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文献述评

2012-04-29宋迎法吴晓兰

理论月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社会关系政府

宋迎法 吴晓兰

摘要:现代企业并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单位,它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面对同行的竞争,还有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包括消费者、政府机构和周围社区以及社会公众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变量,企业与政府、社会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企业与社会、政府之间的关系受多种力量的影响,包括企业影响力、企业社会责任、企业道德、政府对企业的影响、企业政治参与、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对中西方在企业、政府与社会三者关系问题上研究状况的归纳和整合,能够更为清晰地掌握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趋势,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企业;政府;社会;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139-05

作者简介:宋迎法(1963-),男,安徽阜南人,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吴晓兰(1990-),女,河南永城人,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生。

一、企业-政府-社会关系总述

企业-政府-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民经济是一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企业则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体,既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及必要的监管;企业发展和政府治理的终极目的都在于服务社会,即为一国人民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高的生活水平。目前对于企业、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大多学者把这一关系分为企业的政府关系管理和社会关系管理。如美国学者詹姆斯·波斯特和阿奇·卡罗尔主要侧重于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戴维·弗里切、理查德·乔治重点研究企业伦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国的梁嫒等从“两型”社会建设的角度来探讨了政府、企业和社会三者的角色和功能。其中,阿奇·卡罗尔认为,理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概念。环境指宏观环境,即组织存在的整个社会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宏观环境的概念是对社会进行思考的另一个方法。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政治、技术、生态等环境。探讨企业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就应当着眼于企业周围的这些环境要素。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企业则是构成社会经济体系的主体。社会对企业具有政治与文化的约束力,包括观念和信仰(精神文化)、制度、物质基础(物质资源和生产力水平)等;而企业也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它可以通过行动改变社会的力量和强度。根据詹姆斯·波斯特的观点,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来源于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契约”:社会赋予企业一种职权,使其可以将资源有效转化成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回报,社会给予公司采取必要与合理行动的权利,并允许获得投资回报。在《企业与社会:公司战略、公共政策与伦理》一书中,詹姆斯·波斯特指出企业、政府和社会构成的互动网络造就了利益相关者体系,详细论述了影响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各种力量,它们包括经济竞争和企业战略重点的重新调整,道德期望和公众价值观的变化,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义,对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的关注以及技术作用的转换。

对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很多学者将政府这一因素纳入到社会这一大范围之内进行了研究。如上述詹姆斯的观点,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将政府与社会两者分离开来进行研究。政府通过利用其经济权力和干预权力,政府主体和利益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公共政策,对商业性企业产生着普遍的影响。如默里·韦登鲍姆在《全球市场中的企业与政府》就分析了政府与企业的两个方面,即政府的政策对现代企业行为的影响和企业对政府政策的反应。

二、理论研究框架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企业-政府-社会”这一领域,就会运用不同的分析框架或模型来评估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的相互作用。由于选择的模型不同,在这一领域的核心问题上,他们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市场资本主义模型是由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的较主流的理论,已在企业管理者和经济学家中流行了2个多世纪。在这一模型中,企业处于市场环境中,而这一市场环境既受企业决策影响,也受社会、政治、法律和文化力量的影响,是由二者共同作用的。这一模型中的市场环境就像企业与非市场环境力量之间的缓冲器。他们认为大量的经济活动都是由私营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上进行的,并要求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降低到最低限度。这一模型和经济体系在历史上被大量的证实其有效性。也多次强有力的阻止了政府的过多干预,而且在今天也还是相对有效的。但是,更多的学者开始考虑到现实的问题。意识到企业对社会问题的反应并不像这一模型所指出的那样非常有限,企业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对社会政治环境中的各种力量做出反应。

企业-政府联合主导模型即主导模型是被绝大部分批评企业的人所采用的分析模型。这个模型认为企业和政府主宰着我们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个人和团体,小部分精英凌驾于社会系统之上。以牺牲多数人的福利为代价换取少数特权人物的财务和权力。主导模型作为定义企业-政府-社会关系的方式出现于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那时大托拉斯已经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操纵着政治,民粹主义改革运动由此兴起。在1995年罗尼·达格发表的《民粹主义者站起来》中,强烈批判了大企业和大政府的统治,呼吁大家改变这种社会关系。此外,马克思主义作为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想,也包含了与主导模型相一致的观点。虽然主导模型不够成熟,被许多学者所反对,但它符合人们对于企业或政府集中实力的怀疑,并且与一些国家企业-政府-社会关系的现实相吻合,如日本、韩国。

