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兰州地区太平鼓舞与太极八卦的联系
2012-04-29潘芊如
摘要:兰州地区太平鼓舞是兰州地区极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然而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兰州地区太平鼓舞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逐渐被人们所忽视。本文通过对兰州地区太平鼓舞与太极八卦图之间微妙的关系的分析,旨在让人们对于兰州地区太平鼓舞的文化内涵有一个更深的的认识。
关键词:太平鼓舞;太极八卦图;表演样式
一、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之简说
在早期的兰州地区太平鼓的鼓面上都绘有太极八卦图,而进一步研究我们会发现,太极八卦图有两种:一是先天八卦图,二是后天八卦图。而在兰州地区太平鼓鼓面上所绘制的太极八卦图实为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是有区别的。而这区别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所造之人不同
先天八卦图相传为伏羲氏于七千年前所作。而后天八卦为周文王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稍作改动后得来的。
(二)排序方法以及所应用的范围不同:
首先,我们要将卦象一一解释一下。我们知道八卦的八个卦名分别是:乾、坤、震、巽、艮、兑、坎、离.他们分别所代表了八种不同的自然事物,分别是:天、地、雷、风、山、泽、水、火。
先天八卦是讲究对峙的,即把这八个卦象分别所代表的自然事物分为四组,用以说明阴阳相对峙之关系。而它的排列方式是:由乾一、兑二、离三、震四的顺序沿着太极图自上至下、由左边逆时针排列下来,然后顺势继续由下而上由右边逆时针上至乾卦,再自上而下、由右边顺时针将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相继排列下来。整个卦象排列行进路程正好为一个“S”。
后天八卦主要在于应用方面,是根据四时以及万物生长的规律总结而来的,首先它的排列方式为:以位于正东方位震卦为起始点,东南方位为巽卦,正南方位为离卦,西南方位为坤卦,正西方为为兑卦,西北方位为乾卦,正北方为为坎卦,东北方位为艮卦。如若将这八卦用于节气:震卦为春分、巽卦为立夏、离卦为夏至、坤卦为立秋、兑卦为秋分、乾卦为立冬、坎卦为冬至、艮卦为立春。而在后天八卦里卦象的序数排列又比较复杂,不是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走向的简单排列,而是按照:坎卦一、坤卦二、震卦三、巽卦四、中宫为五、乾卦六、兑卦七、艮卦八、离卦九如此的排列组合。不仅如此,不同的卦象还代表着不同的颜色,如:坎一为白、坤二为黑、震三为碧、巽四为绿、中宫五为黄、乾六为白、兑七为赤、艮八为白、离九为紫。
二、兰州地区太平鼓与太极八卦图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一系列传统文化瑰宝逐渐的被人们所忽视。例如太极八卦图,早年兰州地区的太平鼓鼓面上都是绘有太极八卦图的,而现今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现在我们看到的社火队打得太平鼓鼓面上只绘有简单的太极图,甚至有的鼓面上什么也不绘。这表明兰州地区太平鼓舞无论从其功能性还是所隐喻的文化内涵来说都已经失去了其原始的面貌。
追溯早年间兰州地区太平鼓鼓面所绘制的太极八卦图,我们会看到其实为先天八卦图而非后天八卦图。而根据前面对于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先天八卦图为伏羲所作,而伏羲对于我们兰州地区的百姓又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伏羲为被认为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有关于伏羲教会原始先民们使用火种、造网捕鱼、养蚕纺织以及教导男女固定婚配制的传说早已是不胜枚举,可见伏羲对于原始先民们在生活生产方面的帮助是巨大的,所以几千年来一直被百姓所尊崇传唱。其次从地理上讲,我们都知道被称作“羲皇故里”的天水在地理位置上距离兰州地区是很近的,因此这地理的溯源又让兰州百姓将自己与伏羲的关系拉得更近,因此在每年的正月初七,即“人日”, 兰州地区传统的太平鼓队就要敲响绘有先天八卦图的太平鼓,在各乡村的伏羲庙、祖庙、村庙等场地来,祭祀我们伟大的人文始祖伏羲。
三、兰州地区太平鼓舞的表演样式与太极八卦的联系:
(一)兰州地区太平鼓舞的表演样式
