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市场影响下的大学课程变革

2012-04-29徐高明

高教探索 2012年6期
关键词:变革

收稿日期:2012-07-30

作者简介:徐高明,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江苏淮安/223300)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 12YJA880135)的研究成果。

摘 要:本研究基于江苏省六所大学文本资料和访谈资料的调查,探讨了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和压力下我国大学的课程变革。研究发现,为了确保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大学都积极进行了有益的课程改革尝试,开始关注国际化,更加强调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课程体系的弹性也有所增强。

关键词:就业市场;大学课程;变革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关调查显示,高等教育大扩张以后学生和家长对于上大学的目的和动机变得越来越现实,82%的家长和85%的高三学生认为上大学的重要原因是“获得一个好工作”。[1] 200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也呼吁:“在工作市场上找到一个坚实的落脚点并能坚持下来的困难表明,教育系统需要把确保人们向工作生活的过渡作为一项主要的责任。”[2]同样,我国经过10多年的持续扩招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投资高等教育的观念逐步被人们所认同,学生和家长们更多地考虑将来的“出路-钱途-前途”问题。[3]近年来,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持续增加、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的双重挤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保证大学生充分就业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大学和家庭的头等大事。

那么,为了应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和压力,确保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我国大学在课程上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改革尝试呢?这些改革尝试又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呢?本研究选取了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江苏省的苏南、苏北不同区域,“985工程”、“211工程”和省属普通大学不同层次,以及综合性、以工科为主等不同类型共6所大学作为案例。在收集6所案例大学18份不同时期的本科教学计划等相关文本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校—院—系三个层次,分别对案例大学的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兼学术人员和学术人员三类共18人,进行了个别的、半结构的、当面的访谈。以期通过文本资料和访谈资料①的调查和分析,进一步探讨就业市场影响下的大学课程变革,从而为我国大学课程改革的决策和行动提供参考。

一、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访谈调查中,一些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本科毕业生就业已相对淡化了“专业对口”问题,反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更加重要。

C大学的教授指出:因为进行专业研究的岗位不是本科生就能够胜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量的扩大,这些技术岗位都被硕士博士毕业生所占据着,本科生是很难占据这样的技术岗位的。所以,现在的本科教育已不再针对就业强调专业对口,这个问题已经是淡化了(C-I-09)。

D大学教授的看法也印证了这一点:其实专业性淡化了,人的基本素质强化了。我们自己的工作经验也是这个。但是我不是说专业不重要。比如说D大学材料系的本科毕业生,我可以很负责地讲,除了考研的占1/3,剩下的2/3里面绝对的大部分人从事非专业的工作,即使是材料专业毕业的硕士生,从事这个工作的也仅仅是沾一些材料的边。特别是当他三、五年稍微升职了之后,他从事的更多的是管理工作及与客户沟通交流,还就真的对他本身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D-I-12) 。

针对这种就业形势的变化,传统专业模式下“专、精、尖”的“高深学问”的本科课程体系显然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所以,各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改革。

第一,学习一些公共的基础课。第二,抓住专业的核心课程。第三,逐渐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因为工科的学生要多学习些人文的、管理的课程,或者管理的、文科的学生就要学些自然方面的知识。这样会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基础平台,使他的整个知识面更宽一些,让他出去自由选择的可能性更大一点(E-I-13)。

为此,六校在专业课程开始之前都新增了大类平台课,按学科性质及其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设置了学科平台课或学科大类课模块,修读学分从十几到三、四十不等。各专业根据对基础课程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平台课模块或从平台课程模块中选择适当的课程进行合理组合(见表1)。

资料来源:A-D-01,B-D-01,C-D-01,D-D-01,E-D-01,F-D-01。二、拓宽专业面向,多元分流培养

为了应对就业市场的多变和高校毕业生的多元化发展,一些大学在课程改革中实行拓宽专业面向和分流培养,把未来发展路径和课程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本人。

A大学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该校教务处副处长说: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是分流培养,一开始基础打得一样,到上面我给你不同的菜单,你根据你未来的职业取向去选不同的菜单。用不同的菜单打包给你,由学生来选择。把包办代替改为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就是我有多样性的选择,或者多样的课程,我不再把你框死在某条线上(A-I-01)。

