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权力之下的人

2012-04-29赵丛浩

飞天 2012年6期
关键词:王家庄奴隶权力

中国古代的圣贤们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如《论语·乡党》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从中就可以看出孔子朴素的人本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更是包含有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然而,在长期不断强化的君主专制制度之下,个体的人所具有的权利却被不断剥夺。最终,人的权利只取决于他所处的等级制度中的位置,即他的权力决定他的权利。尽管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很多落后的封建思想被否定,但在民间,人们心中的权力意识却始终是根深蒂固、挥之不去的。毕飞宇关于《玉米》就曾在《我们身上的鬼》一文中指出:我们身上一直有一个叫做“人在人上”的鬼。“它成了我们最基本、最日常的梦。这个鬼不仅依附于权势,同样依附于平民、大众、下层、大多数、民间、弱势群体乃至被污辱被损害的身上。对我们来说,不把‘人在人上这个鬼打死,一切都是轮回,一切都是命运。”[1]在《玉米》所描绘的那个特殊的年代,人在这种权力至上意识下被权力奴役、折磨、畸形生存的场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玉米》中,权力的腐蚀剂渗透到了各个角落,不仅是像王连方、郭家兴这样的掌权者,就连施桂芳、玉米这样的权力受惠者和王有庆、秦红霞这样的普通村民,也都深深烙上了权力的印记。

第一,恣意妄为的掌权者。王连方作为王家庄的支部书记,拥有村庄中的最高权力,并且依靠对“新政策”的“高深莫测”的理解和高音喇叭掌控着乡村的意识形态和最高话语权。他在执掌权力的过程中堕落的历程很具代表性。他堕落的最大表现是对村里女性随意的性侵犯。然而,王连方第一次随便睡女人却不是凭借权势有意为之,而是欲望驱使下的冲动之举。这位“全公社最年轻的书记”事后惊恐不安,却最后从中锻炼了胆量,得到了经验。“怕什么呢?没有什么需要害怕的嘛。”后来王连方被“双开”,表面上是因为破坏军婚,实质上是因为触犯了更大的权力。同样因为权力,革委会副主任郭家兴也可以不怒自威,顺理成章地命令玉米“休息”。从王连方和郭家兴身上,可以看出权力带给人的优越感和“人在人上”的特权。权力让他们贪得无厌又心安理得,全身散发出无限的腐锈,造福人民的宗旨被抛之脑后,及时行乐成为他们的信条。

第二,背靠大树的受惠者。玉米作为长女,父亲的荒唐和母亲的平庸让她有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通晓世事和深邃内心。王家庄“第一家庭”的出身背景没有让她懂得谦逊待人,反而使她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自己并非池中物的高贵感和优越感。她“绝对不能答应谁家比自家过得强”,显示出一种过分的自尊好强。在谈婚论嫁的年龄,玉米“当然”不可能看上同村的小伙子,自命不凡的心态跃然纸上。她抱着弟弟四处转悠,言必称“王红兵”,一副普通人不可相提并论的架势。在处理与张姓村民的关系时,玉米不是将心比心地坦诚相待,而是卓有心计地策略性安抚……所有的这一切,都有共同的心理基础,那就是自己是支书的女儿,自己来自支书的家庭。王连方倒台后玉米深刻地认知也证明她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支书权力背景下的自觉行动。玉米虽然不满父亲的作为,却并不代表她厌恶父亲的权力。相反,她从父亲身上感受到了权力带来的虚荣,受到了权力致命的诱惑。玉米对权力的渴望注定使她成为权力祭坛上又一个牺牲品。

