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材开发的理念与体例探析
2012-04-29向丽
向丽
摘 要 高职院校的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等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开发,重点在于对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的选择、设计以及编排,从教材内容和结构上规范开发方法。高职项目课程教材、学习领域课程教材和“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已形成一些较有特色的编写体例。
关键词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教材开发;教材体例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7-0038-05
高职院校正在推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等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然而,作为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教材的建设仍明显落后于理念的推广与课程的设计。因此,对工学结合教材开发的理念及其具体体例的研究,应成为高职教育界关注的重点。
一、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材开发的依据
(一)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知识性质
“工学结合”课程即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指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其核心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学习内容就是工作内容(学什么),在工作中实现学习(如何学)[1]。作为一种课程模式,工学结合课程是通过进行整体化的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理解,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交流与沟通并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融合,行动、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这需要从知识的分类和高职教育的性质两方面进行理解。多年来,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的类别进行了划分。1958年,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了“显性知识”(明确知识)和“隐性知识”(缄默知识)的知识形态[2]。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存在是相对而言的,二者之间能够进行相互转化。通过外化把隐性知识用其他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特别是自然的交谈,是知识外化的有效途径;而显性知识也能通过内化和综合化成为隐性知识,做中学、培训和联系是表达显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从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知识性质来看,工作过程知识是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所谓工作过程,是指在关注规章的情况下,工具、手段与对象结合的符合目的、指向目标的工作,“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具体的情景中积累起来的,不只是关于具体操作的知识,而且是有关不同劳动怎样与企业整体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因此,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学科知识中引导出来的第二手知识,它具有自己的品质,隐含在具体的实际职业工作中”[3]。有学者认为,工作过程知识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类知识是在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这部分知识即是工作诀窍;另一类知识是学科知识在工作过程中应用的结果。应用过程可能会产生新的知识,也可能会继续保留原来的内容。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工作知识,其存在形式都与以学科为载体的学科知识完全不同,它是依附于工作过程的。”[4] 基于这一解释,可以这样理解,工作过程知识的本质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体,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内容选择。
(二)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知识结构
所谓知识结构,是指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间充分、双向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在获得新知识时,学习者需要充分调动有关知识经验,分析、组织当前的新信息,生成对信息的理解、解释。同时,学习者要反省新知识和旧知识的一致性,鉴别、评判它们的合理性。任何一种类型教育知识的获得,无不适用于这一过程。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理解它与许多其他事物之间有意义的联系,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5]。学科知识的结构来自于学科结构本身,工作过程知识的结构来自于工作过程的结构。现代工业社会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职位的人员在企业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他们完成任务过程的基本结构相同,德国联邦职教所把工作过程划分为明确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六个阶段[6]。经历这六个阶段,学生能够获得如下能力: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并获取与完成工作任务有直接联系的信息;设想出工作的内容、程序、阶段划分和所需条件,根据给定的设备和组织条件列出多种可能性的计划;通过小组形式集体做出决定,从计划阶段列出的多种可能性中确定最佳解决方案;按照确定的最佳解决途径开展工作,及时观察并记录可能出现的偏差;采用适当方式对工作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从技术、经济、社会、道德和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对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因此,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是工作过程所具有的固定结构,它决定了课程中经验与知识建构的顺序和方式,也决定了其教材的结构。
二、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内容、结构与形式
工学结合课程作为一种课程模式,其目标取向在于使学生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理解,通过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开发,应从内容、结构与形式着手,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教材的内容选择
高职工学结合教材的内容选择,主要涉及学习性工作任务的选择、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关系问题。
1.学习性工作任务的选择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是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并设计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过程。因此,学习性工作任务的选择是教材开发的关键。在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实践中,通常用“学习情境”来描述学习性工作任务。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设计的学习的“情形”和“环境”。对学生来讲,学习情境是一个“学习与工作任务”,即“内容是工作的学习任务”,简称学习任务[7]。学习任务是学习情境的物质化表现,它来源于生产或服务实践,能够建立起学习和工作的直接联系。学习情境的设计,是要找出有学习价值的工作任务,不是为某一项“技术”想出一个“载体”。在进行教材开发时,所选择的工作任务应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教学内容。同时,对高职学生而言,它还应具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对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2.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关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决定了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材必须注重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的获取,充分挖掘工作过程中蕴涵的隐性知识。在内容的选取上,应以职业实践为组织原则,将显性知识有机地融入隐性知识。与此同时,适度、够用的“显性到显性”的知识传递是需要的,“必要的元知识是隐性知识线性化的基础;而适当、重点的‘显性到隐性的知识升华也是必需的,因为从一般职业人才成长为技能型、技术型的专家,必须有从‘显性到隐性的质变。”[8] 在显性知识的选取上,把重点放在概念、方法和结论的实际应用上,中间推导过程则力求简洁。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教材内容应紧随技术、经济发展变化而调整。
(二)教材的结构设计
