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大学院校研究机构:组织与职能

2012-04-29吴培群

高教探索 2012年6期
关键词:质量保障日本

收稿日期:2012-07-17

作者简介:吴培群,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基础学科教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北京/100070)

*本文系教育部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聘任制下大学教师流动的实证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项目批准号12YJA880124)的成果之一。

摘 要:本文对院校研究在日本大学里兴起的质量保障背景与院校研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及对我国高校建立院校研究机构的启示作了具体分析:质量保障催生了日本院校研究机构,院校研究机构也围绕着大学评价等质量保障活动来组织和运营;日本大学院校研究机构的特点是,行政权力主导、以评价等质量保障实践为工作重点、以量化研究为主的多学科方法的综合应用。我国应借鉴日本大学院校研究机构的建设经验,将院校研究机构建设成为面向质量保障的跨学科学术机构。

关键词:日本;院校研究机构;质量保障;自评自检;大学状态数据

学界对“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的定义表述虽然多种多样,但都指出作为院校研究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其一,研究对象必须是自己所在高校;其二,方法上主要基于调查统计和数据分析,即院校研究属于实证量化研究。

高等学校面向质量保障设置专门的院校研究机构,由专人从事院校研究工作,这种组织制度最早是上世纪40年代在美国的大学里产生的。现在,几乎每个国家的大学都建有自己的院校研究机构,但我国高校却少见这样的实体机构。虽然我国政府已明确了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检控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的顶层设计,重点大学也被要求向社会公布自己的本科教学质量,但以各个“985大学”的教务处或“评价办”为主体撰写发布的“质量报告”却屡受质疑。事实上,无论是自评自检,还是建立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控以及办学质量对外报告,都必须以自校信息的科学收集整理和科学分析为基础,而这是一种非常专业化的学术工作,仅靠我国高校传统的事务性机构是难以成功落实的。能承担这一重任的,只有院校研究机构。

高校怎样面向质量保障建立有效的院校研究机构并使其制度化运行?日本大学建立院校研究机构的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日本大学院校研究机构的建立及质量保障背景日本的高等教育在上世纪60年代得到了规模上的快速扩张,但人们对教育质量却存在诸多质疑,加上当时欧美及中国的学生运动热潮的影响,最终导致了日本上世纪60年代末的大学学生运动(日本人称其为“大学纷争”)。在成功平息大学纷争之后,一些大学设立了针对相关问题的专门研究自校问题的机构,例如,早稻田大学于1969年开始设置“大学问题研究会”,广岛大学于1970年开始设置“大学问题调查室”。这些实质上的院校研究机构,后来都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但它们作为院校研究机构的特色却是越来越淡化。直至近年,面对社会问责和政府“情报公布义务化”的规定,他们才重新强化其院校研究机构的职能。

上世纪90年代,文部省开始取消对大学设置的一些硬性规定,对大学实行“大纲化”管理,即文部省对各大学的课程设置等问题不做硬性规定。但这种“大纲化”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部分社会有识之士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1999年,日本政府对“大学设置基准”再次修改,规定日本所有大学必须实施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并将自评自检结果向社会公布,而且要求这种自评自检结果要尽可能得到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检验。次年,日本的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应运而生。在这种以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质量保障体系中,日本各大学急需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来专门从事收集、分析校内各种相关信息并与评价机构及时联系的工作,院校研究机构由此兴起。比如,九州大学于2001年设立“评价情报开发室”。随着2004年开始的国立大学法人化以及其后国立大学法人评估制度和认证评估政策的出台,加之大学对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追求,大学内这种专为评价搜集信息的机构进一步向专业化院校研究机构发展。2004年4月,九州大学在该校“评价情报开发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全日本第一个院校研究机构——以一名副校长为负责人的“大学评价情报室”。2006年,神户大学出台了被称为“神户大学理想2015”的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将神户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和教育机构的发展目标。为评价该规划的落实和达成情况,在此之前,神户大学就于2005年建立了校长直接领导的专门院校研究机构——“企划评价室”。爱媛大学、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等,也都先后建立了这样的院校研究机构。到2008年,院校研究机构已经得到了日本大学教职员工的普遍认可。2010年,“大学评价与学位授予机构”以各大学的评价工作人员和院校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为主体,组建了“院校研究机构研究会”(JIR)。 另外,一些大学也构筑了校际情报共享、合作研究的院校研究网络系统。这些研究和交流平台,大大推动了院校研究机构及其运营的制度化和迅速发展。

