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婚恋交友类型电视节目热播原因浅析
2012-04-29李群
摘要:从2010年至今,火爆热播的婚恋交友类型电视节目在娱乐电视节目大行其道,而从婚恋电视交友类型电视节目存在的历史上看,它并非新鲜事物,从方兴未艾,红极一时,跌入谷底,再到而今的极力热播,前后曲折不得不令人反思。本篇论文重点分析其在当下热播的原因,以求为婚恋类型电视节目发展指明方向,为电视媒体人如何制作出让观众满意的电视节目提供借鉴。
关键词:婚恋交友类型电视节目;热播;社会文化诉求
2009年末,湖南卫视首度推出新型婚恋交友电视节目《我们来约会吧》后,内地婚恋交友类型电视节目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大省级电视台。江苏卫视新派婚恋节目《非诚勿扰》开播以来,更是受到极大关注。对此类电视节目的热播,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受众社会文化诉求
优秀的电视节目植根于社会现实,用鲜活的语言典型、真实地将社会文化或者社会意识表达出来,从而引发受众的共鸣。《非诚勿扰》《我们来约会吧》等节目抓住80后甚或90后的年轻人率真、张扬、敢说敢做的特征并充分挖掘,通过全新的舞台展现出80后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婚恋价值观。
在《非诚勿扰》节目中既有物质女的物质渴望,又有情感女的爱情渴求,还有对花样美男的直接示爱。《非诚勿扰》中嘉宾大胆直接、语言犀利、个性突出,嘉宾在节目中的赤裸裸的语言“我的手只给男朋友握,其他人要20万”等,更是成为议论的焦点。可以说,《非诚勿扰》将生活中真实的婚恋观借助80后甚或90后一代人的特点进行了聚焦,折射出时代的婚恋观甚或社会文化。
二、观众窥视欲望集中体现
《非诚勿扰》作为一档婚恋类的娱乐节目,以诉说嘉宾隐私来吸引观众。电视节目以促进男女嘉宾相互了解为名义,揭露嘉宾的个人隐私。努力使观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此来满足观众的窥视癖好。“窥视癖”即“一种渴望观视他人秘密。从而获得自我心理满足的行为”。
《非诚勿扰》节目设置流程正是建立在嘉宾隐私揭露的基础之上的。第一关“爱之初体验”,暴露女嘉宾关于审美情趣的隐私,这成为隐私解密的第一步。第二关“爱之再判断”和第三关“爱之终决选”则是把男嘉宾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私人的话题,使观众深入了解男嘉宾的秘密。这期间.男女嘉宾之间会相互提问。问题多涉及家庭背景、存款、工作情况或恋爱态度等具有个人隐私的问题。主持人和乐嘉也会对男女嘉宾进行询问,男女嘉宾的隐私被挖掘的越来越深,台上的嘉宾变的越来越透明。观众得到的秘密越多,满足感也越强。
三、节目表现形式创新
《非诚勿扰》从一开播至今,火爆异常,节目本身新颖吸引一大批拥簇者。作为一档以电视媒体为平台的活动,《非诚勿扰》的节目编排上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首先,节目采用平列式的节目结构,每位男嘉宾的从出场到离开即构成一个独立板块,之间毫无影响。对于刚刚打开电视观看的观众也可以方便观看。
其次,个性化的嘉宾。《非诚勿扰》打破传统婚恋电视节目中男女嘉宾数量对等的交流模式。它采用一名男嘉宾面对24名女嘉宾的挑选方式。男选女,而非女选男,又是从中国人传统的心理认知出发,让受众自然地感受到一种易接近性。节目组在24名女嘉宾的选择上也是颇有用心。力图从不同外貌、性格、家庭、职业、教育背景、社会阶层等方面。
四、个性化主持人,提升节目特色
主持人是一档节目的灵魂,主持人在节目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以并非帅哥扮相,吸引观众。他在节目中一直以少有的冷面孔和理性来掌控全场,即使偶尔的微笑也是一闪即逝,他的黑色幽默也能让节目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效果。
乐嘉在《非诚勿扰》的角色是性格色彩评价师,他的评论与孟非的主持有一种相得益彰的效果。他们以比较理智客观的态度来评论、提醒在场的男士和女士们的言语和选择,这也是节目的新鲜点。
五、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的狂欢
《非诚勿扰》之所以受到众多人的关注,最主要离不开网络热炒。正是因为很多人在网上参与讨论,配合着网络的关注,有着年轻女性观众群体基础的这类型节目就很容易火起来了。同时,人们通过手机登陆微博、博客、社交网络,参与节目的讨论中来,大家通过便捷的交流方式,促进信息有效便捷的互动交流。这些都有利的促进了节目影响力的扩大。
然而,面对当下内地各电视台的“拿来主义”的顽症,复制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节目的创新尤为重要。因为同类型节目的一窝蜂出现必然会把收视分摊,这样收视就都不会太高,观众的视觉疲劳也难免不会出现。如果是不同类型,观众就会有选择,抓住观众的心,所以节目需要寻找自己的独特性,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婚恋交友类型电视节目还可以发展得更成熟,当然这需要时间。对于电视媒体人而言,制作出观众喜欢、生命周期长的优秀的电视节目,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谢耘耕,陈红.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李群(1988-),男,汉族,山东东营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1级电影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