权力在为玉米带来骄傲的同时,也让玉米认识到,在更大的权力面前,自己分文不值。玉米看不上同村的小伙子,自然不会理睬一个外村箍桶匠的儿子。但面对能够上天入地,一身英武之气的彭国梁,即使他长相不好,一向骄傲的玉米也“心气已经去了大半,自卑了,无端地自惭形秽了”。在家庭巨变之后,失去了依靠的玉米不复有往日的高傲。然而,已经被权力异化的玉米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低谷中却决心誓死不嫁无权之人。对于第二次相亲,她已然对自己或者说是对自己的出身没有了一点信心,心气也大不如过去。但对权力的渴望却支撑着她走完向权力的献祭之路。面对沉默寡言、表情冷漠的郭家兴,玉米从心底产生了恐惧,并最终屈辱地匍匐在了郭家兴的脚下。“玉米那么强烈地指望彭国梁提干,屈辱地俯就郭家兴,以及处心积虑地对付王家庄那些女人,都是‘鬼在作祟。女人对权力的贪求和畏惧,对自身性别的贬抑,就是我们意识中的‘鬼,如果不驱逐它,人就活得不是人,女人就更不是女人。”[2]在经过一系列家庭巨变后,委身下嫁、沦为权力的附庸只能是唯一的结果。

第三,麻木的“奴隶”。奴隶一旦认识到自己的奴隶身份,并且开始对现实不满时,他就不再是一个奴隶了。王家庄的村民无疑就是一群没有意识到自己奴隶身份的奴隶。当村里的女性遭遇“公社里有人,县里头有人”的王连方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权力的恐吓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气,只好在手足无措中满足于王连方的欲望,正如女会计所说:“你呀,你是谁呀?就算不肯,打狗也要看主人呢,不看僧面看佛面呢。”同时,村里的男性也没有对王连方的暴行有丝毫反抗,甚至王有庆在目睹了王连方对自己妻子的占有后,也只是默默地离开。这种对权力的惧怕和容忍程度真是令人惊诧不已。

奴隶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一旦掌握了权力,往往比过去的奴隶主更加凶残。不管是为玉米敬佩的高老师,还是年轻人小五子、长者麻子大叔,都对窥伺玉米的隐私乐此不疲。随意被拆封的信件显露出赤裸的精神暴力,被践踏的却是所有人的尊严。在王连方倒台后,失去了权力庇护的玉米遭遇到的精神攻击更是一再升级,“村子里的人不仅替玉米看彭国梁的信,还在替玉米给彭国梁写信”。来自乡亲的诽谤最终灭绝了玉米最后一丝希望,彻底摧毁了玉米正常生活的可能。同时,随着王连方的失权,他的家庭变成了最普通的家庭,学校老师可以凭借权威拿玉叶开刀,村里的男人们更是残暴地轮奸了玉秀和玉叶。如果说权力的执掌者和受惠者因为抵挡不住权力的诱惑而走上歧路,让人引以为戒的话。那么,那些终日在权力的阴影下战战兢兢的人们则是让我们感到可悲。

王家庄形形色色人物的命运和对待权力的态度往往会使人形成一种错觉,那就是权力的大小决定了人的社会行为。但是很明显,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权力的行使范畴最终是来源于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它的定义。如果说施桂芳式的对权力的无条件服从是对权力滥发淫威的默认和纵容,那么玉米式的用权力压制权力则是在巩固和增强权力的负面力量。这两种行为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权力相对于人越来越强大。虽然人的行为出发点是驯服权力,但最后人的行为却导致了权力压迫人,即人自己压迫自己。因此,无论是施桂芳还是玉米,即便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那也仅仅是一具皮囊的快乐罢了,她们在精神上必然会陷入丧失尊严后的恐惧和痛苦。

从《玉米》中,我们看到了顽强地挣扎和惨烈的幻灭。在权力的游戏中,所有人都只是棋子,只能屈身于权力之下,没有人是胜利者。只有当人意识到自己正在权力的压迫下生活,才会主动地破除“人在人上”的观念、摆脱被权力控制、奴役的现状,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玉米》以及整个《玉米》系列中,我们都没能看到这种思想萌芽和行为尝试。

【参考文献】

[1]毕飞宇.我们身上的鬼[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2.

[2]吴立刚.权力意识下女性的命运与政治[J].法制与社会,2009,(7)下.

(作者简介:赵丛浩,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9级学生)

猜你喜欢

王家庄奴隶权力
船难揭示奴隶贸易真相
蚂蚁奴隶的反抗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My First Sea Journey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手机奴隶
权力的网络
阅读花瓣雨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