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普通高校舞蹈学科建设探索

2012-04-29徐兵

飞天 2012年6期
关键词:音乐舞蹈羌族民间舞蹈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川西北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是全国羌族聚居区与第二大藏区,主要有藏、羌、回、汉等14个民族,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共有民间舞蹈种类100余种。为弘扬民族文化,1996年,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开始筹备联合举办音乐舞蹈教育专业,1997年开始招生。吕波、柳万麟、杨莉等舞蹈艺术家们是第一批专职舞蹈教师,为音乐舞蹈系舞蹈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写特色教材,规范教学。学校地处藏羌民族地区,注重发挥资源优势,编写特色教材。为彰显少数民族表演特色,学校瞄准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和民族歌舞表演专业,将音乐舞蹈特色专业列为重点发展学科。专业办学十多年以来,学校一方面抓硬件设施建设,一方面突出藏羌民族舞蹈特色教学。经过十多年的教材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音乐舞蹈系在教材编写民族特色性上有了突破,在课堂规范教学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舞蹈教师们田野作业,整理、加工之后,编写的民间舞教材教材《羌族民间舞蹈》和《藏族民间舞蹈》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06年《羌族民间舞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藏族民间舞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以教学为中心搞好科研,指导教学。近年来,音乐舞蹈系承担舞蹈类省级课题有《四川民间舞蹈》《高校音乐舞蹈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四川彝族舞蹈》三项,发表论文40余篇,核心期刊10余篇。陈兴龙教授出版专著《羌族莎朗文化研究》,秀花副教授的论文《论羌族民间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被人大资料全文转载。在编校本教材《羌族民间舞蹈教程》《藏羌锅庄教程》和《四川彝族舞蹈》三部。以上科研工作都围绕四川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展开研究,尤其是阿坝州藏羌舞蹈的研究,充分体现音乐舞蹈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的特色性与区域性。

通过艺术作品创作与艺术实践检验教学。音乐舞蹈系通过大量的舞蹈艺术作品创作与艺术实践活动,来检验教学效果。学校地处民族地区,在民族舞蹈教学和研究方面具有其他高校不可比拟的地域条件和民族资源,为师生下乡采风、收集素材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民间,感受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根据当地的一些民间素材创编舞蹈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及文艺汇演中频频获奖。先后创作有《羌山神鼓》《羌家乐》《云朵上的那啧啧》《羌人谷》《羌灵》《羌鼓》《星火》等舞蹈作品,分别在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等比赛中屡获佳绩。

建立艺术团,拓展教学。“熊猫”艺术团是音乐舞蹈系校内艺术实践基地。该艺术团的成立,作为“教师创作的平台、学生锻炼的舞台、学校展示的窗口”是为了拓展学校艺术教学工作,全面提升学校师生艺术表演素质和文化艺术素养,搭建一个更高的艺术表演平台,旨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全面展示以藏羌为主的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团师生还多次应邀参加国内、省内的各种大型演出活动,担任各项艺术活动的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等。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舞蹈系舞蹈课程现开设有舞蹈理论、舞蹈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蹈、舞蹈创作四大类。其中舞蹈理论包括舞蹈艺术概论、舞蹈艺术作品赏析、舞蹈教学法、民族文化等课程;舞蹈基本功训练包括素质、芭蕾、中国古典舞、身韵等课程;民族民间舞蹈包括汉族、藏族、羌族、彝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朝鲜族等八个民族的民间舞蹈;舞蹈创作包括舞蹈编导、舞蹈剧目等课程。课程设置门类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又以藏族舞蹈和羌族舞蹈作为核心部分,是特色性、区域性优势科目,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重点。

在《羌族民间舞蹈》的实践教学中,舞蹈教师们除了教授大家喜闻乐见的“莎朗”之外,还通过田野作业,收集整理了羌族民间舞蹈的其他形式用于教学,广受学生喜爱。“布兹拉”是羌族“释比”传经做法时跳的一种祭祀性舞蹈。通过舞蹈教师的加工和美化,进入课堂后形成了朝气蓬勃的羊皮鼓舞。当然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尽量保留原生态民间舞蹈自然风格,减少加工的痕迹,保持“地道”的民间舞蹈风格特征,做到“韵味犹在”。在《藏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除了教授其他艺术院校普遍涉及的踢踏、弦子、锅庄外,舞蹈教师们还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特有的“四土锅庄”、“马奈锅庄”等引进课堂,既丰富了民间舞蹈课堂教学内容,又体现了地域特色,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民族地区高校舞蹈专业开设田野作业课程有地域优势。教师和学生为了寻找艺术创作的“原型”,学校制度化的组织学生每一学年深入到边远的羌寨或藏寨一次,拍摄舞蹈素材,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当中的优秀“元素”带回舞蹈课堂,形成其他学校没有的独具地方特色的舞蹈教学内容。

在培养学生舞蹈创造力方面,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走进当地民间、走入藏羌村寨,用“心”去感悟民间舞蹈的生命。我们的艺术创作也好,挖掘民间素材编写教材也好,都是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创造是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艺术化加工的过程。这样的艺术化劳动离不开原始民间舞蹈这块厚土。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深挖这块厚土,编出来的舞蹈教材才不会“走样”,跳出来的民间舞蹈韵味才“地道”,创作出来的舞蹈作品才有“生活”。

民族地区高校的舞蹈教学更应该根据自己发展的方向,“走出去、请进来”有目的的走向民间,深入基层,挖掘我们民间舞蹈的精髓,指导我们的舞蹈教学。“走出去”,就是让我们的专职舞蹈教师定期的深入民间,到民间舞蹈最广泛的土壤中去。“请进来”,就是把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请进校园,或聘请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学者到学校,和师生进行文化交流。俗话讲“背靠大树好乘凉”,我们应该找到这棵“大树”,通过各种方式“培育这棵大树”,让它长得更加“枝繁叶茂”。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陈兴龙教授在羌族文化的传承人——“释比”的研究中,就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关于“释比”文化的素材,经过整理,编写了《羌族释比文化研究》,为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为学校“布兹拉”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育只有不断探索,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舞蹈特色教育,才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开沛.民族地区高校舞蹈类专业办学的价值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6):118-120.

[2]张彩能.浅谈新时期民族舞蹈的发展[J].大众文艺·浪漫,2010,(7):17.

[3]孙爱莉.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0,6):139.

[4]朱红.建立民族舞蹈特色教学体系,传承与发展民族舞蹈文化[J].艺术教育,2011,(2):18-20.

(作者简介:徐兵,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舞蹈系教师)

猜你喜欢

音乐舞蹈羌族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丝绸之路音乐舞蹈大系》出版
当当鼓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基于音乐舞蹈融合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思考
黑人音乐舞蹈文化对桑巴舞的影响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