动态理论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比较科学地表示出了企业-政府-社会关系是一个互相作用的系统。与企业有关的各种主要影响来自于环境力量的变化,既包括经济的也包括非经济的力量:动态模型是由多种或复合的力量组成,它们对于公众的价值判断、希望、需求等因素都有重要影响。这些力量对政治过程的影响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和其他组织,同时企业也会影响社会中的其他因素。动态模型与主导模型本质上的区别是,它将经济系统描述为一种由宽泛的多种力量互相作用的系统。

利益相关者模型,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模型。戴维·弗里曼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克拉克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两种分类方法:根据相关群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的风险的种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自愿的和非自愿的利益相关者:根据相关群体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将利益相关者分为首要的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在利益相关者模型中,企业处于一系列多边关系的中心,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是所有者的利益。对于企业与政府、社会关系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采用利益相关者模型,并按照主要和次要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研究,如卡罗尔和波斯特。

三、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影响力、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道德伦理等。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是以企业管理出发研究社会对于企业的作用,很少涉及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力。如詹姆斯-波斯特、阿齐·卡罗尔等利用利益相关团体模型把企业置于社会中,探讨了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乔治·斯蒂纳将企业的环境、企业影响力与对企业的批评作为单独的部分,探讨历史力量、企业内外部环境及企业六种关键环境与企业活动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

(一)企业影响力

企业活动对于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主要有两种层次。浅层次上是指可见的即期社会变化的直接原因,如企业拓展市场、推出新产品、聘用或解聘劳动者等;深层次上是企业通过一个行业持续积累的增长来改变社会,在这一层次上企业影响力造成了许多间接的、不可见的以及不可知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也是企业和社会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结果之一。

人们普遍认同企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不同的学者对于企业影响力在社会中的可控度以及对人民利益要求的符合度认识有所不同。有关企业影响力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主导理论和多边制衡理论。主导理论以卡尔·马克思为代表认为,在对社会发挥的影响中,企业利益居于突出地位,而企业影响力的运用和发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督,这就可能导致企业基于自身利益出发来影响和改变社会而损害了公众的利益。精英统治理论也是主导理论观点的一部分,社会学家瑞特·米尔斯在1956年的学术著作《权力精英》中将美国社会描述了一个影响力和地位的金字塔,在金字塔的顶端是为数不多的经济军事精英人物。而有影响力的精英主要由大公司的领导组成。但是,多边制衡理论则认为企业影响力虽然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市场、政府、劳动者等其他组织也有其强大的影响力,企业影响力会得到限制、制约、控制甚至被抵消。在多边制衡社会中,所有的影响力量都被不同的团体和组织得到分散,没有一个团体有压倒一切的力量,每一个团体对其他团体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多年来,这些不同的理论之间一直有着争论。不同的证据也显示和证明出不同的两种理论,不过大多数学者的最终结论是一样的,只要企业影响力对民主负责,被社会所控制,那社会就会一直支持其合法性。

(二)企业道德与伦理

企业的道德责任是企业所肩负的对自己、对同道和对社会的道德义务的自觉承担。现代社会要求企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率还要讲道德,人权问题、消费者权益、公众的期望对企业来说都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当然大部分人认为企业道德可以比普通社会道德或个人道德更宽容一点。

关于企业道德有两个基本理论,一种是“非道义理论”。即认为商业行为应是非道德的,不受整个社会道德理想所指导。亚当·斯密讲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保证一个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通常会比他真实打算促进整个社会利益的时候更能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利益。这种理论为资本主义不以道德为目的追求利润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合乎道德的理由。19世纪后半期出现了自由主义信条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人们普遍相信商业道德和个人道德存在于不同的社会部门,商业界中的理想伦理道德很少被认可。另一种理论观点是“道德同一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商业行为应当由社会的普遍道德标准来判断,而非用一套更为宽容的特殊标准,市场的存在并不是忽视道德规范的理由。在实际中,虽然有很多管理者奉行“非道义理论”,但“道德同一论”更好地说明了当今社会大众的期待,道德的冲突就存在于商业活动之中。

