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探议
2012-04-29詹旺董艳
詹旺 董艳
公共艺术多放置在公共场所与环境中、供大众欣赏。公共艺术拥有多元化的创作方向、艺术媒体、形式、艺术与文化表达形式、公众和参与者。具体而言,在所有的开放空间里,让所有人能够参与、使用的艺术活动、行为和设施,皆可称为公共艺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作品体现大众的意志,公民的意志。由于公共艺术是以公众为对象,所以可看作是“公众艺术”。它尊重公民的自由创作权、欣赏的权利以及批评的权利;尊重公共艺术家对社会的感知和诉求。公共艺术是新的经济形态下产生的新的艺术概念,它的受众群体是及其广泛的。
城市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是对艺术作品进行有机整合与应用,它需要符合城市规划、建筑空间、园林布局的需要,它的存在有助于提高整体环境尤其是城市审美环境的文化层次,创造传承历史文化文脉的艺术化意境,使场所空间更好地为人服务,满足现代人对精神享受的更高需求。
社会是公共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社会功能是公共艺术的生命。公共艺术所关注的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环境、当下社会中人的精神需求,是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不可忽视的主题。公共艺术的作用与一个时代经济社会的城市文化、审美理想密切关联,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用形态塑造来满足人们视觉需要的过程,而主要是通过造型中浓缩的美学意味、体现的思想来影响人们的心灵世界,从而对社会进步产生影响,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及审美水准。公共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品,也是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下这一信息社会中,城市文化的核心目标是让人们享有艺术化的乐居空间,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必将成为城市空间的精神载体。
公共艺术应该突出“公共性”和“亲和力”。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体现的是大众的审美取向和大众与公共艺术的互动关系,公共艺术的设计宗旨不仅是为了满足单纯的艺术表现及视觉观赏需要,它更多的是赋予城市公共环境“亲和力”、“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的积极因素。公共艺术被置于公共空间和公共环境之中,是基于公共审美前提下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它需要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人的心态与观念、风俗与习惯等因素发生关联。“公共性”在公共艺术作品中的表达,离不开公共艺术家、设计师和批评家的判断,因此需要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和设计者的视野是广阔的,他既要将大众的审美要求与艺术家的个人美学观点加以融合,同时又要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价值特点,“公共性”的表达往往针对的主要对象不是艺术及艺术家本身,而是这一艺术作品所关照的广泛受众。这一点是公共艺术创作区别于其它艺术创作的最核心的不同。
20世纪以来,公共艺术已经由单纯的观赏功能发展到让公众融入其中的互动功能。自由和交流是理解的基础,并不是将艺术品放到公众能看到的地方就是好的公共艺术。我们不难发现,尺度越来越大的雕塑已离开基座而成为景观本身;同时,公共艺术也将遵循公共的属性,融入公众之中。艺术家提供的独特视角与价值观要让更多人接受,必须将公众性和亲和力融入到新的艺术语言中。公共艺术在本质上更具户外特性,借助阳光可以增强其形体和空间的特质。并且,其造型与材质的自由度也是建筑和环境设计无法比拟的,大型公共艺术景观形式的视觉冲击力和对场景的控制力完全超越了其它艺术形式。因此,公共艺术家最有条件去为公众塑造最有“亲和力”的景观艺术。
“融于自然”的生态设计观念是当代公共艺术设计的探索方向。公共艺术应该体现同时期历史和自然的情感。公共艺术不应该是临时搭建的表演舞台,它本身应该是自然和环境的组成元素,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塑造公共艺术,必须注重它与自然的协调性。因此在创作之前,应该全面了解土地、生态环境、外部空间等景观系统,这也是创作公共艺术的最基本工作。公共艺术家在创作中需懂得顺应材料的属性建造人性的回归之路。植被、泥土、岩石、水体,甚至阳光和风经过公共艺术家的塑造,都能够成为新的艺术生命。当公共艺术对所有有形资源加以整合利用,成为体现人文关怀并充分体现民意的景观,而公众又能真正融入其中时,人、环境、公共艺术的隔阂将完全消失。这样的艺术将是我们所期待的。
资源是有限的,创作“生态的公共艺术”应强调尽一切可能保护好、利用好的我们的资源。首先生态公共艺术应从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角度为出发点,从根本上保护不可再生的资源。其次,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从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出发点,从根本上降低资源和能量消耗。同时,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这种方式既可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对人体、环境的侵害,又经过艺术的构思、整理和组合,把生产生活废弃物创作为现代艺术形式。这样,既创造了美,又警示公众重视环境观念。
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应着力塑造城市文化精神。任何城市公共艺术都是以它独特的方式改变着城市的面貌,现在它们不仅仅是城市的闪光点,更应凸现人文精神内涵的发展概念。当今的城市公共艺术面对的是更复杂、功能性更强的环境,而城市公共艺术存在的意义在于把自然环境导入人文环境,发挥价值转化作用,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艺术,能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和内涵去培育和提高公众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能力,使城市公共艺术推动整个社会朝着更具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方向发展,这正是每个艺术家和设计师肩负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之所在。
公共艺术应该使城市成为更加多元化、立体化、个性化和艺术化的综合构成体;公共艺术应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路径与场景,通过物化的精神场和一种动态的精神意向引导人们看待自己的城市,在营造新的城市艺术环境的同时,也创造着城市的新文化,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应该成为城市风格形成的助推器。
综上所述,优秀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有助于提升城市审美环境的文化层次,传承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塑造艺术化人居环境,满足现代人对精神享受的更高需求。我们的城市需要大量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的创新设计将成为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注:该文系2011年度河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XL201169)成果
【参考文献】
[1]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3]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
[4]陈望衡.城市、我们的家[N].光明日报,2008-12-11.
[5]俞孔坚.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作者简介:詹旺,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董艳,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