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摄影的文化抉择
2012-04-29尹瑾
我国的摄影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迟缓,近年来才逐渐形成一定规模。伴随着各地摄影院系的不断增多,“学院派摄影”应时而生。
对于摄影艺术的价值考量,摄影界普遍所持的一种观点是建立在艺术价值基础上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摄影既要体现艺术价值,更要体现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但从目前的学院派摄影展览来看,学院派摄影侧重于技术与艺术的提升,而较少关注其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选择,有悖于摄影界的主流观点。
一、在传统中建立多样的审美维度
学院派历来是重视传统和技术的,这一点已被各类学院派艺术所证实。学院派摄影也不例外。自20世纪90年代,胶片物语流行,海鸥、尼康等各类胶片相机的模样应该停留在我们记忆深处,我们也见证了手动冲印年代的兴起与繁盛。当时,开展摄影教学的大学比较少,且基本是沿用西方或传统的教学方法。它们以真实和完美为目标教学,囿于技术和条件等限制而缺乏创新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21世纪的近些年来,数字化技术展现出超强的优势,数码相机闪亮登场,胶片相机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而退出摄影舞台。数码时代的到来,带动了高校摄影教育的大力改革。对摄影传统认知的定势思维和科技所带来的摄影技术的改良自然就形成了一对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在于我们对摄影艺术审美的把握,换言之即是对摄影审美的艺术创新的提高。
前段时间,平遥摄影展就很好地映照了当代学院派摄影的现状。那次展览汇集了中国很多著名高等学府高材生的作品,然而由于创新大胆、前卫,被摄影界视为“另类”,不被看好。到底谁是谁非,各持己见,我们无意多加评论。但最少说明,学院派摄影确实存在问题,需要一些改变。
建立多样化的审美维度是学院派摄影必须要面对的。首先,学院派摄影家们应该打下坚实的摄影技术基础,吸收摄影教材或书籍中的精华元素,比如多从被誉为摄影界圣经的《纽约摄影教程》中学习其所阐述的摄影观点和知识,深入研究摄影的构图,色彩,布光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以传统审美视角为创作点,理顺和完善传统审美思路,促使自我理性审美的形成,塑造自己的摄影风格。其次,学院派摄影家应结合时代审美特征和科技创新特点,大胆尝试新技术、新元素所带来的视觉震撼,包括夸张、意象、时尚等理念或思想的融入,努力使自己的审美理想多层次化,通过感性审美的变化来带动摄影艺术的创新,比如在数码影像的后期处理上大胆创意。最后,学院派摄影家应以社会和大众文化为审美基点。当下是一个大众摄影时代,学院派摄影需要融入社会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实际上,学院派摄影多维度的审美展现,既是社会和大众文化的选择,也是摄影艺术自律性的选择。
二、追逐时尚时个性与理性的统一
时尚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生活中追逐时尚已成为一种潮流。学院派摄影追逐时尚既是时代所求,也是个性使然。
无容置疑,学院派探索时尚摄影的态度和精神是令人称赞的。但是,学院派的时尚摄影作品是否就真的令人称道呢?很难给出肯定的答复。时尚和个性是对姊妹词,一般来说,追求时尚就意味着体现个性。个性是一个中性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着截然不同的含义。艺术上的个性是我们所提倡的。然而绝对的个性创意、创新,使作品失去了真实感、生命力,这不是中国新生代摄影人所追求的目标,更不是中国摄影的发展趋势和最终目的。当下学院派的某些摄影家为了体现摄影的时尚感,往往过分强调个性化效果的冲击力,而忽视作为一个系列作品的生命力的延续性,努力制造让人疑惑的景象,却不向人提示领悟的方式:宁可用尽心机去刺激别人的神经,却不顾会不会引起别人的共鸣。缺乏主题性内涵的支撑,只能是昙花一现。这样就得不偿失了。试想谁会愿意在自己看不懂、无法接受的作品面前驻足。
由此可见,学院派摄影家对于时尚摄影的探索必须强调个性与理性的统一。学院派的时尚摄影既要体现出社会流行的时尚和个性语言的表达,又要展现主题性文化内涵的理性思辨,注重时尚摄影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学院派摄影创始人杰利·尤斯曼在回忆他走上“集锦摄影”的过程时说:“那时,每当我看到一张单独的照片,就会泄气,我明明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拍,但单独的一张照片并非我心中完整的影象,最后这个困难都在多张底片的集锦处理下,迎刃而解。”尤斯曼的摄影经历和感悟或许会给学院派摄影的时尚之路带来一些思考。当时尤斯曼的摄影与其说是一种时尚,倒不如说他创造了时尚。在理性观念支配下不懈的思考和努力、探索与实践,终于创造了学院派摄影的一个典范。真正有生命力的时尚摄影作品的源泉也在于此。学院派时尚摄影在急于与现实生活划分界线时,不妨也把“底片做大”,这样整个宇宙的事物都可能成为时尚。
三、在绘画和摄影之间关照生命的存在
我们无法回避摄影与绘画的关系问题来探讨学院派摄影,特别在整个学院派艺术的大环境下,学院派摄影必然会与绘画扯上关系。事实上,绘画和摄影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我们从世界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中就能体会到,他被誉为“光和影的画家”,可见摄影对绘画艺术的影响。至印象派绘画,人们更充分地体会到摄影的深度影响力,正是摄影真实、完美地再现自然,使得绘画开始另辟蹊径。而印象派摄影的出现,更使摄影和绘画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和谐共生。至今日,学院派摄影与绘画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已很难用简单言语来表达,这不是本文所主要阐述的,但最少在文化的观念和内涵上是清晰可见的。
毫无疑问,学院派摄影在创作观念和幻想式创作方法上是从当代绘画艺术中吸收了养分的。我们从当下学院派摄影作品中能够看到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印记,特别是摄影的后期处理上参考当代绘画艺术的画面效果,产生了与绘画异曲同工的艺术遐想,让人难以忘怀。其中最本质的就是对生命的索求。生命是自然的根底,离开生命,任何事物就会黯然失色。探寻生命之美历来是摄影家最深刻的命题之一。生命的个体在存活时是美丽的,在孕育之中和结束之后一样美丽。生命的个体尽管消失,但生命的形式却以独特的美而引起人们无边的遐想和深切的追思。
抽象摄影大师莫霍利·纳吉曾说:“摄影不是绘画,而且也不是传统的美学观(指绘画美学)所能理解的事物。”试图在绘画和摄影之间划出过一道鸿沟,保持两者的艺术独立性。我们能够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但事实却不是那么简单。学院派摄影应该在绘画和摄影之间找到生命的支点。
“好照片极其稀罕,几乎是个奇迹。”正如法国著名摄影家法兰克·霍瓦所说,在当下的摄影界眼里,学院派摄影的好照片太难找了。但我相信,比好照片更珍贵的东西,是那被誉为“学院灵魂”的“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作者简介:尹瑾,黄河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