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90年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经验
2012-04-29周密张荣华
周密 张荣华
摘要: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和建立廉洁政府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必须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必须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030-05
作者简介:周密(1983-),女,辽宁锦州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张荣华(1961-),男,江苏泰兴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腐倡廉建设的理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一直寓于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实践中。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阶段从严治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总结我们党建党90年反腐倡廉建设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推進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开展,有利于進一步树立党员廉洁从政和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有利于取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和信赖,有利于保持党的先進性和青春活力,有利于党领导下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兴旺发达。
一、必须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党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進行,反腐倡廉建设也是如此。
为了防止腐败分子动摇党的政策、破坏党的形象,保证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顺利开展,党中央于1926年8月颁布了《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要求将腐败分子清除出党。土地革命时期,为了根据地的建设和协助红军作战,1932年颁布了《帮助红军发展战争、实行节俭经济运动》的训令,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防止铺张浪费,从节约经济各项费用的支出人手开展廉政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持久抗战而提出的施政纲领就提出要政治廉明,对公务员的贪污行为要严惩不贷。解放战争胜利以后,党的中心工作从革命转向了建设。毛泽东警示共产党员要戒骄戒躁,防止骄傲自大、腐化堕落的不良作风侵蚀我们的党员,并提出了两个“务必”和六项规定。党的八大進一步提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利要進行制约;八届十中全会颁布了《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改進了党内监察机关的职能。这些都保障和促進了党的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法分子在改革过程中钻政策的空子,侵占国有资产据为己有;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收受贿赂,以权谋私,使经济领域内的腐败现象愈演愈烈。面对这场来势凶猛的腐败风潮。邓小平敏锐地察觉了腐败现象抬头的迹象,并且高瞻远瞩,从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口在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要围绕经济发展大局。他指出,我国执行改革开放一两年的时间里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掉了,造成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大量外流;如果不严肃处理这些经济领域的腐败行为和犯罪活动,可能会改变党和国家的命运;如果腐败的风气不除,就会使整个经济变质。为此,他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在反腐倡廉的实践过程中,只有狠抓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使反腐倡廉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才能为改革开放条件下开展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促進经济正常运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证。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贯彻邓小平反腐倡廉建设要围绕经济建设的思想,使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协调有序地進行。江泽民指出:“反对腐败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工作来進行。反腐倡廉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也要围绕这个中心工作来進行,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他还提倡全党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反腐倡廉的一些讲话精神,务必把反腐倡廉建设和党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为经济建设的進行提供保障。
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我国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也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更大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中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使反腐倡廉建设服务于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专项腐败治理工作,狠抓经济领域的腐败、贪污现象,严厉惩治以权谋私的党员干部,防止其权力寻租的现象;坚决打击权钱交易和官商勾结的不正之风,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提供保证,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将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因而,一切工作都要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進行,反腐倡廉建设也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進行。
二、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代表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落脚点。90年的反腐倡廉建设经验表明:要以民为本,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取信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完善群众信访制度;只有让人民监督党和政府,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才能使党保持永久的生机和活力;反腐倡廉建设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群众路线。
