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为规范德育示范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2-04-29黄麟淇孙胜叶青
黄麟淇 孙胜 叶青
[摘要]高校德育基地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国情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远大理想教育,劳动和审美教育的场所。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全员性、开放性、层次性、主体性的特点。“规范养成”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基础,是与学生个体健康成长最密切相关的育人环节。要紧紧围绕培养符合和谐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高校特色,推进和谐德育的整体构建。
[关键词]高校德育基地行为规范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6-0066-02
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其中,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高校德育工作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是一个系统工程。该工作具有全员性、开放性、层次性、主体性的特点。其中,“规范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和基础,是与学生个体健康成长最密切相关的育人环节。推行“规范养成”教育,就是要根据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从大学新生抓起,以日常生活、学习、管理活动为载体,整合学校、社会、个体的力量,努力实现大学生个体品位、素质涵养的整体提升。
高校德育基地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国情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远大理想教育,劳动和审美教育的场所,是校内德育的自然延伸和重要依托,是强化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
一、基地建设的立意和目标
第一,重在奠基,关注衔接,逐层递进,整体构建,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第二,抓基础,促落实,从大一学生抓起,实现学生适应转化基础上的规范养成。
第三,探索学生个体教育的基本途径和规律,使规范养成教育获得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
第四,规范个人行为,把对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要求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指标一一对应,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大学生个人素质培养之间架起桥梁。
第五,“规范养成”教育一经形成模式,必将对每个学生今后大学四年乃至一生的发展产生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基地建设的基本框架
(一)“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实践目标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直接引导和规范着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治学风尚和精神面貌的健康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举措,对学生实施科学教育管理的基本途径。其实践目标是:
1.使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水准、个性情感、意志品质方面健康发展,交际能力、识别能力、自控能力得到提高。从整体上严格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爱国遵纪守法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2.实现学院院风、学风优化,努力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进一步使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化、网络化、规范化建设深入化。
(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内容结构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对品行不良与违法违纪学生转化教育。
3.大学生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批判能力、实践能力培养。
4.大学生人际交往、文明修身教育。
5.大学生文明习惯、社会公德养成教育。
三、基地建设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以养成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终生受益的文明行为习惯
1.从学生入学开始抓好军训第一课。通过艰苦认真的队列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踏实的优秀品质,使其从军容仪表、内务整理的训练中学到一丝不苟、规范严谨的作风,为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学院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从早晨起床、早操、洗漱、早清整、就餐到午休要求、课堂纪律、自习课秩序、课外活动安排、晚熄灯就寝以及宿舍生活用品的摆放等,都做到细致具体的要求。将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使全体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日常行为养成训练,潜移默化地将不文明的习惯、不自觉的行动转变为文明的自觉的行为习惯。
3.全员育人、形成合力。积极发挥院领导、辅导员、关工委、团学会等各方面优势,互为补充,协调联动,形成多层次、多环节、系统化育人网络,发挥全员育人的群体功能。
(二)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1.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从青年学生的特点出发,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以规范的言行举止塑造学生,以先进模范的事迹鼓舞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要克服简单生硬的说教,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融入教育活动中,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如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观德育基地,开展专题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和歌咏比赛、主题班会、征文、座谈等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活动,增强教育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给学生以启迪。
2.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用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去美化心灵,怡情悦性,陶冶情操。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生活环境。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律能力。规章制度的约束只是一种手段,培养学员自律能力、实现自我管理才是管理的目的。坚持发挥团学会协作管理功能,放开手脚让学生会开展工作。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院管理。通过建立书记接待日制度,设立意见箱,学生评教,学生给辅导员一封信,学生班级日志等形式,倾听同学们的建议和呼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使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在严谨有序的基础上,为避免统得过死,千人一面,放开每周三的七、八节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自由选择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专业技能训练,如各种技能短训班、选修课、学生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竞赛、图书阅览、学生党校、团校活动、演讲、辩论等开启心智、愉悦身心的健康有益活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给同学们创造充实自我、发展个性特长的机会和理想氛围。
总之,行为规范德育基地的建设以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管理活动为载体,整合学校、社会、个体的力量,努力实现大学生个体品位、素质涵养的整体提升。它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全面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索高校行为规范德育示范基地的建设之路,加强高校德育基地建设,整合和开发基地资源,建立基地育人的长效机制,才能不断开拓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姜国俊.建设德育示范基地 推动高校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16-18.
[2]吴学兵,吴海云.高校德育基地建设的创新构想举隅[J]. 邯郸学院学报,2007,17(1):80-82.
[3]潘国廷.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整合[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98-101.
[4]左伟红.给学生一片活动的天地——德育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3):23.
[5]姜牧人.关于高校德育环境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9,(1):40-42.
[6]孙自金,高长玲.建立“德育基地”的启示[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2).
[7]李卫平,马伟涛.论和谐德育视角下的高校德育基地建设[J].出国与就业,2010,(22):89-90.
[8]耿淑霞.师德的核心是个“爱”字[J].大学教育,2012,(1):42.
[9]郑登全.提高德育实效依托德育基地[J].师道, 2011,(7):72.
[10] 章立军.重视德育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J]. 厦门科技, 2004,(6):59-60.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