基于上述思路,2009年A大学实施了“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200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简介》中对分阶段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三三制”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三个培养阶段”和“三种选择发展路径”。“三个培养阶段”主要指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在大类培养阶段,学生用1至1年半时间修完以通识通修模块为主的课程以及新生研讨课。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学生用1年半至2年时间修完以学科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为主的学科专业模块课程,进一步强化专业素养和专业训练。之后,学生进入学校专门针对不同类型人才需求而设计的不同发展路径,也即多元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一般为1至1年半时间。多元培养阶段为学生提供三种路径选择:对于有志在本专业继续学习和深造的学生,学校将提供更深层次的本专业课程,并在课程设置上与研究生课程贯通;对于希望能跨专业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学校将提供相关专业的课供其选择;对于就业创业类人才,学校将开设就业创业类的课程,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各方面准备(A-D-06)。

在学习自由的原则下增强课程计划的自主选择性是大学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多元发展空间的前提。因此,缩减课程总学分和必修学分,增加选修学分是各大学的首选。在较新的课程计划中,六校缩减了10-30个总学分,选修学分有较为明显的增加,比例达到总学分的20%以上,A、B、C三校在30%以上,特别是A校达到了50%以上(见表2)。这样就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可能。

资料来源:A-D-01,A-D-02,A-D-03,B-D-01,B-D-02,B-D-03,C-D-01,C-D-02,C-D-03,D-D-01,D-D-02,D-D-03,E-D-01,E-D-02,E-D-03,F-D-01,F-D-02,F-D-03。

三、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规定: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 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根据这一规定,各校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各校除了重视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环节外,还以点带面地组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外实践活动和竞赛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现在加大了竞赛的力度,实际上,每一个竞赛都是对他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训练,相当于一个综合的课程设计,而且是真刀真枪的来做。还有呢,就是科研训练这一块,目前加大了这一块。这一块实际上由他自己找导师,跟导师沟通,研究个题目来做。虽然有一些是前功尽弃,没有进行完,但是不管他是进行完还是没进行完,在这个过程中他受到了锻炼。参加过竞赛,参加过科研训练,走完这个过程的,找工作就容易多了。就是考研,我们好多学生,比如说,参加机械创业大赛、CCTV的机器人大赛,他拿着那个东西到交大、清华也好,浙大也好,去了以后,不管他成绩如何,到那里跟导师一谈,这些人没有一个被退回来的。如果要找工作,肯定也不存在问题(D-I-10)。

F大学的信息工程学院这几年也通过每年大概组织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参加国家、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一些竞赛活动,比如说机器人大赛、程序设计竞赛、电子类的电子设计竞赛等等,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参加这些竞赛,完全是从零开始,就是说比如电路怎么做,元件、电路怎么设计,怎么调试,最终达到怎么样的指标要求,这是一个全新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参加完了以后,学生每年找工作单位时,它上面如果写上参加比如江苏省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江苏省赛区获得什么奖了,那么这个单位也不用看其他的了,我就要这个东西。所以这几年呢,尽管我们条件很艰苦,但是我们有几个老师还是比较热心这个东西的,学校当然也很支持。通过这种途径,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这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F-I-17)。

四、建立大专业的课程机制

C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提出,现在我们中国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还没有走出苏联的国家控制的小专业模式阴影。这个小专业机制在苏联长期战乱之后各个行业各种专业职业人才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为能够在短时间里培养现成的专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欧美国家的大专业模式是以课程设置和组合为主的。所以高等学校要立足它自己的生存,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话,只能够走这个大专业、甚至是课程机制这样一种模式。

就是我们大学生出来,那我不更多的看你是什么专业毕业的,我是看你在这个大学阶段学了哪些课程。用人单位看到你这个学生是学了这些课程,如果这些课程跟它的行业联系非常紧密的话,可能它不管你是什么专业的,就用你这个学生。这样的话,市场多变的这种状况就可以用我们高等学校这种课程机制以不变去应市场的万变(C-I-08)。

