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交中稻广两优476品种与纯度的鉴定

2012-04-29杜雪树戚华雄夏明元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杂交水稻

杜雪树 戚华雄 夏明元

摘要:为辨别杂交中稻广两优476种子真伪并鉴定其纯度,利用农业部《水稻品种鉴定 DNA指纹方法》(NY/T 1433—2007)中推荐的24对引物进行PCR,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广两优476及其亲本,以及另外几个育种常用亲本材料进行了多态性筛选,并利用筛选所得引物的SSR标记对广两优476进行了种子纯度分析。结果表明,这24对引物在几个常用亲本及广两优476间具有良好的多态性,可用于构建广两优476的DNA指纹图谱。同时,从中筛选得到标记RM209和RM17的两对引物在广两优476父母本间有显著多态性,其中RM209的引物的PCR产物在2%琼脂糖凝胶电泳条件下分辨效果最好,可用于广两优476杂交种子的纯度鉴定。2009年冬在实验室使用RM209鉴定广两优476杂交种子纯度,结果为98.6%,与2010年春在海南田间种植鉴定纯度98.3%相符。

关键词:SSR标记;杂交水稻;广两优476;品种鉴定;纯度鉴定

中图分类号:S511.3+2;S33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6-1254-03

The Variety and Purity Indentification of Hybrid Rice Guangliangyou 476

DU Xue-shu,QI Hua-xiong,XIA Ming-yuan

(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24 SSR markers recommended by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were screened; and the markers showing polymorphism among hybrid rice parents of Guangliangyou 476 and other popular cultivars were used for purity test of Guangliangyou 476 seeds. It was showed that the SSR markers were with great polymorphism among the parents and Guangliangyou 476, thus were suitable for building of fingerprint of Guangliangyou 476. 2 SSR markers, RM209 and RM17, were detected with significant polymorphism between R476 and Guangzhan63S; moreover, bands of RM209 were well departed by 2%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making it suitable for the purity test of Guangliangyou 476 seeds. The laboratory tested purity of Guangliangyou 476 hybrid seed in winter 2009 using RM209 was 98.6%,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filed tested result in Hainan spring 2010(98.3%).

Key words: SSR marker; hybrid rice; Guangliangyou 476; variety identification; purity identification

获得高纯度的水稻杂交种子是充分发挥杂交稻杂种优势潜力的基础。由于在制种过程中往往出现生物混杂、机械混杂等,导致杂交种子的纯度和真实性受到影响,因此在水稻杂交种子销售使用前,需对其纯度和真实性进行鉴定[1]。当前鉴定种子纯度的方法主要是田间形态鉴定法,此外还有种子形态鉴定法、幼苗鉴定法、叶色标记鉴定法、同工酶电泳法、蛋白质电泳法以及近年来逐渐开始应用的水稻DNA指纹图谱鉴定技术等[2]。上述鉴定方法各有利弊。田间形态鉴定法结果较可靠,但存在鉴定周期长、费用高,受季节限制,且鉴定结果是否可靠与鉴定人员经验丰富与否相关;种子形态鉴定法、幼苗鉴定法、叶色标记鉴定法则受限于检测对象是否具备典型的特异性状,适用范围有限;同工酶电泳法、蛋白质电泳法主要的问题是鉴定结果可靠程度不高;而DNA指纹图谱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包括RFLP、RAPD、AFLP和SSR等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生物个体间是否存在内在的差异[3],因而鉴定结果可靠,其中SSR为共显性标记,具有多态性丰富、简便快捷、稳定性好等特点,且鉴定时间短,费用适中,不受环境影响等,相比较而言更适用于种子真伪和纯度鉴定[4]。

广两优476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广占63S为母本,以自主选育的抗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双抗恢复系R476为父本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两系杂交中稻品种,于201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10004。本研究拟通过筛选农业部颁布的行业标准《水稻品种鉴定 DNA指纹方法》(NY/T 1433—2007)中推荐的24个SSR标记,得到广两优476的指纹图谱及适合用于杂交种纯度鉴定的标记。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武育粳3号、黄华占、R838、Ⅱ-32B、扬稻6号、广占63S、R476、广两优476以及IRBB21、B5。含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品系IRBB21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抗褐飞虱基因Bph14和Bph15品系B5由武汉大学何光存教授提供,其他材料来自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分子育种课题组。

