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2-04-29阮仁宗

金融经济 2012年6期
关键词:套期保值盈余管理会计准则

阮仁宗

摘要:因为套期保值会计源自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有其复杂性和先进性。企业在运用该会计准则时可能依然存在着盈余管理的余地。本文从宏观上分析我国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发展现状,从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利益矛盾、企业应计制会计的固有缺陷、传统会计准则的缺陷三个方面分析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并试图从套期保值会计准则条件初始化、运行过程两个方面探析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企业运用套期保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状况的对策。

关键词: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影响;对策

一、我国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发展概况

套期保值是指利用期货市场作为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运用期货合约作为未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以后售出的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发展到今天,套期保值已经不仅仅只是期货市场上一个经典理论,它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也是有着相当多的研究成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型,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加,我国的会计准则也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1997年10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规范了以套期为目的的场内商品期货交易的会计处理;2004年7月发布了《金融机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套期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的套期业务会计处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原则基本一致;2006年2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该准则采取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的做法。

伴随着国内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增多,会计领域也相继引用了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企业会计管理的辅助工具。如前所述,自1997~2006年间,财政部相继发布了数条会计行业规则,逐步建立了规范化的套期保值定义、适用条件,力图通过新型的套期保值会计准则来解决常规会计准则的缺陷,缩小管理当局对会计政策有着过多的判断空间,对准则和制度的制订者可以通过更清楚地设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方法等条件加以修缮。同时,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之上,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也会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二、企业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自由选择不同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造成企业盈余管理的原因有很多,总结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利益矛盾。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委托代理关系可以划分为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和企业内部的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四个层面的关系。在上述这四个层面的委托与代理关系中普遍都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所引发的信息不对称、目标利益不一致、双方签订的契约不完备、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等问题。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有限理性经济人,都期望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同时他们对企业的利益目标却是不一致的,此时,会计信息就会成为经营者和所有者博弈的有效工具,这必然会诱导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不利于企业委托人与代理人关系的协调,从而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盈余管理提出要求。

(二)企业应计制会计的固有缺陷。应计制会计管理过程中是将经济实体发生的交易情况,依据事件产生的财务结果分别以不同的时间段加以记录,而不是在经济实体实际收人或支出现金时予以确认。因此,在反映某一时间段经济实体的业绩时,应计制会计采用了预提、待摊、递延和分配等方法程序,将各期间收人与支出成本、损益进行比对,这就构成了应计制会计的固有缺陷,而其作为传统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方面,短时间内它的地位依旧是明显的。所以不难推断出来,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必然的基础空间,这样的缺陷阻碍了企业应计制会计规则的发展,完善企业应计制会计规则对企业盈余管理提出必然要求。

(三)传统会计准则的缺陷。传统会计准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滞后性。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可能会依据个人的利益取向,追求以货币和其他非物质形式来体现其工作价值,而忽视委托人所关心的投入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自由选取有利于自身的会计政策和交易安排,这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业务范围也会依据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增加,新业务的涌现使得部分交易的经济事项并没有明确的会计、计量和披露政策与之相匹配,因此,企业经营者可能会对已经发生的会计事务做出有利于自身的估计和判断,盈余管理的存在对传统会计准则提出挑战,破坏了会计规则,完善传统会计准则对加强企业盈余管理提出要求。

三、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条件

(一)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及其准则的滞后性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背景条件。原则上为了保证企业对公开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国家层面对会计准则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但由于各行业、企业存在着一定的经营差异,这就使得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允许企业存在一定的政策选择性,通过为其提供一定的自由权以保证其公开信息的精准性。但正是由于这种自由量权的存在,使得各企业在具体操作方面存在不可比较的差异性,另外加之企业新的业务各类的不断开发,使得其部分业务的经济核算、会计确认和审查都没有相应明确的规定。因此,企业管理当局可以利用这样的空档对企业进行一定的盈余管理。

(二)权责不对称是企业盈余管理发生的必然条件。公司的净利润在权责发生制度下通常由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额两部分组成,其中前者由于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所以其可控制的可能性较少。但后者则是通过一定的会计程序来实现的。部分企业则是通过一定的契约形式来实现的。正因为如此,企业管理者很容易利用它的灵活性来进行盈余管理。应计利润额会依据企业管理者的主观判断作出相当程度的灵活变动,从这个意义层面来说,权责的不对称性是企业盈余管理发生的必然条件。

(三)信息不对称使企业盈余管理成为可能。如前所述,当前企业管理通常是存在着投资关系的,即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是相互分离的。一方面,企业的投资者希望可以随时得到有关公司的经营信息以便其对其投资行为作出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则可能希望通过对企业的成功运营来实现个人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会计信息重要性则突显出来。但是来自公司经营者的大量会计信息是否有效则成为企业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矛盾症结。一旦企业经营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完全的,其公司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很容易出现盈余管理。