C大学教育学院原来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考虑,为了支撑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了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三个本科专业。从课程的方案来讲,他们一开始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和我们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里的学位课程来开的,除了这些课程之外,他们还根据自身对这个专业和学科的认知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层面的课程。但后来通过毕业生追踪调查就发现这个课程体系有问题。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并根据市场的需要,他们按照大专业的课程机制,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和学位课程的前提下,对课程做了一些调整,删掉了一些他们认为比较好的但是社会不太认可的一些课程,同时还补充了一些新课程(见表3)。

资料来源:C-I-08。五、与企业和行业联合培养人才

与企业和行业联合培养人才是促进学生技能化、社会化、职业化,促进学生就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这种合作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

一是大学与有关企业和行业合作建立实体学院,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C大学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它充分利用位居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行业齐全、知名企业众多的优势,与企业联合建立了一批实体学院。

C大学这几年,应该说是抓住了发展的机遇,不断地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我们和凤凰传媒即凤凰卫视合作,建立了我们的凤凰传媒学院,引进了一些他们的优势人才来培养我们的本科生。我们与东吴证券一起合作,建立了东吴商学院,借助于东吴证券公司这方面的力量,使我们的金融方面的人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培养。我们和金螳螂装饰集团合作共建了我们的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那就是为了使我们的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室内装潢这些专业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实践锻炼(C-I-07)。

二是提前进入企业接受培训,缩短工作适应期和磨合期。由于到了四年级以后,必修课程在前面三年已基本完成,大四学生主要学习一些专业性的选修课程,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所以学校就可以在大四阶段与企业合作调整专业教学计划,适当增加企业所要求的、需要的一些技能培训。为此,大学引进企业的一些东西,在大学三年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大学生提前一年或半年进入企业接受培训。这种培训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培训中心,也可以进入专门的第三方培训机构。这样就可以弥补学生知识、能力的结构性的缺陷,大学毕业生踏上社会以后,就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E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大四就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学院自2007年开始与上海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培训软件工程师,与达内、无锡N I I T、新东方标准、江苏微软技术中心等培训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各种实训,又与江苏微软联合申报了嵌入式软件工程人才合作班。这种校企合作培训通常是通过一个大案例的讲解与练习使学生达到能直接上岗的技术要求,职业规划课则以应聘为主线,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书的设计、制作,并亲手完成。实训的上课方式与高校也不同,通常采用一人一机,边讲边练的方式,讲师一般由有工程开发经历的项目经理担任。这种教学方法目前高校还很难做到,主要是因为师资和教学模式不一样(E-D-04)。

三是与企业一道重新设计大四课程,共同指导毕业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对于毕业生需求量较大的企业,大四时大学就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采取了一些相对灵活的办法和措施,尽量按照企业的要求共同完成大四的教学任务。

我(指企业)十月份十一月份就定了你的学生了,而且我在你们学校定的规模挺大,定完了我就不希望他这个四年级还按照你学校的培养计划来做,我希望能跟我结合了。你的课程,你的毕业设计,你的实习也要跟我的企业结合。这个实际上是企业对我们学校按部就班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满意了,企业要按它的思路在后面这一年把有关课程加进去,来重新给他设计课程,重新订做实习和毕业设计。到四年级课程也少了嘛,我们计划让它(指企业)来上几门课程,这也是一种办法。然后实习到它那里实习是没问题的,毕业设计呢,我们两边出导师一起指导,双导师,这也是没问题的(D-I-10)。

六、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论证

通过主动、自愿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论证来进行课程改革,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是少部分“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现实选择。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论证是由社会中介组织进行的外部评估,其以保证与改进教育质量为目标,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与国际等效的认证体系。它有在政府指导下的专门的社会中介认证组织,由教育界与企业界专家共同组成,有严密的认证程序,认证结论可以视为办学质量的一种标志。

B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位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就认为,他们主要是通过参加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论证来改革和设置大学课程,并争取加入国际工程教育论证的《华盛顿协议》,课程改革逐步与国际接轨。