近年,文部科学省又修改了“学校教育法”和“大学设置基准”的相应条款,规定“公布研究和教育情报”是大学的“义务”,同时对公布的内容和方法也做了详尽的具体规定。一些原来没有院校研究机构的大学,也开始聘请专家创建专门的院校研究机构。国际知名高等教育专家有本章教授,从2011年4月开始就被聘为仓敷作阳大学·作阳音乐短期大学的校长。有本也为该校创办了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能就是院校研究以及对外公布该校教育和研究情报。2011年6月,国立大学协会提出了“国立大学机能强化”战略,指出通过“大学情报的一元化管理和院校研究机构机能的整备”来强化管理运营体制,国立大学的院校研究制度被进一步加强:一方面,独立设置的院校研究机构的信息管理和分析职能及评价、政策咨询职能被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那些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以院校研究机构为目标建立起来、后来淡化院校研究职能、发展为国内外知名高等教育中心的机构,也开始重新强化自己的院校研究机构职能,开拓和发展着“日本型院校研究机构”的活动。

二、院校研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

表1是日本10所著名大学院校研究机构的设置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日本院校研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特点。

注:该表由本文作者从日本各大学网站搜集相关资料汇总而成。其中“人员数”含机构负责人自身。(一) 院校研究机构的设置及人员组成

从表1看出,各大学的院校研究机构无论从名称还是具体组织机构设置上都不完全相同。除了明确地设置为大学直属的独立的院校研究机构(如九州大学和爱媛大学的做法)之外,有一些大学将院校研究机构作为某一学校直属部门的下属机构来设置,如神户大学的“企划评价室”设在“企划部企划科”内,东北大学的“评价分析、研究战略室”则设在了“理学研究科·理学部”内(这样设置可能更多考虑了院校研究人力资源的问题);还有一些院校研究机构是由原来应对评价的事务性机构经过职能改造而成的,所以仍沿用了原来评价机构的名称,如岩手大学和琉球大学的做法;而广岛大学和东京大学,则重新强化了既有的高等教育研究部门的院校研究职能,这与美国大学将院校研究机构与一般教育研究机构截然分开的做法有所不同。

院校研究机构的人员构成情况如何?众所周知,美国大学的院校研究机构的人员配备模式是,一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等教育专家作为专职负责人,另由数位专职或兼职的院校研究职员组成。而从表1的“负责人”一栏可以看出,日本大学的院校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多数出自于正副校长、评议会议长或校理事会的理事等领导阶层。大学决策者直接领导院校研究机构,虽然其学术性依赖于领导者本人的学术背景和水平,但对院校研究的有效展开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却是有实际意义的。

表2列出了日本九州大学“大学评价情报室”学术人员的组成情况,从中可以看出院校研究机构对工作人员学历、专业背景等方面的高要求。工作人员来自多个学科领域,尤其是统计、测量或情报科学技术领域,当然高等教育管理经营的学术背景更是不可缺少。

注:本表是本文作者根据九州大学“大学评价情报室”网站(http://www.院校研究.kyushu-u.ac.jp)上的内容整理而成。表中的“本室”即指九州大学“大学评价情报室”。“室员”为专职人员,“协力人员”则是兼职。日本大学的院校研究机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量聘用兼职人员。爱媛大学的经营情报分析室的所有人员都来自校内兼职教师,九州大学“大学评价情报室”也聘用了4位校内计算机及情报科学方面的专家。从校内聘用兼职专家从事院校研究工作,其一,可以节省人员指标;其二,可以解决院校研究的方法技术问题。另外,表2中的“室员”中,有一位较年轻的研究者——森雅生,他具有情报科学和高等教育双重学术背景。这样的交叉学科研究人才在日本大学的院校研究机构中所占比例有增大的趋势。

(二) 院校研究机构的职能

1.搜集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并对外公布

院校研究机构要收集、提供的数据包括以下三方面的信息:(1)学生方面,如学生的升留级及退学、学生的流动性等信息,还包括根据学校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人口动向的调查分析;(2)教师方面,如教师的流动性、教育和研究活动的工作量及其评价、薪酬调查等;(3)财务方面,包括预算计划、成本分析、资产管理等。

除了收集、整理和分析上述校内资料并向相关部门提供外,对外收集、提供数据也是各大学院校研究机构的工作,比如协助校外机构在自校进行的调查、向第三方评价机构等相关部门提供本校情报等等。从2009年开始,同志社大学、北海道大学、大阪府立大学以及甲南大学四校合作,建立开发了四校之间的院校研究网络,相互共享情报数据,相互作为参考校进行比较分析等等。这样的校际共享网络有望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2.建立自校信息数据库,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咨询

以下四类工作也是院校研究机构的职能:(1)分析自校机构设置特色,协助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2)建立及更新、管理本校信息数据库,便于学校决策者全面把握学校情况;(3)提供网络及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的支持,并依据数据分析结果向学校领导提供决策咨询;(4)联系相关研究结果的对外公布或出版。

