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2012-04-29张晓军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尽管缺乏音乐所具有的那种精细神微,但却带有较为复杂的表达结构和独特的内容本质。由于文学本身带有的这样自由丰富的话语维度以及玲珑剔透的美学立场,因此往往善于将读者引入到一个全面崭新的世界当中,引导读者逐步迈入到一个异于现实、超脱现实的美好乌托邦之中,使他们不再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束缚,而愿意追求一种“诗意般的栖居”境界。相对于音乐表达的不确定性,文学显然更多地显示出透明性、穿透性的特征,以一种活跃的文学形象和优美的言辞语调,贯穿到一切凡是思想情感所能够尽力表达的地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状难写之景,达难表之意。
音乐的美,在于其可以以一种直插于人内心的触角探究,通过旋律、音调、节奏、曲式、和声等情感表达载体,将人类的丰富情感描述得最为得力和最为精确。音乐的表现形态是人的情感形态的最佳对应物,在逻辑上其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艺术渗透力当中,音乐的表现是相当强劲的,可以说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应当是属于音乐的,比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说法,就形象地说明了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当然,由于主体与客体媒介之间的差异,带有超强渗透力特征的音乐在不同的艺术表现过程中是存在一些差异的,这也恰恰使文学,这个音乐最好的阐释者,有机会成为其最佳的合作搭档。
从19世纪开始,世界文学巨匠的优秀文学作品,以及散落民间的佚名民族诗歌、传说、故事、神话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了音乐作曲家们的思想涟漪和丰富想象,对他们之后的音乐艺术创作造成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古今中外,许多的优秀文学作品比如《卡门》、《国王在娱乐》、《茶花女》、《黑桃皇后》、《祥林嫂》等都被作曲家们改编成为音乐剧,以另外一种特别的形式继续感染和触接着人们的心灵。因此,在诸如文学和音乐等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交融混杂和互补共进的可能性,一方面,文学可以为作曲家提供新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音乐可以为文学家提供新的启迪与思考。这也正如土耳其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所说的:“混杂化是新生活的模式。”
许多音乐作品是借用文学作品的标题来进行巧妙构思的,其试图通过丰富的语义信息使人们对于将要表达的特定音乐信息存在一种特别期望和刻意想象。在这些音乐作品中,标题的名称往往是相当抒情浪漫、富有诗意的,有时甚至带有多姿多彩的故事性和韵味十足的文学性。在中国古代音乐中,诸如此类的描写自然风光、揭示生活情景以及展现战争场面的乐曲是相当众多的,比如琴曲《高山流水》、琵琶曲《十面埋伏》等,都是借用文学作品标题进行巧妙构思的上等佳品。
除了基于标题音乐的创作之外,审美主体在音乐当中如何进行适当的文学性感悟也是至关重要的。关于这一点,赵鑫珊先生对之颇有一定的研究,他在《莫扎特之魂》一书中特别指出“莫扎特音乐里的思想感情,唐诗里头都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可以使用文学性的语言来近似描述乐曲力求所要表述的深远意境。当然,作为承揽丰富文学内容的特殊典型的“空筐”,在实际的表达过程中,音乐也不能无限度和随意性地将人们的想象性内容与文学性描述完全置于其内涵当中,这就客观上要求审美主体应该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修养。
尽管音乐的表现力和张扬力是基于吸收和借鉴文学深邃内涵的基础之上,但音乐有时也可以超越文学,达到文学所无法企及的状态,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比如音乐的乐调乐符带给听众的那种心灵震撼和强烈感染力绝对是文学的文字字符所根本办不到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马拉美在听完作曲家德彪西为其牧歌《牧神的午后》所创作的同名曲目的序曲首场公演后,就专门致信给德彪西:“您对‘牧神的解释,不但未与我的文字相互矛盾,反而由于淡淡的乡愁、惊人的敏感和丰富的幻想而完全超越了它。”为此我们不得不感叹说:文学家与音乐家,实际上应相互赠予对方一束美丽的鲜花才对,不为别的,仅仅因为他们在文学与音乐表现上的珠联璧合和相得益彰!
人们常说:歌曲是音乐与诗歌情投意合的产物。对此,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在其《诗与音乐的内在关系》中鲜明指出:“音乐与诗歌联合起来的效果要比音乐或诗歌本身更加伟大得多。”人们发现,如果赋予单调的乐音以多样的音节,如果赋予单调的歌词以多样的内容,歌词将会被烘托到音乐的旋律声浪之上,在轻微和缓的交错中同音乐节奏密切融合在一起,达到更美和更好的效果。
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是无处不在的。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其蕴含的汩汩流响的“音乐声音”,完全可以通过人们的“五官的开放”得到诗情画意般的浪漫情绪表达。在当代诗人中,比如北岛的“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迷途》),在追寻的过程中充满了动听幽静的音乐美感。在叙事文学中,比如中国的古典戏曲,其故事的情节不仅仅只是依靠紧张的外在表面冲突,而且还要依靠残酷的现实心灵感受,从而使接受者利用充裕的时间逐渐去品味戏曲故事当中那些无声的“音乐旋律”,通过虚拟表演和心理刻画等形式呈现出动感空灵和激越昂扬的音乐曲调,展示出戏曲故事中的独特音乐内蕴。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是可以互相影响的。这种影响并非只是简单的相互杂陈,而是一种“耳中见色,眼里闻声”的完全渗透与深刻影响,由此便造成了一种曲折复杂的心灵感受和精妙高深的艺术意境,其将人的视觉形象与听觉印象相互结合,逐渐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作为音乐家,应该具有文学般的广阔深邃;作为文学家,则应该具有音乐般的张扬表现。无论是文学家,还是音乐家,艺术家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应该体现出如此的至高境界。这里,我们不妨借助罗曼·罗兰的小说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与贝多芬的交响曲来做一番简要的分析吧。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小说结构是得到了精心布局的,其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音乐性,在情节设计中就是按照四大乐章的交响曲形式专门设置的,甚至连罗曼·罗兰本人也认为,《约翰·克利斯朵夫》之所以分为四册,就是相当于“交响曲的四个乐章”。同时,《约翰·克利斯朵夫》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或多或少地具有音乐的英雄性格和精神气质,这显然是交响曲富于逻辑性的思维在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描绘的充分体现。在文学表达与音乐展示中,英雄的主题,既构成了罗曼·罗兰文学作品中的灵魂,也构成了贝多芬交响曲的灵魂,天地英雄,合二为一,显示出恢宏雄豪的气质和禀赋,成为人类文学音乐艺术结合的成功范作。
在灿烂的历史文化中,音乐与文学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们早期的渊源存在相同之处,彼此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又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独特特征,丰富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伴随着经济的日趋繁荣,社会的稳定进步以及文化的适时变迁,音乐与文学的相互结合会被艺术家们更好地得以发展和创新,合作的规模与范围也将会越来越宽广,有利于丰富人们未来的生活,增强人们身心的健康。
(作者简介:张晓军,山东东营职业学院艺术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