1.2方法

1.2.1水稻DNA的提取将种子置于发芽盒内发芽,芽长3 cm左右时剪取叶片,参照李进波等[5]改良的CTAB法提取DNA。

1.2.2PCR反应体系PCR反应体系为15 μL,含有10 mmol/L Tris-HCl(pH 8.3),50 mmol/L KCl,1.5 mmol/L MgCl2,dNTPs各0.2 mmol/L,10 ng左右的DNA模板,引物各0.2 μmol/L,Taq酶1 U。反应程序为:94 ℃预变性5 min;94 ℃、30 s,55 ℃、30 s,72 ℃、1 min,35个循环;72 ℃延伸5 min,4 ℃保存。反应在ABI公司9700热循环仪中进行。所有试剂均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

1.2.3PCR产物的检测PCR产物使用6%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具体方法为取混合有染料指示劑的扩增产物2 μL加样于6%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中,以1×TBE作电泳缓冲液,300 V恒压电泳,电泳在双板夹芯式电泳槽(北京六一仪器厂)上进行,根据染料指示剂的位置终止电泳。电泳后快速银染,结果拍照保存。银染显色参照Sanguinetti等[6]的方法略作改进,方法如下:凝胶经去离子水漂洗2次后在1 g/L AgNO3中染色5~10 min,去离子水漂洗2次后,在15 g/L NaOH+5 mL/L甲醛中显色,最后用去离子水漂洗1次。对于筛选得到的在双亲之间差异较大的PCR产物,改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结果与分析

2.1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对当前育种工作中常用的7个亲本材料使用24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均可以扩增出稳定的条带(表1)。其中标记RM208、RM273、RM336和RM72的引物在不同亲本间扩增出的带型最少,为2种;标记RM224的引物扩增出的带型最多,为6种。可以看出这24对引物较好地表现出了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

2.2SSR标记的筛选结果

使用农业部NY/T 1433—2007推荐的24对引物对R476、广占63S、广两优476和其他育种常用亲本进行了PCR扩增。PCR产物使用6%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电泳检测,发现标记RM209和RM17的引物在广两优476中扩增出的条带都涵盖了父本R476和母本广占63S扩增的条带(图1、图2)。

2.3引物的PCR产物在琼脂糖凝胶中的电泳结果

为降低试验成本、缩短试验时间,对筛选所得引物的PCR产物使用2%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其中RM209的引物扩增出的杂种片段较为清晰,亲本两条带型较为明显,可适用于实际杂交种纯度的检测和鉴定(图3)。图3中第7泳道带型表示杂交种中混杂了父本种子。

2.4广两优476及含有相同抗病基因株系抗病基因的PCR结果

从图4与图5可以看出,含有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的两个亲本IRBB21和R476带型相同,含有抗褐飞虱基因Bph14的两个亲本B5和R476带型相同。

2.5SSR标记在广两优476杂种纯度鉴定的实际应用

2009年冬,对武汉华泰种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广两优476杂交种子,抽取5份样品,每份取200粒种子,使用SSR标记RM209进行纯度鉴定,鉴定结果是其纯度为98.6%。余下种子同时在海南冬播进行田间纯度鉴定,2010年春鉴定结果为98.3%,结果基本相符,证明该标记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准确可靠。

3小结与讨论

当前分子标记技术在杂交种子纯度鉴定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对于含有抗性或其他优良基因的品种,通常使用检测该基因的共显性标记来检测其杂交种子的纯度。若电泳图谱显示出杂合带型则说明杂交种子是真实的。该方法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大批量筛选引物,减少了工作量。但随着各种抗性或其他优良基因在育种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不同亲本含有相同的优良基因。同时商业制种基地大多集中分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有含相同优良基因的不同亲本串粉,这样通过检测单一优良基因的基因型就无法辨别串粉所造成的伪杂交种。而水稻DNA指纹图谱技术在种子鉴定上的优点是标记数量多,涵盖整个基因组,反映的是品种间的内在差异,避免了鉴别单一抗性或其他优良基因的基因型无法鉴别上述杂交种子真伪的可能性。因此,鉴定结果更准确可靠。本研究通过构建广两优476的DNA指纹图谱,并筛选出了适合进行纯度分析的标记,既为今后广两优476杂交种子纯度的鉴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他杂交稻品种的鉴定提供了借鉴。