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密切的联系。”毛泽东一贯主张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多次撰文说明人民监督政府的必要性,并在实际工作中推行民主制度,推行群众法庭。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大规模反腐倡廉运动就是采取群众检举的形式進行的,由群众检举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行为。群众法庭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打好了党的反腐倡廉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1934年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将反贪污浪费和反官僚主义推向了高潮。毛泽东指出,要发动包括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大群众去开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就明确提出,人民有权利以任何方式控告公务人员的非法行为,尤其指出要防止公务人员假公济私。这是中国第一个要求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廉政政府的纲领。抗日根据地推行了“三三制”等民主制度,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止党员干部产生骄傲自满、骄奢淫逸的负面思想,毛泽东强调,要继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人民的监督,听取人民的意见。1954年颁布的《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听取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授予了人民监督国家机关的权力。为了让人民更好地行使手中的权力,中央政府在各级人民政府设立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并设立人民监察委员会来检查处理党内违纪案件。
邓小平特别强调党群关系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工具,共产党员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最高的准绳来要求自己,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当作奋斗一生的最终目的。他提醒广大党员要警惕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危险,防止论资排辈、不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的主观主义,防止以领导人和党员自居、思想上和行动上高人一等的官僚主义作风,防止脱离群众、站在群众头上发号施令的宗派主义作风。他还指出,中国共产党植根于群众当中,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只有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他说:“做几件使人民满意的事情。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另一个是抓惩治腐败”如果反腐倡廉工作做不好,就会丧失民心。邓小平还提出了依靠群众進行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他认为,反腐倡廉建设要走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遇到困难要和群众商量,激发群众的反腐倡廉积极性,通过和群众接触积累反腐倡廉经验,并且把这种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强调,要办好几件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事情,要求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要实行回避政策,不要涉足商业领域,防止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为亲友从商提供便利条件。“必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凡依法该受惩罚的,不管是谁,一律受惩罚。”这一决定要求上自党中央、下到普通党员要树立廉政意识,防止党内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加大了政府信息的公开化,提高了政府工作透明度,加快了政府向服务型转变;定时公开政府文件,积极听取人民的意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指南;还领导人民走上了群众自发反腐的道路,开辟了一条网络曝光、媒介报道、执法部门追查相结合的反腐倡廉新路。从此,除了人大、政协的监督以外,媒介监督和信访监督不断发挥其反腐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中的参与度逐渐提高,作用越来越明显。实践证明,反腐倡廉工作只有争取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积极检举和大力配合,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三、必须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
自1921年建党以来,党不断地在理论探索和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進行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反腐倡廉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权力反腐、运动反腐和教育反腐相结合的方式惩治腐败。毛泽东时刻警惕党员腐败变质,经常不失时机地对党员和干部進行思想教育和开展政治运动。土地革命后期,军事上处于白色政权围剿下的苏维埃政权。思想上也受着官僚主义、贪污腐败、铺张浪费等社会恶习的围剿。为了防止新生的红色政权受到这些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1932年到1934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大规模的反腐倡廉运动在中央苏区展开。这次运动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贪污腐败、铺张浪费和官僚主义的问题進行群众检举,在思想和行动上和贪污腐败打了场硬仗。1949年3月举行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革命的胜利可能会使某些同志产生居功自傲的情绪,从而在敌人的阿谀逢迎和恭维夸赞面前失去警觉性。他警示共产党员要戒骄戒躁,防止骄傲自大、腐化堕落的不良作风侵蚀我们的党员,并提出了两个“务必”。这是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防止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值得注意的是,法制反腐的萌芽在毛泽东时期开始出现。陕甘宁边区下达的审判委员会组织条例中指出,人民可以向边区政府审判委员会提出审查申请。要求委员会审查行政机构行为的合法性,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行为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解放战争时期党颁布的《宪法原则》,首次提出司法独立原则,对司法制度做了明确的规定,为惩治贪污腐败的犯罪行为提出了合法性证明,也为建国以后的法制反腐做了铺垫。
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国家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以经济特区为领头羊的南方城市快速成长起来,同时也给腐败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识到了“制度反腐”的重要性,并且开始了制度体制的恢复、重建和拓展。他认为:“我们今天所反对的特权,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在法律和制度之外的权利”对于腐败的案件要雷厉风行地去抓去办,如果下不去手就是在包庇腐败和犯罪,“要按照法律办事。该受惩罚的不管是谁,一律受惩罚。”他还指出,反腐倡廉一方面要靠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要靠思想教育,要教育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贪污浪费作斗争。邓小平认识到法制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提高了法制化水平,开始了从运动反腐向法制反腐的转化过程。
