之中,虚实相对,又相互融合,使画面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给人以无限遐想。由此可见,中国绘画的留白是黑与白、阴与阳、虚与实的互补关系中显现的一种对立统一的和谐美。
三、有助于气韵生动
自谢赫在《画品》中定“气韵生动”为六法之首后,气韵成为中国画理论中最基本的绘画原则,有殊为重要的地位。“气韵,生动是也”,“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概念,指天敌万物升华之本,所谓“精气为物”,“天地合气,万物具生”。“韵”比“气”的概念要晚的多,魏晋以后多见于人物品藻和文艺批评中,指情趣、风度。对于绘画理论中的“气韵”二字,“六法”里边给了最简明的解释:“气韵,生动是也”,平面静止的画面中一定要有充满动感的形象。要塑造充满动感的画面,诚然可由画中形象的左顾右盼,纵横斜正体现,如王微《叙画》中所说“横变纵化,故动生焉。”“为了这种生意活趣,画家还在经营位置上,常以‘活物配‘死物,如山不能动,以烟霞锁其腰;石不能动,以流水折其侧;苦木不能动,以轻岚笼其上。画家要以水为血脉,以林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以岚雾为气象”画面中的峰峦,山石,树木之类是静止的,云气的流动而越显其静,急流是动的,由于礁石的兀峙而益见其动,峰峦因云气的流动也好象在奔走,激流因礁石的阻挡,也咽塞而徘徊。云气的形质在飘,若有若无,飘飘渺渺,能使画面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于安澜.画论从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3]于安澜.画论丛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4]周红艺.艺术赏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6]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唐磊,男,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0级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