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的本质
2012-04-29赵晓昉
摘要:文章以中国二十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为线索,探讨在当代语境中的“美”。本文认为“美”既离不开作为审美客体的外物,也离不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美是从现实世界中升华出的感性世界,这个感性世界将世界本来的面貌呈现出来,并对真实世界起到升华作用。
关键词:美;意蕴;感性世界
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其探讨的“美”绝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那么,美学所研究的“美”究竟为何物?
一、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高尔太在《论美》中说:“一只山鹰在天空盘旋,无非是想找寻一些吃的罢了,但是我们觉得它‘背负苍天而莫之夭阏,博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实际上,高傲、自由等等,和老鹰无关,因为这是人的概念。”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读出:美不是生来就有,就像星星和老鹰自身原始地存在着,它们没有感情,没有意识,仅仅作为自然本身而存在,若无人类的审美行为,这些事物便无所谓“美”与“不美”。
大体看来,高尔太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在一些方面不谋而合。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中写道:“夫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柳宗元指出:自然之物只有在成为人的审美客体的前提下,才有“美”可言;在审美过程中,人类将自然之物融为脑中之景、心中之情,可谓郑板桥笔下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珠与手中之竹”的关系,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但万事万物的美却需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
与柳宗元的观点不谋而合的还有萨特的观点,萨特说:“我们的每一种感觉都伴随着意识活动,即意识到人的存在是‘起揭示作用的,就是说由于人的存在,才‘有万物的存在,或者说人是万物借以显示自己的手段。”朱光潜先生也曾指出:“‘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的对象本来是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过‘见才具有它的特殊的形式,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综上所述,美有两要素,缺一不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外物。
二、由美而产生的愉悦,是唯一真正无私和自由的东西
真正的美应该不带有任何功利性。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告诉齐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尔后,齐王明白“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那些夸奖齐王美于徐公的人皆出于某种利益或目的,所以,此刻的“美”不是真正的美,由这种美所产生的愉悦也并非真正的“愉悦”。
叔本华指出:“在美中,我们总是感受到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自然物之内在和基本的形式,这种感受,激发出这种形式的内在联系的展现。”这与康德所言“由美产生的愉悦,是唯一真正无私和自由的东西”不谋而合。当我们在欣赏毕加索的画、贝多芬的音乐时,我们会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愉悦感并对其大加赞赏,这种愉悦感与赞美之情无关利益与目的,是一件自由的东西,“有”与“无”都不会对任何人带来任何损失。就好比当我们站在无比雄伟壮阔、绵延不断的长城脚下欣赏长城时,我们会由衷的发出赞叹:“太美了!”但我们并没有透过理智思考——在建筑长城的过程中,有多少英雄好汉化为尘土——告诉自己长城是一座恐怖的建筑物,虽然我们从小熟读《孟姜女哭长城》的悲情故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世界第八大奇迹进行审美体验并从中感到愉悦。
真正的美不应该带有任何功利性,并且,美是感性的,它可能是一种心情、一种态度、一种境界……
三、 意味悠长
康德曾指出“美什么也不是”。而正是受到这种“什么也不是”的思想的启迪,我以为美是意味悠长:
意味悠长不是一种实体化的、物质的存在,它作为一种审美体验产生于审美过程之中,并代表着审美主体的在当时的一种心境。不同的审美主体由于身份、民族、格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即使是同一审美主体,由于心情的不同,审美体验也会不尽相同。人所共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我国唐代,人类普遍以胖为美。以当时的绘画为证,西有鲁本斯《美惠三女人》,中有周昉《仕女画》;
意味悠长是感性思考的结果。意味悠长存在于抽象世界,但其虽存在于抽象世界,却并不意味着虚幻无边。其与“真”息息相关。司马图曾说:“妙造自然。”即通过人类的创造,自然的面纱被渐渐揭开,其真实面貌逐渐显露;反之亦然,自然的真实面貌若想被完全的体现,那么,只有通过人类的审美创造。这就是由人类创造的“意味悠长”与真实世界的统一;
意味悠长这一抽象的概念虽无法带给人类物质上与经济上的增长,但审美作为一种超越活动,却可以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启迪人类的智慧,完善人类人格修养。陶潜有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潜在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化为诗句中的意蕴,从而从世俗的“樊笼”中超脱出来,返还自然。
综上所述,这个完整的、意味悠长的、无处不在却又影踪难寻的感性世界,就是美。
美是意味悠长,它教会人类怎样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寻求一丝诗意。这体现出庄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类所栖居的世界不仅是物理的世界,更是一个充满生命的世界,人类在这里生活,与自然相融合,感悟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个过程恰是美于意味悠长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高尔太.论美[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2]萨特.为什么写作[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朱光潜.诗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赵晓昉(1990-),女,湖北武汉人,西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