(四)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决定了盈余管理存在的意义。盈余管理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因此要完全消除企业的盈余管理在管理技术方面是可以实现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并不能据此就消除了盈余管理。因为要考虑到这种清除行为的成本效益是怎么样的。例如如果我们利用统一的会计准则,严格的会计核查机制是完全可以消除企业的盈余管理存在,但这样的做的后果是否会对企业经营者的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等造成重要的挫伤,进而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企业是否应该完全消除盈余管理。

四、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综上所述的原因分析企业中盈余管理依然有大量存在,归其原因多为企业管理者为特殊群体谋取利益所致。据记载,已经披露的美国安然公司利用“特别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Entities,简称SPE)符合特定条件可以不纳入合并报表的会计惯例,将本应纳入合并报表的三个“特别目的实体”排除在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之外来达到高估利润、低估负债;通过空挂应收票据,高估资产和股东权益;运用有限合伙企业,操纵利润;利用与利益相关者及其合伙企业网络组织,自我交易,涉嫌隐瞒巨额损失,借此来实现盈余管理。而本文中提及到利用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可以从会计条件初始化、实施过程、相关信息披露及相关计量客观性上对企业的盈余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一)套期保值会计准则条件初始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初始化套期保值会计准则时由于套期保值种类界限区分度不明显,企业对套期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自主性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广阔的空间。另外,因为预期交易的初始条件确认对会计估计具有和很强的依赖性。这就使得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着明显的管理者意图,很有可能会致使企业面临最终影响损益的现金流量变动风险。这些都会导致管理者可以有很大余地去自主进行盈余管理。

(二)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实施过程方面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预期交易状态的改变可能会给企业以较大的选择余地并为其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并且,因为企业套期初始化条件的评价更多的是依赖于传统的会计估计判断,缺乏客观性的评价计量指标。因此企业有可能会依据自身的意愿选择终止套期保值会计处理的时点来制造盈余管理。

(三)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对相关计量客观性方面的影响。依据当前的套期保值准则,现金流量套期保值可以分为有效套期保值和无效套期保值两部分。在对有效套期方面进行计量时需要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并确定折现系数,由于这些数据也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容易导致有效套期计量的客观性差异,企业管理人员则有可能利用这一点进行盈余管理。

五、改善企业运用套期保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状况的对策

(一)利用套期保值准则减少盈余管理的空间。新型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运用应该可以不断减少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一方面,要积极倡导企业管理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对非程序性会计决策或突发性事件进行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目标。另一方面,应当出台相应的会计准则指南,细化评价指标。明确管理者对有关政策的主观性判断标准。确定套期保值的种类、关系,对预期计量有着更为明确的分指标和行为规范,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

(二)完善套期保值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众所周知,套期交易的过程比较复杂,风险较大。所以在企业实施套期保值会计准则时,要将这方面的信息披露落实到具体的类别和明细。从披露内容的确立到实际财务状况的记录都要建立严格的预期交易报表披露。企业可以考虑建立专业的披露人才职业档案,强化工作人员的法律约束机制,定期发布有关的信息披露报告,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经济、道德和法律等责任。企业通过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接受市场和委托人的监督,尽可能规避企业盈余管理。

(三)依据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完善治理结构。公司的治理结构的本质上说是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各种权益调解。企业盈余管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与企业治理结构密切相关。例如,企业管理者的货币和非物质报酬的分配则会对盈余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可以尝试结合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在整个企业内建立一种长期的薪酬计划,妥善协调好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规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四)提升职业素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相关人员培训,从源头的思想认识上对企业有关管理人员及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有关管理人员及会计工作人员要通过对业务全面的分析、识别套期保值项目在对冲企业风险方面是否真的有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而非一味的只是凭个人意愿决定会计政策的选择。建立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经济、道德和法律等责任。促使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可以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现状。

参考文献:

[1] 赵薇瑛. 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处理的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2010(10).

[2] 崔华飞. 套期保值的识别与套期会计的适用性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2)

[3] 曾小青、付敏、付文娟.关于“套保损失”的思考一一基于风险视角的探讨.财政监督[J].2009(5).

[4] 宋本强.套期会计难点综述[J].上海企业.2008(11).

[5] 中国证监会重庆调研组.套期保值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2).

猜你喜欢

套期保值盈余管理会计准则
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
套期保值会计准则下商品期货会计处理思考
基于ECM—GARCH模型的
利率期货的套期保值研究
融资融券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我国大豆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的持有期效应分析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