日本九州大学的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大学评价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九州大学研究者情报数据库”,单就研究者“基本情况”和“教育情况”两类信息来说,就有31个项目,而且每半年都要更新一次。不过,九州大学该数据库录入率达到了99%,平均每月存取信息数量达到2万件以上。这样的数据建设工作赢得了校内外教职员的广泛赞誉。另外,关西学院的“自我评价综合Web系统”也是该校院校研究机构的成果。

3.进行专题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活用于大学评价及其它质量保障实践中

这些专题研究包括对学校运行中各种矛盾与问题的分析、对教学活动及其他项目的评估、学校各种发展规划的前期论证等等。

日本院校研究机构在大学评价中的作用集中于五方面:(1)院校研究人员按照评价要求加入自评/自检团队,参与评价的日常工作;(2)负责提供自校分析报告中所需要的数据;(3)将数据做成易于活用的电子版本;(4)与第三方评价机构联系;(5)通过网络或出版对外公布自校办学绩效及评价情况。

除了为评价服务之外,日本大学的院校研究机构也参加校内各种改革实践活动:一方面,院校研究机构与各学部及其它机构沟通合作,将研究结果用于教育、研究改革及教师培训。另一方面,对大学的发展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论证。例如,2007年,神户大学的院校研究机构提出了教育改革综合指标和行动计划(TERI),用以评价该校一切教育活动和“教员资质开发活动(FD)”的效果。

三、对我国高校院校研究制度化的启示

现在,我国政府虽已明确了外部保障与内部保障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但质量保障体系尤其是内部保障体系仍未完善。日本大学的院校研究机构既是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主要设置,也是联系沟通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桥梁”。借鉴日本大学面向质量保障建立完善院校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大学的特点,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 院校研究机构应该由校内党政领导挂帅

我国高校情况与日本大学21世纪初所面临的问题有较大的可比性,院校研究的工作价值彰显及其地位的巩固也需要依赖强有力的话语权力和行政权力来保障。所以对于创立初期的我国高校的院校研究机构来说,负责人应来自于学校的党政领导阶层。来自高校书记或校长层的院校研究机构负责人,是我国高校院校研究机构得以顺利设置并制度化运行的一个重要机制。

(二) 坚持多学科交叉的实证量化研究

院校研究机构的基本工作就是收集整理以及分析自校教学、研究信息,所以院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必然以实证量化研究为基础和核心。同时,院校研究又是基于自校发展实际问题的研究,而基于实际问题的研究又往往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尤其是统计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不可缺少。传统的高教研究机构之所以没能实现当初设置时的院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的定位和技术的缺乏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三) 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组织研究团队

广泛存在于我国高校内的各种高等教育研究院(所或室),其学术追求与院校研究并不一样。但这些高教研究机构中不乏院校研究人才,所以院校研究机构在人员配备上,应打破学科和部门界限,广纳相关人才。既要求有高等教育、管理学术背景的人才,也要求有情报科学、网络及调查统计方面的人才;研究人员既可以来自自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也可以从校内外教师和新毕业研究生中选拔或请其兼职。另外,具有高等教育管理和计算机技术背景的职员也不可缺少。

(四)与校内外其它部门合作扎根质量保障实践

我国高校的传统是,对教职员的信息管理一般归为人事处,对学生信息的管理一般归为教务处和学生部及各专业系部,财务又由财务处专管。高校在开始建立院校研究机构时,就应将其与这些部门的协作制度化,以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也倡导院校研究机构利用其学术、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师教学培训、重大教改等各种质量保障活动的组织和评价,真正发挥其质量保障作用。

另外,政府、相关学术团体等也应该在院校研究校际合作及共享资源等方面搭建技术和业务平台,大家共同努力,实现我国高校的院校研究制度化并推动其尽快发展,以便于更好地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服务。

参考文献:

[1]魏曙光编译.美国院校研究协会2010年白皮书[J].大学(学术版),2011(7): 75-83.

[2]邬大光,别敦荣,赵婷婷,吴凡,薛成龙.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透视(笔谈)[J].高等教育研究,2012(2): 41-57.

[3]东京大学百年史.http://www.u-tokyo.ac.jp/history /03_03_03_j.html.2012-05-12.

[4]崔昌淑.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负面影响及原因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7):35-39.

[5]金子元久.IR——期待幻想可能性[J].IDE—現代の高等教育,2011(2-3月号):2-18.

[6][7][8]森利枝.日本の大学の院校研究―それはいかにあり得るか[J].Betweet, 2008(冬号): 4-26.

[9]张应强.我国院校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前景[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 40-45.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分析
涉农类高职专业“一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
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