(三)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当代西方正在兴起的一种企业哲学伦理学。按照乔治·斯蒂纳的说法,企业的基本责任是在遵守社会契约的前提下行使权力,因为这种契约是在随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动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和实践同样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的。戴维斯和布鲁姆斯明确提出了责任铁律观点:“从长远看,那些不以被社会认为是负责任的态度运用权力的公司,最终将丧失其权力”。卡罗尔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了四个层次金字塔结构,金字塔底部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及最顶端的慈善责任。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出现于20世纪初,并形成了两个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原理,慈善原理和管家原理。慈善原理是认为企业应主动帮助社会上任何贫困的团体。进行慈善活动;而管家原理则承认企业与社会的相互依赖,把企业看作一个公共受托人,企业应该考虑受企业决策、政策影响的所有人的利益,平衡不同团体的利益需要。这些原理形成了20世纪关于社会责任的商业思想,是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基石。

而关于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有很多种声音,有支持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托马斯·佩蒂特认为企业管理者在执行公司事务时能够解决或至少是缓解工业社会所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罗布·范图尔德教授思考了企业如何在构成整个社会制度体系的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这个三维空间里完成自己的职责。他提出了社会整体界面管理的概念,让企业把自己从问题的一部分变为解决方法的一部分。相反地,传统经济理论反对企业把责任扩展到市场决策以外,他们相信当一个企业高效运行并创造利润时,它才是最负责任的,同时他们认为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基本功能相反,甚至会导致来自企业的压力。拥护这一观点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有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使用它的资源。按照游戏规则,从事增加利润的活动……如果企业管理者接受这种社会责任的观念,而不是尽可能地为其股东创造价值。那就几乎没有什么倾向能如此彻底地破坏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了”。

在中国,大部分学者都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看作是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之道,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朱锦程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目的在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政府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人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在政府、企业与社会三者之间建立合理的关系是构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监管机制的基本前提条件。徐奎玲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社会共赢的选择,对社会而言,企业社会责任能有力地推动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使社会走向和谐与繁荣。张炳雷具体探讨了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特殊性。他认为,国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作为全民所有的国有企业,其自身性质使得其必须将社会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彭德琳针对部分企业规避社会责任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规避与地方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回避与被动安排相关。

四、企业与政府

政府和企业是现代社会两大最有力量的公共机构,两者之间的关心从合作到竞争,从友好到对立。在传统意义上,政府与企业的相互地位通常被认为是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政府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政府在应对企业中行使着一系列重要的权力,范围从征税到规章。反之,企业依赖于宪法的保护,并在充当创造收入、就业和物质生活标准的基本角色中依赖公众支持。”现代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的、互动的,诚如邓泽宏、何应龙认为,政府与企业之间具有五重关系:规制和服从的关系、催化和反应的关系、示范和跟从的关系、认同和归依的关系、合作伙伴关系。由于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的主体必将由企业组织担任,而政府也必然将重心从过去的关起门严加管制转变为建立和保障更广阔的市场环境以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同时,全球化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规模不断地扩张,企业生产与经营领域也会跨越国内边境而走向国际市场,国内政府的影响力必然减弱,国际贸易壁垒与各国规范的约束(如关税、贸易配额、保护性限制)将构成新的、不容忽略的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一)政府对企业的影响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政府制定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保证整个社会的良好运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允许企业完全自由地存在,不受约束地追求利润。政府干涉企业的深度、范围和方向使得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问题成为当今讨论的热点之一。政府的角色尤其在对企业的管制方面,赋予了政府在企业外部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卡罗尔总结了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为企业制定游戏规则,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购买者,是企业的主要创办者和补贴发放者。是庞大数量的生产性设备和财富的拥有者,是经济增长的缔造者,是针对企业开发社会不同利益的保护者,是社会意识的储藏所,为达到社会目标再分配资源等10个角色和功能。

政府可以利用很多政策工具来干预与影响企业组织,如管制、税收、货币政策等形式。其中,政府管制一直是政府和企业关系中引起最多争议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一定程度的管制是必要的,能保证消费者和员工的公平待遇,保护自然环境,但是过多的管制也会造成文件繁多、程序复杂等负面效果。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主要是致力于研究社会发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是否平衡,然后通过制定或修改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来影响、制约产业与企业组织。公共政策是政府及利益集团对企业施加影响的最主要表现。默里·韦登鲍姆在《全球市场中的企业与政府》这本书中详细分析了政府和企业关系的两个方面。即政府的公共政策现代企业行为的影响和企业对政府政策的主要反应。