本科课程设置,我们主要是以专业论证来考虑,跟国际接轨。专业论证最主要的是outcome based(出口导向),通俗来说是出口。它就是把学生作为产品来考察你这个产品在加工制造过程中怎么样,以及你这个产品能否卖出去,热不热销,销售以后能够使用多长时间。所以,第一我们要监督你的教学过程。第二就是看学生就业是不是受欢迎。第三就是看近五年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现在经过专业论证以后的思路就改变了,原来我们讲我有多少奖,多少精品课程,我有什么实验室。现在对不起,经过专业论证,这些都可以不要,只要我的学生达到这些技能,出去受欢迎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思路全变掉了(B-I-05)。

但由于政府干预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大学课程国际化的阻力和障碍,B大学这位副院长显得很无奈。

现在我们都是按专业论证做,专业论证是第三方论证,不属于教育部,也不属于我们学校,将来工科都应该是这么做。你要求加入国际工程教育论证《华盛顿协议》,那么你就要按照《华盛顿协议》统一的规范来做。但政府做的也就是我最头疼的,也就是政府强制规定了一些和国际不接轨的课程,包括外语课、体育课等等。国外是没有体育课的,它不叫课,是一些活动啊,课外比赛啊之类的(B-I-05)。

七、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以上调查显示,大学已认识到了国内外的市场力量,并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和压力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各个大学在课程上都积极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主要呈现出课程改革开始关注国际化、更加强调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课程体系的弹性有所增强等显著特点。

研究也发现,在市场影响下的我国大学课程变革,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我国强势政府的主导地位大大地限制了大学课程改革对就业市场的回应程度,政府在课程变革中的主导地位有待进一步减弱。二是大学应对就业市场需求的课程改革多为一种迫于竞争压力的权宜之计,课程体系的梯度、连贯性和完整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加强,大学课程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大学课程变革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渠道还不通畅,适应就业市场的大学课程联动机制还不够健全。

针对以上不足和问题,本研究特提出如下三点建议:首先,必须真正依法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减少政府对大学课程的直接干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要充分利用市场来传递社会需求,引导大学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要求,进一步提高满足社会需求的效率。其次,加快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课程新模式。我国大学应逐步建立一种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个性化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低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学科)平台课强调基础的宽厚和扎实,“以不变应万变”;高年级的专业方向课程和个性化的选修课程强调与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就业相结合,强调灵活性和实用性,“以变应变”。最后,积极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课程变革新机制。通过大学内部成员这一中间变量的感知、理解、甄别、筛选这样一个转换过程,建立社会需求与大学课程间的“转换-对接”联动机制,从而实现大学课程改革对社会需求的有效回应。

注释:

①为了便于追溯论文中的引文出处,研究者对文本资料和访谈录音转录的书面记录都赋予一个唯一的资料代码。资料代码由四位字母和数字组成,字母、数字中间用连接符连接,具体引文代码的编订原则如下:首位字母为研究所涉及的案例学校的代码,A、B、C、D、E、F分别代表6所案例大学,其中A、B为“985工程”大学,C、D为“211工程”大学,E、F为省属普通高校,A、C、E为综合性大学,B、D、F为以工科为主的大学,A、B、C、D为苏南地区大学,E、F为苏北地区大学。第二位字母为资料类型代码,“D”(document)为收集到的文件、档案等文本资料,主要是未公开的内部资料或由于研究伦理需要而应该受到保密的资料;“I”(interview)为由访谈录音转录成的书面记录资料。 第三、四位十进制的两位数字为信息辨别码。其在“D”和“I”两类资料中代表的含义有所不同:在“D”类文本资料中表示每一个单个文件或档案的排列顺序号;在“I”类访谈资料中是一个特别的识别码。出于研究伦理考虑,具体原则不公开,只由研究者掌握。如“A-D-05”表示A大学文本资料中的第五份文件或档案;“D-I-12”表示D大学访谈记录中的某份资料。

参考文献:

[1]E·L·波伊尔.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A].吕达,周满生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一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9.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 大趋势形塑教育[M]. 赵中建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4.

[3]陈霜叶.当大学遇到市场:中国两所大学新增本科专业的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6.86.

猜你喜欢

变革
深刻的变革 辉煌的成就
三晋源山西老陈醋的挣扎与变革
以变革迎接新时代
变革开始了
在坚守与不断变革中谋发展
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 变革刻不容缓
海尔变革
让微课促进课堂变革与超越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夺变革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