SSR标记鉴定杂交种子纯度要求简便、快捷、成本低。本研究筛选所得SSR标记RM209的引物的PCR扩增产物可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电泳20~30 min即可得到结果,且琼脂糖可以重复使用,不会造成样品间干扰,降低了试验成本。此外,张凤娟等[7],王伟威等[8]和陈罡等[9]对植物DNA的快速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相对传统CTAB法而言,虽然提取的DNA质量有所下降,但提取时间大大缩短,由数十小时缩短为仅2.5 min,且不影响与多态性引物的结合及扩增[10]。上述快速DNA提取法结合本研究中采用的分子标记检测方法可以大大降低试验成本,提高试验效率。

根据GB/T 3543.5—1995农作物种子检测规程对聚丙烯酰胺电泳法测定大麦、小麦种子纯度的规定,一般每个样品测定100粒种子,但在两系杂交稻种子纯度的分子检测方面还没有相关规定。彭锁堂等[11]用SSR标记对杂交稻组合籼优63和两优培九分别用100粒种子进行纯度鉴定,检测结果与田间鉴定结果非常接近。苏顺宗等[12]利用SSR标记对12个杂交稻组合进行分子标记纯度检测,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检测200粒种子,鉴定结果经过数学统计分析后认为重复性较好,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对杂交种子进行纯度鉴定,每份样品抽样200粒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每份样品检测200粒种子,结果已比较可靠。

参考文献:

[1] 汪爱顺,李进波,刘汉珍. DNA指纹用于杂交水稻种子纯度和真伪鉴定的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05,3(3):393-400.

[2] 郑成超,温孚江. DNA分子标记技术与作物品种纯度鉴定[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8(4):499-505.

[3] 彭锁堂. 中国主要杂交水稻品种指纹图谱标记和鉴定技术的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02.

[4] 方宣钧,刘思恒,江树业. 品种纯度和真伪的DNA分子标记鉴定及其应用[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9(2):106-110.

[5] 李进波,夏明元,戚华雄,等.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4和Bph15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0):2132-2137.

[6] SANGUINETTI C, NETO E, SIMPSON A J G. Rapid silver staining and recovery of PCR products separated on polyacrylamide gels[J].Biotechniques,1994,17(5):914-919.

[7] 张凤娟,张满良,朱水芳,等. 一种改进的水稻总DNA的快速提取方法[J].植物检疫,2004,18(6):330-332.

[8] 王伟威,孟庆虹,张瑞英,等. 5种主要农作物DNA快速提取方法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1-2.

[9] 陈罡,钟鸣,徐正进,等. 一种水稻幼苗单株DNA的快速提取及PAGE银染改良法[J].生物技术通讯,2006,17(2):213-215.

[10] 李穩香,詹庆才. 杂交水稻种子纯度SSR指纹图谱标记鉴定技术研究[J].中国种业,2006(3):21-22.

[11] 彭锁堂,严启传,王学德,等. 水稻单粒种子DNA提取及RAPD 程序优化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2, 20(1):34-37.

[12] 苏顺宗,黄玉碧,杨俊品,等.利用SSR鉴定水稻杂交种子纯度的研究[J].种子,2003(1):23-25.

猜你喜欢

杂交水稻
广西桂北杂交水稻制种区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控措施
杂交水稻品种Y两优551在吉安地区的种植表现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制种花期相遇问题浅析
杂交水稻母本直播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检测方法综述
不同杂交水稻播始历期与结实期对播期的反应差异研究
水稻品种欣香优1068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华两优2890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
不同施肥水平对杂交水稻氮、磷、钾吸收积累的影响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