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泽民,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强调不搞群众运动,依法办案,树立典型,坚持教育、监督和惩治相结合。江泽民认为,腐败贪污的不正之风不但腐蚀党和国家的肌体,而且破坏发展的大局,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進程。1993年中纪委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三项格局,即自律、查案和纠风相结合。江泽民还倡导了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和党风廉政责任制,把反腐倡廉建设上升到制度层面深入开展,将邓小平提出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思想進一步深化和发展。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深刻地认识到,随着腐败案件的不断复杂化,政治运动的反腐方式不再适用。单纯地依靠大规模的思想教育来反腐倡廉效果也不明显。现阶段,不断推進和加强教育、制度和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由之路。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反腐倡廉建设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同样重要。建立健全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标本兼治,将教育、监督、改革、纠风、惩治、预防等多种方式综合并用,促進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反腐倡廉建设需要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需要不断加强宣传和教育,需要人民群众的监督,需要司法部门的立案侦查,更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证。以制度为主,多种方式、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反腐倡廉之路。
四、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是要规范党员的从政行为,从严惩治党内腐败分子,同时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强调党内廉政先行。建党90年的经验也表明,要搞好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党初期就设立了党内监督机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约束党员的行为,防止党内腐败。1927年中共五大要求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党第一次成立党内监督机关,为以后党内整肃腐败工作打好了体制基础。1930年颁布的法令规定,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侵吞公款、收受贿赂将被撤职并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侵吞公款数达到300元以上、收受贿赂达到50元以上的处以枪决。1932年5月,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因为以权谋私和杀人夺财被处以枪决。这是红都第一次打响的反腐倡廉的枪声。1933年中央执行委员会第26号训令颁布的《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文件指出,机关、国营企业和集体的公务人员,贪款达到500元以上的将被处以死刑。建国前夕,党内重申了反腐倡廉的决心和建立廉洁政府的意愿,提出党员干部在城市公共房屋中设立个人住宅将被驱逐出该城市的处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毛泽东发动了一系列整党建党运动。三年之后清理了30多万党员出党,还提出了共产党员八项标准,提出党员要把公共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上。
从严治党也是邓小平一贯遵循的原则。“文革”后期,邓小平临危受命,针对党内出现的问题進行全面大整顿。“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精神,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反腐倡廉,并指出党员干部考核制度的必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种法律逐渐恢复和制定起来,党的纪律监查机构也开始恢复。1980年设立了中央政法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准则指出,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以法律和机构的恢复、巩固和拓展。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准备法律武器。1983年在思想作风和组织纪律等方面开展了又一次整党运动。这次整党运动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后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禁止权利寻租。1989年邓小平说:“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邓小平据此提出,党要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就必须从严治党,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党内监督和惩治力度,和党内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腐败行为作斗争。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势必从严。他把反腐倡廉建设当作一项重大的政治问题来看待。深刻认识了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和严重的危害性。认为反腐倡廉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据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严抓腐败的大案要案,要求从严从重处理,以纠正腐败的不正之风。他强调,如果腐败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出现亡党亡国的重大灾难。随后,党内陆续颁布了多个党风廉政条律,对于党内腐败的案件严查严办。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要管党,就是要不断提升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是要不断增强党的执政水平和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从严治党。就是要按照党的纪律要求和约束党员,党的有关部门進行监督和管理,对于党内的腐败分子進行从严从重处理,就是要在党内肃清腐败分子。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加强了党的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提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不断提高风险意识,使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证广大党员先進性的需要,是保证广大党员纯洁性的需要,是保证广大党员凝聚力的需要。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才能大力弘扬廉洁自律的党风,带动政风的廉洁和民风的质朴。
五、必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建立廉政文化体系,是社会主义先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经验。良好的社会风气,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反腐倡廉外部环境的保证。
