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战略思考
2012-04-29刘化重李静
刘化重 李静
[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因此,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重构创新型人才培养价值体系与模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战线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6-0019-02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1年,全国在校研究生已经达到了153.84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培养大国。但同时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等。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因此,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理念,重构创新型人才培养价值体系与模式,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战线共同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实现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积极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才培养是高校四大职能之首,是高校的第一职责,是大学精神最本质的体现,因此大学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校最重大的使命。这要求大学必须正确处理学生与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真心关心关爱学生,切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地位。反观当前高校的风气,比较突出的就是重科研轻教学,育人意识淡化。人们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GDP”崇拜,就是学位点、重点学科、科研经费、科研获奖等,对教学缺乏投入,对育人缺乏热情。其次,大学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唯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大行其道,过度分割的学科体系和狭隘的专业设置,导致人文教育严重缺失,教育价值的功利化削弱了人文精神的关怀,学生主体性难以彰显。大学忽视了人才培养,也就忽视了其最核心的使命,偏离了大学核心价值。因此,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理念,消除当前教育过于功利化、实用化倾向,勇于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全面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赋予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责任。
二、以教师团队建设为依托,积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培育研究生创新思维
第一,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依托集体培养智慧优势,打造强精尖课程体系。在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分化和知识综合并存,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迫切需要教师队伍由松散的群体协作转向紧密的团队合作模式,也就是由教学群体建设转向教学团队建设。[1]以高水平的团队负责人为核心强化教学团队建设,以教材、课程、专业以及教学成果等内涵建设作为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利于整体性地带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实行团队化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单一教师培养模式的弊端,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和知识面,利于建立研究生培养与科研前沿研究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二,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深化研究生课程改革,实行通识基础上的专业教育。高校人才的培养既要尊重市场、植根市场,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又要高于市场、引领市场,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做好通识教育。研究生的通识教育要改变囿于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甚至某一专门化的作坊式人才培养,要大胆突破学科专业的界限,让学生体验不同学科思维方法,通过尝试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基于这种理念,大学须打破必修与选修、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的界限,所有课程都面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基于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样做可以使研究生尽可能在多学科的教育中扩大知识面,在专业教育训练的基础上能够融会贯通,在多学科的知识、理论的积累中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以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打造自主创新的平台,增强研究生创新活动的主动性
实验平台的建立是开展各类创新活动的基础。创新活动平台一般分为三种,一是教学(课程)实验平台,二是科研类实验平台,三是开放式实验平台。开放式实验平台是新兴的一种模式,主要是给研究生的自主思维、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一种不受任何条件约束的实验环境,让研究生在完全自主的状态下进行实践创新活动。[3]
完善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需要以各种实验室为依托,搭建研究生创新活动的基础平台,比如科技馆、自主实验室、实践基地等,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基础条件。这就要求高校加强教学、科研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并建立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允许实验室资源共享,根据需要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建立自主开放的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研究生创新基地等,坚持自行设计、自行探索、自己动手、自主创新之道,为研究生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不受约束的实验平台和活动场地。
第二,研究生创新活动平台,需要以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平台建设为保障,通过资金扶植政策激发研究生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扶持性政策主要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设立一些激励政策引导创新活动,比如设立创新基金,通过不同程度的资助对有创新想法的学生予以鼓励,为他们将梦想变成现实提供场地、设备和资金支持。通过这种基金载体的支撑,可以建立一种有效的创新活动激励机制,引导研究生自主参与创新活动,鼓励在校研究生创新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第三,研究生创新激励平台建设,需要以政策激励为杠杆,以各种竞赛为牵引,组织和调动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激励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研究生教育活动。在培养过程中设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定环节,比如学分激励、荣誉与物质奖励等,可以有效地带动研究生创新活动。有了平台、政策,还要有适当的项目牵引才能带动创新活动的开展。竞赛是以创新比赛为目的的竞技活动,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牵引最恰当不过。学校可以在研究生中组织各种形式、内容的竞赛活动,通过各种明确目标的比赛,促使研究生在竞赛活动中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动手实践,促进竞赛项目的持久更新和发展。
四、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推行研究生跨学科教育,启迪研究生创新思维
学科交叉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经常拘泥于某一专业,往往培养的是某一专业人才,学术视野局限性很大。学科交叉的方式可以大大扩大人才培养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完成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储备,形成培养创新人才新的增长点。创新人才的养成,必须来源于知识结构的创新和复合,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方面做出必要努力。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已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基本共识。[4]目前,一些内地高校在推进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迈出了积极的步伐。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通过设置与所修专业相关联的交叉学科或跨学科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聘任交叉学科导师作为第二导师,推行研究生交叉学科或跨学科教育和联合研究,对拓展研究生视野、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启发创新思维,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以现代大学文化为引领,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氛围是创新活动软环境,有良好的氛围才会有活跃的创新活动。首先,以现代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为指导,建立自由开放活泼丰富的先进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学术创新氛围。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扬大学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提倡师生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鼓励其在各领域的探索与尝试,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尊重大学文化形态和观点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这样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可以使年轻人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和分享创造,在碰撞、质疑、和争论中锤炼智慧,激发灵感。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创新活动,引领学校总体创新氛围。第一,学校要组织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沙龙等,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让研究生可以基于兴趣和爱好去选择讲座,在聆听大家名师讲座中拓展学术视野。第二,以实践活动为抓手,完善创新活动平台,丰富创新活动载体,让广大研究生基于兴趣爱好,在充足的创新活动实践中启发创新思维。第三,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支持学生参加学术会议,鼓励学生参加交流访学等,推进研究生学术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参考文献]
[1]行龙,要英民.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2]朱崇实.研究型大学的责任: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11,(7).
[3]薛静,李玉龙.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10,(3-4).
[4]赵冬梅.大从化教育背景下地方性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2,(4):10.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