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比研究

2012-04-29李晓滢吴虹

飞天 2012年6期
关键词:物象意象诗人

李晓滢 吴虹

意象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运用语言来表现事物、行为、感情、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以及感官或超感官的经验。古典诗歌里有众多的意象,如果想要深入地体会作品的意境,那就离不开对意象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然而,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产生了英汉诗歌翻译中意象的差异。本文通过其差异的分析,以期借助于有效的理解与转化手段,促使诗歌经翻译后能在异种文化背景下保持完整的意象,从而保持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意象即意中之象,它是一种以词语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是诗人情感意念与世间客观万物的融合体,是诗歌的骨肉、情感的载体。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须有一幅画境或一场戏景。很新鲜生动地展现于眼前,使他神为之钩摄,若惊若喜。这里所说的“画境”就是意象的体现。因此,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诗歌是翻译中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而诗歌的神韵、意境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融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意象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诗歌意象翻译灵魂在于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然而,语言是不可能百分百的再现意象,译者在用另一种语言重构意象的同时,必然也是意象失落的过程,译者的任务就是要重构意象,在“失”与“得”中再次找到“意”与“象”的最佳契合点,使译诗意象尽量与原诗意象契合。一是要生动地再现原作的形象,二要在语言上多加锤炼。这是因为形象思维的外在表现是形象语言,形象语言能够诱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所描述的事物在人脑中产生形象。

在中西诗歌的欣赏与尝试翻译过程中,诗歌意象翻译内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情感意象翻译。美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感觉到的‘恰好的快感。”其中的情趣是人的思想情感,受外界事物的感发而生成,要表达出来,往往借助于各种意象。

气氛意象翻译。气氛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绘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诗歌中诗人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其翻译借以窥见诗人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意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人的意象翻译。诗歌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普通人,但艺术赋予了她们永恒的生命力。因此,人的意象翻译是诗歌翻译艺术的根本。

物的意象翻译。诗歌创作中,借物寓情,托物言志是作者最常有的表现手法。因此,物的意象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为常用的,东西方择物不尽相同,但都为表达情感,物的意象在翻译中扮演着重角色。

情感意象的翻译,从理论上讲,是诗人对客观物象的描述,即“情”与“象”的同时再现,只有这样,译文读者才能见“象”而感“情”,像原文读者一样获得相同的美的感受。但对于同一个文化意象,中国译者和英国译者分别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中国传统诗学翻译讲究意、象、言之间的辩证关系,意象只是表现情绪的手段。而英国意象派把注意力放在意象所引起的感觉上,用感觉和情绪把意象串起来,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也不考察或阐发这种联系的社会意义。从而导致意象成了意象派诗歌的终极目标。而这一点,恰恰英汉诗歌翻译中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例如杜牧有首名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该诗中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诗歌最后一句的点睛之笔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喻示饱经风霜的人生晚年更灿烂。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气溢于笔端。但R.KotewellaN.Smith将“霜叶”译成了“frozenleaves”,即冻结的树叶,给人以寒冷的感觉,诗歌的美感死好没有体现? “redder than the flowers of early spring”比二月花更红?根式破坏了全诗的意境,因此原诗的寓意也不复存在。

诗歌翻译中,气氛意象的翻译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词的运用上。例如,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赋予了“南浦”某种离别的情境,而“风”、“月”“燕”、“笛”、“秋水”、“婵娟”、“梅”、“菊”等字词,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而其独特的联想和情趣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例如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所以为千古佳句,在于诗人于“烟花三月”春光最美之时前往最繁华之地——扬州,其时其境,二者缺一便不能在读者心中唤起如此艳丽的联想。而英国诗人Ezra Pound的译句把“烟花”理解为“冒烟的花”,与诗人李白所要渲染的暮春浓艳景色的气氛意象明显产生差异。

客观物象是意象中的基本的要素,选择什么样的物象入诗,主体对物象取什么样的心态,或物象引发主体什么样的情感,可以因其异同透视诗人特有的文化心态与审美倾向,辨识意象艺术所蕴含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因此,诗歌中诗人的意象与自然意象的凝合,是古今诗歌意象最为突出的共性特征。诗人的意象通常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心里结构、价值观念、宗教习俗以及历史和地域的特征。有的意象被诗人反复使用,成为诗人个性色彩的象征,如屈原诗中的芳草美人,象征诗人的高尚品格;李白诗中的大鹏、黄河是诗人雄放不羁、伟大理想的象征。那么从一点看,诗人的意象通常都深刻烙印着传统的文化心理情结。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历史、审美等诸多差异原因,英汉在诗歌翻译中对诗人的意象的翻译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李白的《哭宣城善酿纪史》:“纪史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在诗中,诗人李白用了“黄泉”,“老春”,“夜台”等带有民族历史色彩的意象来突出对老人的深深悼念之情。但ArthurCooper在译文中将纪臾说成“酿酒的人”,未突出老人纪史,而且把“黄泉”译成“黄色的泉水”,是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老春”是一酒名,却被译作“老年的春天”,从而直接到知道了对诗人意象的曲解。

诗歌中所选用的意象只是诗人心灵的物态化,是诗人表达自己感觉或情绪的“客观对应物”。而中国古典诗歌素有“诗言志”之说,即诗人通过对外象即客观事物的描写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表面写景,实则写人。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具艺术感染力。比如“梅”、“兰”、“竹”、“菊”,人们称做“四君子”,分别象征着清傲、高雅、谦虚和超然物外等特定含义。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调,它就成为象征的意象。而英国诗人在翻译时却尽量避免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因为他们认为任何物的意象的过度使用,都会锈迹斑斑,带上抽象的意义。他们重视实际情感的直接处理,而非象征表达,从而导致了英汉诗歌翻译中物的意象翻译差异。

处理好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对译好一首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面临不同文化背景下诗歌翻译意象差异,译者应该在充分理解诗歌意象所蕴涵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基础上,尽力把握好古诗词中情感、气氛、人及物具体意象的处理与整体意境再现之间的关系,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交际效果。

注:该文系广西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对话与融合——文化对比与翻译研究”(XGS100006)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李晓滢,广西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吴虹,广西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物象意象诗人
抚远意象等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