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2012-04-29李俊
李俊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有什么关系,它在群众文化中起什么重要作用,以及群众文化在非物质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中承担着什么责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它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增强,在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参与性正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正确认识和发挥群众文化工作的特征、功能和优势作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我国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所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民间文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发展群众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它的形式与发展自始至终与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吕氏春秋》的《古乐篇》说:“昔蓝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公羊传》中所说:“饥者歌其食,带者歌其事。”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先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场景,而这种由生产生活所表现的内容也就成了劳动者在生产之余兴之所致的文化生活的主要题材,正是鲁讯先生所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说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拴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是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直到现在,到处流传的民谣、山歌、故事等,大都是劳动者的作品,他们是对生产、生活的需要及感悟,因而由“自发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在生产之余作为一种消遗的形式自娱自乐,并随着社会的前进及代代“自发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不断的继承与发展得流传至今。
可以说,劳动人民创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因为: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的描写或劳动者劳动之余的自娱自乐的一种消遗。无论是民歌、绘画、还是舞蹈、戏曲等,都是源于历代劳动人发劳动过程的描写或者劳动之余的自我自乐。多数民歌的开成和发展,是在笨重的体力劳动中,是劳动者协调动作,抒发心声、调剂精神、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力的辅导工具,如流传我们罗山皮影戏,与其它地方戏的表演大不相同。
第二、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发挥非常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群众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流传与发展中,更是丰富多彩,绚丽多资,她们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群众文活动正需要这些特点,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的为平台,发挥群众文化娱乐,欣赏,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群众文化活动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是发挥文化艺术的社会作用的综合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综合平台中占有主要位置。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无论是德、智、体、美的培养,还是“爱国敬业”活动以及小康示范村,文明村的创建,群众文化在这些活动的创建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的发挥有许多需要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平台,达到“富教于乐”的目的,以树立新的家风、村风、党风和整个社会新风。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责任性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以既有的传统为基础,作为新的文化艺术革新,创造的前提和出发点。同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也概莫能外,如我们豫剧,之所以能从《梨园春》唱响全中国及国外,就是因为一代代人继承与发展的结果。
今天党和政府十分关怀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从2006年起,文化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政策,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有序的普查,制定了保护措施,并规定每年元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同时一级一级地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通过四年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我国艺术宝库增添了一大批瑰宝,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一部分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够了解,及个别领导个别部门只重经济发展面忽略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利用,摆在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仍然是如何适应时代精神的不断需要和如何传承我们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重要问题。人民群众追求新的文化生活是十分自然合理的,经济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领导与部门重视没有错,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发展这个问题,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认真的对侍,认真做好的工作。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用科学发展观去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为契机认真做好挖掘、整理与加工,提高以及发表,推广工作。
第二、继续抓紧发掘抢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关心,扶持民间艺人和他们的艺术活动。
第三、研究、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改革、使非物文化遗产在原汁原味保护的前提下更好的适应时代,为社会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们所易接受、推广、普及、使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青春。
总之,新的时代的群众文化需要新的时代的艺术,作为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不可避免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正确对待,在对得起先人,对得起今人,对得起后人,对得起后人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能够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推陈出就”在吸取其“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出新”在思想内容上,应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创造出适应今天人民群众需要的非物质文化。
(作者单位:河南省罗山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