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2-04-29李涛刘灵芝
李涛 刘灵芝
[摘要]培养合格的工程人才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工程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发展规模、认证标准及认证程序进行详细分析后,可以看出目前认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6-0021-03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完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推进工程人才培养国际互认的重要环节,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自2006年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来,迄今已走过近6个年头。开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状的全面分析工作,对深入推进认证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现状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起步较晚,最初是在1992年。2006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办法(试行)》出台,教育部开展本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在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化学工程与工艺这几个专业开展认证试点,以后每年逐步扩充认证专业,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进入专业推进阶段。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规模
我国于2006年正式启动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首年在机械、电子、化工和计算机专业完成8所高校试点专业的认证工作;2007年试点专业增加采矿、水资源、环境工程、轻工食品和交通运输5个专业,确定18所院校开展认证试点;2008年又增加电气、化工和安全工程等专业领域,截至2010年12月,共有75所高校102个专业点通过认证。
(三)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认证标准
目前执行的2008版《工程教育专业论证标准》(试行),是对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它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通用标准中共有包括专业目标、质量评价、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和管理制度7项指标,并对每项指标的内涵有详细的说明。另外针对机械类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安全工程专业、地矿类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和水利类专业10个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条件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认证程序和结果
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分为院校自评和专家组进校考查两个阶段,从基本程序上来讲包括6个步骤,即:申请认证、学校自评、审阅《自评报告》、现场考查、审议和做出认证结论、监督和仲裁。1.申请认证是指符合认证标准的工科本科专业,在学校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准备工作指南》要求撰写申请报告,提出认证申请。2.学校自评。申请获得受理的院校在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原则下,依照《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自我检查,撰写自评报告。3.审阅《自评报告》。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对申请学校提交的《自评报告》进行审阅,依据审阅情况,可做出通过、补充通过和不通过三种结论。4.现场考查。《自评报告》获得通过或经补充修改后获得通过的院校进入现场考查阶段。现场考查是由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委派专家组到学校进行实地考查,时间一般为3天,主要是核实学校《自评报告》中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了解《自评报告》未能反映的有关情况,最终形成《现场考查报告》。5.审议和做出认证结论。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召开全体会议,对学校的《自评报告》、现场考查专家组的《现场考查报告》和学校的反馈意见进行审议,经过充分讨论,提出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的认证结论建议,经过投票,同意票数达到到会委员人数的2/3以上则最终确定认证结论。6.如学校对最终认证结论有异议,可向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与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由其做出裁决。
专业认证结论分为三种:1.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学校每两年向秘书处提交一份针对专家组提出认证意见的整改情况以及专业建设方面最新进展的报告。2.、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学校每年提交报告。3.不通过认证。通过认证的专业如要保持认证有效期的连续,必须在有效期届满前一年的上半年重新提交认证申请。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认证制度建设外在动力不足,高校对认证能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认识不够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初衷是通过认证工作,加强高校与产业界的相互联系,使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适应产业的需求,增强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提高高等工程教育的整体质量。部分高校能认识到认证工作可以促进学校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的反思,加大对认证专业的建设投入;同时来自产业领域的现场考查专家,能发现学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很强的建议,从而对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多数未参加认证的高校或少部分已通过认证的高校对认证的认识不够,对认证工作带给学校和专业的作用存在疑问,将通过认证理解为一种荣誉,并没有把来自同行、用人单位的积极评价作为专业发展的动力,也没有充分意识到通过认证工作建立起的长效机制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直接作用。
(二)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导向作用不够,认证组织体系还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认证标准是做好专业认证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认证专业发展建设的规范。我国目前的认证标准是由一个适用于所有认证专业的通用标准和一个针对具体专业适用的补充标准组成,这个标准已经过多次修改,在几年的认证实践中,得到了认证专家和高校的基本认可,对认证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认证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指标在设计上操作性不强,多数高校很难达到;标准中过多注重专业的教育投入,对专业的教育产出涉及较少;认证标准与国际公认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没达到与国际认证的互通和同步发展。认证标准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标准对专业建设的导向作用。另外,我国目前承担认证组织工作的是成立于2007年6月的隶属于教育部评估机构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的认证工作直接对教育部负责,这与国外多数依赖权威独立或自治的评估机构开展的社会评估存在一定的区别。专家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部共同承担组织开展认证工作,这与其顾问性质的承担参谋职能职责也不尽相符,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职责权利不对应的情况,在管理上容易引起混乱。委员虽然是以个人身份参加委员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其所在机构和高校,在工作中难以保证委员们严格认真履行其职能。
(三)高等职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还未开展,专业认证的覆盖面不够广泛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将要建立的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前期基础工作,通过认证工作,可以保证通过认证的高校培养的工程人才能达到注册工程师的要求。高等职业工程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技术背景的职业型工程技术员,是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高等职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应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高等工程教育大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0年12月,共有75所高校102个专业点通过专业认证。这与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1700多所高校的规模极其不符,由此可见,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认证组织体系,成立认证权威机构
转变现有行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认证工作的局面,应将职能定位于认证工作的指挥、协调和监督。政府部门不从事具体的组织实施工作,而将工作重点放在认证组织体系的设计、认证保障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及认证工作的监督保障上来,从而为专业认证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围政策环境。在提供政策环境的同时,应积极组建中介性质的专业认证机构,承担组织开展全国范围内认证工作的职能。专业认证机构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认证过程中持中立的立场,能独立开展认证的组织工作,包括制订认证标准和程序、受理认证申请、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查、做出认证结论等。政府也应通过立法保障中介机构的合法权益,使认证机构有合法地位,在认证过程中有法可依,进而保障认证工作的顺序开展。 要建立一支由来自高校、工程界、企业界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专职认证专家队伍。不同背景下的专职认证专家队伍,一方面可以保证专家有充足的时间钻研认证工作业务,提高认证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一方面可以使教育界、工程界、企业界专家共同对本行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使我国的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
(二)加强宣传引导工作,积极营造认证工作良好氛围
通过多种渠道做好认证工作的宣传工作,使高校充分意识到,认证工作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从高校专业自身发展需求出发,主动参与认证工作,对认证结果和专家提出的改进意见充分重视,通过认证工作建立起促进专业发展的良好长效机制。在加大宣传的同时,也可以以某些专业为认证试点,带动其他专业认证全面开展,逐步实现认证工作对所有工程专业的全覆盖。也可以通过对国内部分实力较强的高校的优势专业简化认证程序,强化对学校提交自评报告的审阅过程,在一定时间内使这些专业通过认证,促使其他高校相应专业也有通过认证的动力,形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认证程序和标准,努力与国际接轨
在吸取前期认证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梳理我国的专业认证标准体系,使认证标准既要符合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又积极借鉴国外认证工作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标准的制订也要时刻关注国际认证标准的变化,不断修订与完善,使我国的认证标准水平与发达国家认证标准相当,为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走向世界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加强与工程界和企业界的联系,吸引多方人士共同参与
工程专业认证工作要积极吸引工程界和企业界的专家参与,不应局限于高校内部。工程界和企业家的专家应全程参与认证工作的组织活动,在标准制订、《自评报告》审阅、现场考查、认证结果评议等各个环节发挥作用。通过认证活动,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使高校及时了解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多方专家的共同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认证工作的公平、公正,使各方面的利益得以体现。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加强工程教育与工程界、企业界的联系,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政府、教育部门、工程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建立有我国特色、符合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
[参考文献]
[1]都昌满.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2]杨连生,蒲彧.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问题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3]程明.电气工程本科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http://see.bit.edu.cn/uploadfile/201103/ 20110329104444855.doc.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