(二)企业的政治参与

随着企业与政府关系日益紧密,企业管理者认识到企业的生存兴旺与政府决策有着莫大的联系,他们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在政府机构中寻求或行使政治权利,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无论这种影响力是好还是坏,它都是企业与政府关系的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由于制度和文化的不同,企业政府关系管理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各国学者大多基于本国情况进行了企业政府关系的实证研究。

企业政治参与的企业行为主要有:组建协会、游说、支持选举等。它们会组建协会和组成一个利益集团,来满足自身利益,增强影响力。其中,企业政治参与行为表现最突出的也是学者们讨论较多的是游说。从定义上讲。游说是一个企业、行业协会或其它利益组织与政府某一部分的接触点,通过说客向政府表明公司、利益集团等的立场。据美国游说者同盟估计,美国大约有10000左右的说客与参议员、代表以及高层执行部门官员保持经常的面对面接触。尽管这些“说客”可能会为一己私利而忽视公共利益,腐蚀国家的行政管理系统。但绝大多数美国政治学者都认为他们对均衡企业与政府以及企业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对于企业支持选举的活动,彼特·斯通、瑞克·沃兹曼、理查德·雷恩等学者从公司在选举中的作用、政治行动委员会的作用、规避捐助限制的主要行为及支持选举这一行为对于公司的影响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

(三)多国公司与政府关系

关于多国公司的定义有很多,联合国使用的概念是,“在外国拥有或控制生产或服务设施的企业”。在全球化浪潮发展的今天,几乎每一个大的经济组织和企业都与外国有直接或间接的投资关系,但只有企业面临在外国的一国或多国内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营销和财务的问题时才能真正算是多国公司。多国公司与政府的关系与一般企业和经济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不同,它涉及到该公司与本国政府及外国政府的关系。

在多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关系的研究中,卡罗尔认为多国公司在东道国中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首先,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及多国公司与东道国互动中的文化差异和两者之间内在的利益冲突可能会使公司面临严重的合法性问题。其次,跨国经营的管理与控制、国际市场的开发对多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都是一个重要的挑战。默里·韦登鲍姆、罗伯特·格罗斯也从多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国家主权和公司权力、多国公司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挑战、跨国并购以及跨文化管理或管理的本土化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托马斯·唐纳尔森深入探讨了多国公司对于社会和政府的影响,“除了少数国家之外,多国公司是唯一具备在规模上、技术上和经济上全面影响人类全球事务的力量”。当然,还有人批评多国公司这种力量产生的副作用,大卫·可顿在其著作《当企业统治这个世界》中表示“因为许多多国企业是跨越国界的,所以它们很少关心国家目标实现,它们更关心的是追求企业内部的目标”。盛斌、李秉勤、胡博重点论述了中国跨国企业的相关问题。通过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案例研究,他们得出结论:从总体上来说,绝大多数的跨国企业能够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承担社会责任,政府政策对不同类型的公司社会责任的作用与影响也是不同的。

五、企业与自然环境

企业与自然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的、互动的关系,并非是一种单向的传递或影响力的主从关系,或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一方面,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政府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出台相对应的环境保护政策,也对企业的经营构成了重大的影响。由艾默里·洛文斯等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企业家和管理学家们共同撰写的《企业与环境》是研究企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较有影响力的著作。其八篇文章均选自《哈佛商业评论》,详细讨论了以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增长、以利润为基点的再循环工程等问题,文章从更高的视角对于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极富启发性的阐释,通过对西方企业实践的描述和分析,总结出一系列西方企业的经验和教训,以适应更具挑战性的新型市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当前学者主要专注于环境污染对企业的影响。政府环境保护对企业的影响等。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企业面临最重要的社会挑战之一就是在经济活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瑞典人率先尝试从企业层面来解释可持续发展,卡尔-亨利克·罗伯特提出了“自然阶梯”的概念,号召企业自愿行动起来,减少化学物品和不可替代资源的使用,保护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伦理学家也大为关注人类在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责任问题,出现了环境伦理学,明确人类对自然环境应承担的道德责任。由此,企业对于环保的压力日益增加,国际企业团体肩负着把可持续发展理论转换为实践的重大责任,许多公司也开始自发行动,比如生命周期分析、工业生态学、可分解的设计等。大部分企业愿意进行环境管理,保护环境,这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利益,也符合他们自身的利益。在一项研究中,迈尔斯和科文表明,良好的环境管理会提升一家企业的声誉,企业的营销和随后的金融状况也会从中受益。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是政府特有的职能,政府往往颁布大量的环保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到许多国家公共部门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政府会使用行政命令干预、市场激励方法、环保公益诉讼等方式来控制工业污染。政府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计划而对企业进行限制是一个比较新的扩展领域,政府作为社会公众与企业利益的调停者,要寻求一种均衡,既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又能够将环境保护的成本支出和分配方案限定在公众和企业都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二)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工业污染是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工业活动是持久的环境污染的来源。同时企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消耗起了主要作用,几乎在每个国家,企业的每个环节都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能量,造成废物堆积和资源降解。全球化的环境问题,臭氧减少、全球变暖、淡水资源减少、土地退化、森林枯竭等问题日益严重。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企业作为环境破坏的根源之一,也开始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企业对于自然环境挑战的反应主要是进行环境管理、成本一受益分析、风险管理、战略环境管理等。迈克尔·波特认为,治理污染是有代价的,必须要认真权衡其成本和收益。企业要符合污染标准虽然需要付出昂贵的成本代价,但是环境管理所取得的收益也是很大的。

