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提炼“数学味”
2012-04-29徐晓林
徐晓林
摘要: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知识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得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在数学教学中,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让数学立足生活,提炼数学味、感受应用味,才能使学生接触到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日常生活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并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自觉地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充分感受并理解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目的。下面,笔者就如何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谈谈体会。
一、在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知识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同时,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往往把精力主要放在如何讲清课本内容上,而忽视根据创新精神的需要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针对上述现象,我认为应该遵循新课标要求,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当地社会环境实际,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案,对教材提供的基本素材适当地进行加工处理。选择的教学内容和设计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学生的生活实践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为基础,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是能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是能使他们提出问题、产生想象的,是他们乐意做的,从中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问题,然而,小学生关心、易于探究的往往是那些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问题。因此,数学情境应更多地关注他们所关心的内容及他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这样才能促使小学生的经验“教学化”。
1.以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数学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导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如:在进行“利息计算”教学时,可设计“过年—拿压岁钱—存银行—得到利息”的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利息计算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这种“现实化”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编制例题。
生活中充满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数学问题,编制出合理、符合逻辑的例题,并及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比如,秋游是学生所熟悉并向往的,在教学“复合应用题”时,正值秋游季节,因而在开展复合应用题教学时,我就以秋游作为整堂课的教学主线,围绕着教学整体目标改造教材,通过研究秋游中的一个个数学问题,使学生自觉产生求知的需要,在带领学生在“秋游”中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的情境设计分别兼顾了思考性、实用性和指向性,因此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样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灵性,焕发了生机。
3.借助生活中的原型理解概念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尽管概念比较抽象,但它却是以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为基础,从实际问题演绎而来的,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因此,我们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十分重视从实际现象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这些抽象的概念。如“千克的初步认识”,“千克”这一重量单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教师可先用秤称1千克重的实物,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这1千克实物压在手上的感觉,再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如学生借对苹果重量的感觉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这样1千克就有了触觉表象,接着用比1千克轻的物体与1千克重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最后可以说一说,找一找,身边哪些东西约重1千克。这样,学生借助实物对1千克所代表的实际重量有了一个亲身“感受”并建立了概念,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
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问题,然而,小学生关心、易于探究的往往是那些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问题。因此,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应更多地侧重数学情境,更多地关注他们所关心的内容及他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这样才能促使儿童经验的“数学化”。
数学是开展现代化科学技术研究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数学课既然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那么引导学生树立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实际的意识,并教授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应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注重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好知识是为了用好知识。具体的实施途径有:
1.讲授历史故事,调动学生应用数学的积极性。
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一节小学数学课活生生地上成生活常识课、想象课、作文课……与数学不着边际而失去“数学味”的课。小学生因其年龄特征的独特性,教师单纯进行理论上的灌输,往往激不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对于听故事却是十分乐意的。因此,教师通过讲授一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典故,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因实际需要而得以发展,灵活运用它可以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曹冲用船载同重量的石块称出大象的重量;阿基米德根据排水的体积和金的密度判断出皇冠的纯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向学生讲解数学的发展道路,诱发学生学以致用。[2]
2.组织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能力。
开放性的数学情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使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是数学教育的强烈需求,也是新课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基本目标,更是在实践新课程中应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换句话说,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让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回归到小学数学课堂,这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教学的时空范围也应突破课时和教室这狭小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组织学生做一些社会调查,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例如:“调查我镇有多少人口,有多少绿地,如果每公顷绿地可吸收二氧化碳900千克,放出氧气700千克,照这样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以上信息,请您谈谈对我镇绿化问题的看法。”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感受数学知识存在的普遍性,再现了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大大拓展了数学认知空间。
3.布置实践作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赋予活性与灵性,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这样一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过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充分体现了“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思想。在学习了求“两数相差应用题”后,我让学生利用体验检查所获得的数据,比较同学间的身高、体重、胸围;布置学生了解水、电、燃气单价和每个家庭中每月的耗量,计算每月自家应付的这些费用;核算本人、本班考试的平均分和及格率。强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以言语促思维,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发展思维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而思维又与语言密切相关。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言语内化为认识工具,就比以前更能有效而灵活地将经验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转换。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运用准确言语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出发,由因索果,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出发,由果导因,把握找中间问题这一规律,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各种形式说解题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思维方法的逻辑性。[3]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从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但绝不是生活现实的平移或翻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数学的眼光组织学习材料,对现实生活情境进行合理有效的“加工”,对生活问题做“数学化”的处理,剔除一些无关因素,最大限度地凸显材料的本质,以明确教学情境的指向,使其更具有思考性和实用性,而不是让教学情境停留于表面的有趣、新颖和开放,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才能真正发挥情境的作用,使情境创设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意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乐于实践的强烈愿望。同时,在应用中,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晓云.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我见[J].小学时代,2011(7):39.
[2]姚旗.谈数学生活化教学[J].快乐阅读,2011(6):84-86.
[3]闫光平.数学教学艺术之我见[J].赤峰学院学报,201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