“廉政文化建设”虽然是个新词,然而党内这方面的工作在毛泽东时代就开始了。1932年2月,党内公布了《帮助红军发展战争、实行节俭经济运动》的训令,在经济方面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防止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具体从经济各项费用的支出入手、从廉洁从政行为的规范上着眼,开展廉政建设,这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按照中共中央指示,1941年陕甘宁根据地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实施纲要》。纲要旨在精简陕甘宁根据地的政府机构,有利于政府公务员的廉洁思想的形成。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章,在党内進行一番反腐倡廉的文化教育。建国以后,整党整风运动的连续开展,极大地推动了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保证了政府的廉洁奉公。整党和整风运动,保证了党员的先進性和纯洁性,有利于党内廉政文化思想的形成。
邓小平倡导了拨乱反正和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党内外结束了思想混乱的局面,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思想文化方面,人民逐渐摆脱了僵化的思想和固守成规的理念,活跃了头脑,搞活了经济。经济范式的转化更是促成了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起飞。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的操控力度越来越大,一些官员和群众在利益的唆使下钻了政策的空子,置公共利益于不顾,中饱私囊和偷税漏税的现象不断被披露在镜头、灯光下。这种腐败现象的最大危害并不是它本身,而是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乃至对政府的不满。腐败文化侵蚀了人民群众,也给一些党员干部心理造成一个迷思:难道无官不贪吗?邓小平看到了腐败对风气的不良影响,指出:“为了促進社会风气的進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党员领导干部坚持自我批评和自我约束,政治清明,廉洁从政。让政府的行为永远在阳光下,使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较高的威望,重新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尊重。要营造一个正直清廉的政治文化氛围,需要在党内進行批评教育和整顿。
江泽民充分地认识到。和歪风邪气作斗争。和腐败现象抗衡到底,是党内正直廉洁风气形成的必由之路。1998年。在全国范围内对党内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進行“三讲”教育,即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三讲”教育属于教化的范畴,力求用训导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三讲”尤其强调讲正气,从社会风气和文化的角度阐明要防止腐败之气蔓延。2004年底。党内進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要求党员保持先進性和纯洁性,争做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求党员深刻认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且把它贯穿于工作的始终。坚持廉政教育和宗旨教育,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方面为党员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次学习坚定了党员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理论素质,使党员认识到做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放心工程的重要意义,为党员干部廉洁作风的形成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这也充分说明廉政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在人民群众中得到良好的口碑,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创造正义廉洁的社会大环境。
“廉政文化”的说法是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执政时期提出来的。2005年党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第一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廉政文化”的提出,主要是提升廉政文化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地位和作用。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進文化的有力支撑,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证。党员廉政文化的养成,为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树立了精神标杆。以制度反腐为主体,配合教育、监督、法治等多种方式并用。建立一个一体多样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成为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需要。教育,作为廉政文化的一部分,将在反腐倡廉建设的预防体系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2007年,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反腐倡廉建设的长效机制。
2008年3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更是为广大党员树立起学习标杆,以此为契机,全国各个领域内形成了党员创先争优的风潮。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和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同时要求正确看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因私废公,牢记党的基本的宗旨。这将有助于提高执政水平,增强拒绝腐败和防止堕落的能力,为廉政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廉洁勤政的干部队伍,随着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将会在社会中形成廉洁奉公的文化氛围,人人以公正廉明为荣,贪污腐败为耻,形成积极向上、追求廉洁的文化,这将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氛围。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可以将廉洁从政的思想观念直接作用于执政者的内心世界。让每一位党员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清廉的高尚品德,让每一位党员都树立务实为民、廉洁奉公的价值观,提高廉洁为民的思想觉悟,将有力的促進廉政文化建设。
随着学界和政界对“廉政文化”的日益重视。用先進文化武装党员和人民的头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廉政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必将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大环境,最终实现政治清明、廉洁正义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2][3][8][11][12][14][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Z],北京:新华社,1989.
[10][1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新华社,1997.
[1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新华社,2007.
[17]蔡娟,廉政文化建设研究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10,(4).
责任编辑:刘宏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