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广播,地方台的思与痛
2012-04-29陈小芳时超
陈小芳 时超
摘要:最是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地方台,做不好、或不去做对农广播,实在有愧于广播人的职业操守。思考对农广播目前的痛,痛就痛在利益与责任的交错纠葛,痛在与感情的折磨碰撞。而痛点就是改点,也是切入点。以党的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以未来为重,对农广播才會把准航向,科学前行。
关键词:对农广播 传统优势 新挑战 责任与担当
现时地方台坚持做对农广播的,恐怕已屈指可数。对农广播作为地方台的支柱节目和“三贴近”服务的主阵地,如何延续为“三农”服务的优良传统,重新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天地,不能不引起广播人深深的思考。
一、新农村建设强烈呼唤对农广播
新农村建设无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爱民、为民、惠民的依托和重点,广播应该特别倾斜和关照。在宣讲解读党的好政策,为农民群众提供各种信息和周到服务,为乡村文明营造良好氛围方面,对农广播可以发挥它与其他媒体或载体相比所不能替代的优势。虽然报纸、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都能涉足“三农”,提供服务,但它们的大众性、灵活性和方便程度,并不优于广播。而广播的新闻节目、热线节目、互动节目虽然也涉足“三农”,但它们的集中性、针对性和亲切程度,也不能与专门的对农广播相提并论。笔者下乡采访时,电台的老听众就曾直言不讳地批评我们说:“你们的农民信箱、致富信息到哪里去了?俺们听广播听惯了,俺们所需要的,你们都没有了!”面对批评,我们真的是无言以对。有句话叫“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现在科学发展、科技进步了,广播电视的传输手段更加先进,传输效果更加清晰,传输范围不断扩大,可喜爱广播的农民兄弟抱着收音机却听不到他们喜爱的“对农节目”了,不能不说是个悲哀!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三合镇有个党的政策义务宣讲员叫李坤池,这位被称为“农民活喇叭”的老党员,多年来把党的政策(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抄在小本子上,再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发挥,编成顺口溜、诗歌等实用宣讲材料,向周围群众宣讲,方法很“土”,但感情却最真挚。2011年夏天,中央媒体和国内多家媒体集中宣传报道了李坤池的事迹,报道主题就是:“新时期需要像李坤池这样的党的政策的宣讲员,党的好政策需要通过宣讲深入人心。”一个普通农民,不为名利,不讲报酬,对宣传党的政策能如此的热情和执著,令参与采访报道的编辑记者深感惭愧。扪心自问,我们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为什么对农宣传却做不好?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理由和借口,但比比李坤池,我们究竟缺少点什么?
二、地方台的对农广播难在哪里
应当说,历史上的地方广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对农广播起家和发展起来的。阜阳广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县广播站起步,新闻节目和对农广播是两大支点。从广播站到广播电台,对农节目的名称虽然先后更换为《农村广播》、《农民之友》、《农村大世界》、《颍淮天地》等,但整体节目构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新世纪之初,在广播赢得新机遇、可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农广播却停播了,而且至今没有恢复。对农广播难在哪里?分析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广播要发展,首先要有先进的传输设备和经费投入。钱是刚性的,国家支持有限,主要靠自己挣;其次是人员经费开支,文化体制改革后,在编人员减少,用人靠招聘,工资加社会保障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这些都给地方台带来沉重的压力。就我们阜阳广播来说,多年来一直在安徽省北部和沿淮同级地市台中位于新闻宣传和经营创收的前列,2007年投资100多万元重建了新技术中心机房,使传输质量明显改善。为了创收,采取了多种灵活策略,包括节目赞助、全员发动申报、创收指标与奖金福利挂钩等,但对农广播几经尝试增加创收都没能成功。电台新闻宣传任务重,经营创收任务重,加上各种社会性、事务性工作的冲击,对农广播在几度的节目改革和改版中终未能摆上位置。这种局面可以说是重视不够,也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归根结底还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导致一时拿不出较好的应对措施与两全其美之策。
(2)节目格局的方向与倾向的矛盾。地方台广播节目的整体格局有了对农节目才合情合理、匀称平衡,但现实往往出现节目策划和节目倾向上的反差。具体到每一档节目,要紧的、明显的、好做的、立马有经济效益回报的往往是“近水楼台”,而对农广播这种费力费时又不讨好的节目,往往被自觉不自觉地搁置在了一边。阜阳广播这些年的节目格局,从内容上说是新闻、热线、法制、消费、文艺等占据主要地位和黄金时间段,从形式上说是直播、连线、互动贯穿全天节目之中。不少节目很受听众欢迎。像新闻广播的《新闻早报》、交通广播的《交通一小时》、经济广播的《916资讯快车》,都成了电台的品牌节目并曾被评为省“十佳栏目”,广播新闻、广播专题和广播节目也屡屡在省级、国家级节目评选中获奖。可在新闻、交通、经济三套广播频率每天总共50多个小时的节目构成中,在地方广播蓬蓬勃勃的小小百花园里,明显就少了一档对农节目,对于阜阳市这个农业大市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憾。
(3)广播人才需求与断档断层的矛盾。事业发展靠人才,对农广播更是如此。当下一个严竣的现实是,对农广播的人才队伍已出现明显的断档断层,优秀的广播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或去做新闻和专题节目,或去搞经营创收,少有和难有全身心做对农广播的队伍。加上现时的广播人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不少记者、主持人本来对农村工作就不熟悉,对农村报道、农村节目这些费力吃苦的差事乐得避而远之,甚至有些人对农村节目表现出明显的漠然、不屑一顾。阜阳广播这些年虽然不断培养造就一批批业务骨干和优秀人才,但随着对新型媒体的人才输出和人才流动,随着广播电视合并后优秀人才对电视的应急倾斜,广播人才不断缺失的矛盾更加突出。不热心对农广播,不了解对农广播,我们或许不应加以批评和责备,但这一现象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却绝不可以等闲视之。
三、关键是责任与担当
对农广播是一面镜子,是一把尺子,它给媒体人的直面课题也是一个新的考验。宣传党的政策、引导小康建设需要对农广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综合服务需要对农广播,农民群众要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更是迫切需要对农广播,我们能无动于衷吗?媒体越是发展进步,越是要给农村广播留下一块天地,媒体无论怎么创新也不能把对农广播给“创”没了。社会效益、长远利益、农民群众的利益,一切落脚在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上。这是经济转型、体制改革新形势下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媒体的生命力在哪里?在服务。媒体的根在哪里?在基层、在生活、在群众。最是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地方台,做不好、或不去做对农广播,实在是有愧于我们的职业操守。对农广播的思与痛,痛就痛在利益与责任的交错纠葛,痛在利益与感情的折磨碰撞。痛点就是改点,就是拐点,就是切入点。以党的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以未来为重,我们才能头脑清醒,把准航向。
对农广播是个带有全国性、全局性的大问题,不少地方台都在探索,并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新时期的对农广播怎么做,怎么正确对待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值得广电同行都来关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农广播人才的培养已是刻不容缓。因为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刻苦,需要真诚,更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感情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个积累的过程。现在的对农广播人才虽然出现断档断层,但广播人对农村节目、对“三农”的感情绝不可以断裂。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