流布于兰州地区的太平鼓舞的流派较多,表演样式也都各不相同。而鼓带的长短以及打鼓过程中鼓位置的高低,是决定着太平鼓不同表演样式的关键要素。目前兰州地区的太平鼓舞被分为三种表演样式,即高鼓、中鼓、低鼓。这三种不同的表演样式是由地理位置所划分的。
1.高鼓:高鼓的主要特征是鼓带较短,将鼓背于身上时鼓大概位于鼓手的左膝盖处。行进击鼓的时候,左手抓住鼓带,右手击鼓。原地表演时左手撑住鼓身将鼓甩起,而后利用鼓自身的重量以及鼓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连甩带抡,而此时的鼓手也随着鼓的运动而翻身腾跃,形成人鼓翻飞的雄壮场面,高鼓的动作难度大,技巧高,因而有气壮山河之、气吞虹蜺之气势。
2.中鼓:其主要特征是鼓带的长短适中,鼓手将鼓背于身上时,鼓的位置位于鼓手的膝盖以下,且鼓离地面的距离有二十厘米左右。行进击鼓的时候,鼓身贴于鼓手的左小腿处击鼓,而原地表演时鼓亦是多贴与小腿表演,因而腾、挪、跳、跃的时候动作较为沉稳,步伐厚重。而中鼓的表演难度较为大一些,由于鼓位于膝盖以下,鼓身完全失去了稳妥的支撑点,因而最为不容易掌握。
3.低鼓:低鼓的主要特征是鼓带较长,鼓手将鼓背于身上时,鼓的位置位于鼓手左脚背处。行进击鼓的时候,鼓手用脚背顶着鼓来移动步伐,原地表演时,鼓身基本上贴于地面,鼓手前后左右闪转跳跃的抡打时,右腿跨于鼓身上,用小腿以及脚内侧将鼓夹起旋转。由于鼓身可贴于地面,因而低谷的打法中跳跃的步伐就显得格外轻盈,因此低鼓就会给人以轻松欢快的感觉。
(二)兰州地区太平鼓舞的表演样式与太极八卦的联系
兰州地区的太平鼓舞不仅表演样式不同,而且还有着严格的地理划分概念,即不同地区的太平鼓队要严格遵循各自的表演样式,不得有乱。而具体三种不同的打法在地理上的划分分别为:
1.高鼓:高鼓主要流布于兰州市城关区雁滩乡、青白石乡、及皋兰县西岔乡等部分乡镇。
2.中鼓:中鼓主要流布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以及城关区等的部分乡镇。
3.低鼓:低鼓主要流行于永登县及红古区一带。
说到这样的划分方法,就不得不提我们民间经常用到的后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为周文王所造,是在先天八卦阴阳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方法论,即如何运用好阴阳平衡,这就是所谓的“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既然“为用”,自然先民们就会将此文化运用到各种民间传统文化之中。因而兰州地区的太平鼓舞也不例外。我们知道八卦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有了方位的划分,即乾卦为西北方,坤卦为西南方等。而兰州地区太平鼓舞的打法划分既然与地理位置联系如此紧密,说明其中必然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对那些曾经只能打高鼓的地区进行采访与研究的过程中,民间研究风水的阴阳(以帮人算命、打卦为生的人)告诉笔者:那些打高鼓的地区从八卦占位的角度上看正好处于乾卦的位置,即西北方向位置,而那些只能够打低鼓的地区,其位置大致处于坤卦的位置,即西南方向位置。而在这之后笔者又对甘肃省艺术研究所的徐枫老师进行采访,经过求证,在甘肃民间确实存在着乾卦位置上的村落才能打高鼓,坤卦位置上的村落只能打低鼓的说法。那么再根据八卦的卦辞里这样的说法:乾卦为天,为父;坤卦为地为母。于是就有了乾在上、坤在下的理论。因而我们可以理解,只有在西北方位的村镇,百姓们才能将太平鼓高高的举过头顶。而那些位于西南方向坤卦位上的村镇,也就自然要将太平鼓紧紧贴于地面进行表演了。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些原本在太平鼓舞表演中极其程式化、严肃化的传统文化内涵已经鲜为人知了。因而我们要大力开展对兰州地区太平鼓舞背后的文化内涵不断挖掘的工作。使其能够在社会文明的脚步中不被遗忘。
基金项目: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知识与科技创新团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NWNU-kJCXGC-SK030-06。
参考文献:
[1]徐枫.甘肃太平鼓舞考[J].甘肃艺苑,2011(1).
[2]那贞婷.西北农耕文化的象征与隐喻—兰州太平鼓文化初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11).
(作者简介:潘芊如(1985.10-),女,汉族,山东潍坊人,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北民族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