同时,很多学者致力于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进行污染风险分析。张硕阐释了风险分析的步骤,第一步是风险评估,即按一系列步骤评估某种物质或产品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的全部风险。第二步是风险管理,管理人员要在这个过程中做出决策,减少风险。风险管理是一个开放的政治性并具有价值观的过程,不是以科学的姿态出现的,它通常包括备选的控制方法、无风险分析和干预决策。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企业来说。污染风险分析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成本-收益”分析,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能够制定出有效的治理目标,避免为了一些微小的收益而支付巨额的成本,它提供了一个有人为因素但是又有价值的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六、结语

关于企业-政府-社会关系的研究是跨领域的研究。它涉及到管理学、行政学、公共管理学、企业管理、经济学等一系列的学科。相关学者既可以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剖析企业与政府、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可以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梳理政府与企业的作用与反作用。本文运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视角,对理论研究框架、企业影响力、企业社会责任、企业道德、政府对企业的影响、企业政治参与、多国企业与政府关系、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文献述评。除此之外,依然还有很多研究内容如社会问题管理、全球化竞争、企业与消费者等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纵观近年来有关企业与社会关系研究的国内外文献,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多针对公司治理、企业伦理、企业文化建设;从政府的角度研究的文章多针对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社会结构的优化、企业制度的改革等。在这两种不同的视角中,综合性文献较少,缺乏相关理论模型建构的研究,都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中西方文献的比较研究,同时这一关系的研究也并未给企业、政府或社会这三个主体提供完备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这些应该是以后着重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梁媛,“两型”社会建设中政府、企业、公众的角色定位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

[2]阿奇·卡罗尔,安·巴克霍尔茨,黄煜平等译,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第五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詹姆斯·波斯特等,张志强等译,企业与社会:公司战略、公共政策与伦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张志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Konnie Dugger,Real Populists Please Stand UP,The Nation,1995,(8).

[6]戴维·弗里曼,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M],王彦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7]Max Clarkson,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

[8]C·Wright Milk The Power Elit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6.

[9]罗布·范图尔德,动荡时代的企业责任:21世纪面临的挑战[M],刘雪涛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10]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选择[M],张琦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1]朱锦程,政府、企业与社会三者关系中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监管机制[J],社会科学战线,2007,(1).

[12]徐奎玲,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与社会共赢的选择[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1).

[13]张炳雷-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政府规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5).

[14]彭德琳,企业社会责任规避与地方政府社会安排[J],学术界,2007,(5).

[15]默里·韦登鲍姆,张兆安译,全球市场中的企业与政府(第6版)[M],上海:三联书店,2002.

[16]邓泽宏,何应龙,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的政府作用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

[17]戴维·克顿,当公司统治世界(第二版)[M],王道勇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18]盛斌,李秉勤,公司社会责任、跨国企业与东道国政府的作用——来自中国地方案例的证据[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9]赵锡斌,企业环境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20]M·Miles and J·Covin,Environment Marketin A source of Reputation,Competitive,and Financial Advantage,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0,(20).

[21]Michael Porter.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Harvard Business Keview,1995,(9).

[22]张硕,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D],岩林大学,2008,(4).

责任编辑:杨小民

猜你喜欢

社会关系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