教材结构是指包含的“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高职工学结合教材的结构主要指包含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关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理论,为工学结合教材的结构设计提供了思路。劳耐尔认为,人的职业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学者、提高者、能手和专家。这四个阶段完成工作任务的难度不同,需要具备的能力水平也不同。这四个按照职业成长逻辑发展规律彼此相连的学习范围分别是:定向和概括性知识——职业定向的工作任务;关联性知识——系统的工作任务;具体与功能性知识——蕴涵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基于经验的学科系统化深入知识——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9]。借鉴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理论,对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结构进行设计,应以项目的方式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遵循学生“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认知心理规律,按照从“封闭性”的学习任务到“开放性”学习任务,再到“设计导向性”学习任务,顺序连接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形成教材的主要框架。
(三)教材的编写形式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外化,特别是自然的交谈方式,把隐性知识用其他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开发,应从阐述式转变为对话式。教材的叙述方式要由原来的知识阐述变为与学习者的对话。教材要有“声音”,要有对象——学生。
为了便于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思维导图或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学习,教材应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教育目的,用插图、图表甚至漫画形式说明深刻的道理。版面要疏朗有致、富于变化;图表设计应美观、手段丰富;插图运用得当、与文字协调呼应。总之,表现方式上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形式活泼。
三、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材开发的典型体例分析
通过研究国内高职院校已出版的一些体现工学结合理念的教材,以及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的行文体例,结合国际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培训教材的特点,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种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编写体例,以供参考。
(一)项目课程教材编写体例
为了配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机械工业出版社组织出版了以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的新思路教材,这一体例的设计,较好地反映了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教材的开发理念,其要求的编写体例如下:
项目课程的编写体例:
内容简介
前言
目录
绪论(概述)
任务1
任务2
……
参考文献
项目课程的编写体例举例:
项目(技能训练活动)名称
知识点、能力(技能)点
项目实例(工作情境)
项目分析
相关知识
项目实施(步骤、过程、方法、应用)
项目完成结论
课堂训练与测评
项目链接(知识拓展)或课外阅读
项目课程的编写体例举例:
一、工作原理
二、工作过程分析
工作过程组成
明确各单元的工作任务;明确考核标准(参考职业资格标准)
三、工作准备
理论阐述(为什么这样做)操作要领(经验知识传授,注意事项);操作方案(实际做)
四、工作实施
制订实施方案的理由;制订实施方案的步骤;实际操作
五、成果检验
六、工作总结
以裴有柱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的《网络综合布线案例教程》为例[10],全书以一个真实的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项目为主线,按照工程进度分为项目招标、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验收和工程文档撰写等7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l~2个任务,每个任务由任务引入、任务分析、相关知识和任务实施组成。具体内容如下:任务引入主要是对工作任务进行说明,让读者了解任务内容,明确任务要求;任务分析是对任务的分解,说明完成该任务的途径、条件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相关知识讲解任务中包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与传统教材没有区别,所占篇幅最多,约为70%。任务实施讲解完成任务的方法、过程和评价方法,并给出一个完成任务的案例,约占总篇幅的20%。
(二)学习领域课程教材的编写体例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职教所购买德国商业销售人员专业、零售商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教材,对原文进行译校,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学习领域课程教材的编写体例。该教材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习领域;第二部分,相关知识。
学习领域课程教材的编写体例:
学习领域名称
学习情境名称
企业工作目标描述
工作情境描述
任务1
课题作业1
知识介绍
课题作业2
任务2
课题作业3
知识介绍
课题作业4
……
以“零售企业的创办”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零售企业的目标”为例,其编写内容如表1所示。
(三)“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编写体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工商管理经典译丛”《人力资源管理》等教材的编写方式,为研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提供了很好的案例[11]。这些教材的编写体例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按照学生将来要从事职业领域的基本问题编排各章内容,遵照工作体系而不是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教材编写,大多数章、节的标题是以“名词+动词”的形式表述,如思想体系与本书计划,公平就业机会与法律等。注重经验和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第二,每章以实例为依据编写相应的小案例,用一个完整的大案例贯穿各章,既提供背景理论知识,又有来自企业的实际操作方法,既有讨论又有练习。具体编写体例包括:本章概要,相关理论知识介绍,相关操作方法介绍(包括本领域内最新技术的操作方法),小企业应用,本章回顾(包括小结、关键术语、讨论题),应用练习,小案例,本章注释。
参考文献
[1][7]赵志群.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Polanyi,M.The Study of Man[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7:12.
[3][德]费舍尔.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工作过程知识[J].杨林,赵志群,译.职教通讯,2008(4):25-29.
[4]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5-10.
[5]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2.
[6]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57-259.
[8]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8.
[9][德]费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1-33.
[10]裴有柱.网络综合布线案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11][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刘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Analysis on the Idea and Style of Developing Teaching Materials for Working-learning Combination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XIANG Li
(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Occup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Wu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The key of teach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for working-learning combination courses such as learning field courses, project course lies in selecting, designing and compiling learning working tasks that includes apparent knowledge and latent knowledge, and regulating the development methods from the contents and structure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project courses, learning field courses and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specialty basis cours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ve already formed some characteristic compilation style.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ing-learning combination; course; teach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teaching materials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