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化学“说题”教学模式
2012-04-29丁云
丁云
在初中化学计算题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做计算题时,经过老师的分析就觉得很简单,自己独立完成就觉得很难。主要体现在:课上能听懂例题,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完成相似的习题,但是课后就是不会做相关的作业。我也感到十分困惑,不知如何解决。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主要有以下原因:多年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做题”,俗称“解题”,化学课也不例外。其过程是“习题—答案”。这种“解题”的方法虽然也包括了审题、立意这些思维过程,但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孤立状态和潜在的状态,只看到答案,看不到思维过程,思维被动地为解题做服务,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的限制。如何使习题课成为学生最大限度地自己获取知识、夯实基础、发展个性、培养思维品质的一方宝地,我认为,“说题”教学不妨为一种新的尝试。
下面以计算题的“说题”教学为例加以研究。
“说题”教学,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对题目的认识、理解;说题目的条件、结论、涉及的知识点;说条件、结论之间的转化;说与学过的哪一类问题相似;说可能用到的化学思想方法;说自己的想法和猜测;说解题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说为什么这样想。总之,使学生从各个角度积极地思考,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点拨、引导,避免学生离题太远。
一、呈现题目
某班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到连云港碱厂参观,该厂主要产品之一是小苏打(碳酸氢钠)。参观结束,同学们带回一些化验室里废弃的小苏打样品,来测定其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假设该样品中只含有氯化钠一种杂质)。取样品9.3g逐滴加入稀盐酸,生成CO2气体的质量与滴加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求:(计算结果用百分数表示,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1)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2)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二、独立思考
巡视中发现:第(1)小题,大多数同学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算出了碳酸氢钠的质量,然后算出了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有个别同学化学方程式有误而出错,也有极个别同学计算时出错;第(2)小题,多数同学利用第(1)小题的方法算出了氯化氢的质量,只是一部分同学在溶液的质量上出现了错误,还有小部分同学应不知道稀盐酸中溶质是什么而一筹莫展;第(3)小题,小部分同学应不知道反应后的溶质是什么而不能深入计算,多数同学利用第(1)小题的方法算出了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但多数同学漏算了样品中本来就有的氯化钠,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基本没人算对,导致结果错误。
三、展示交流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第(1)小题出错的原因是化学方程式写错了或者是计算出错了,大家都表示没有疑义。学生通过辩论,确定了第(2)小题中的溶质是氯化氢,由于稀盐酸参与了反应,反应后稀盐酸就没有了,因此稀盐酸溶液的质量应该是反应前的质量,从图中能找到,这样大家都表示了认同,很快就算出了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对于第(3)小题,虽然通过化学方程式确定了溶质是氯化钠,但是对于溶质和溶液质量的计算,仍争执不下,没有达成共识。
四、适时点拨
样品中药品都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很快取得了一致: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钠没有参与反应,但它能溶于水,留在了反应后的溶液中。学生马上意识到,反应后的溶质有两个来源,原来有的氯化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这样,溶质质量的计算解决了。
溶剂水又来自哪里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很快取得了一致:水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反应前稀盐酸中的水,二是来自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水。这样,溶剂质量的计算解决了。
问题是解决了,但学生普遍反映计算太麻烦了。这时,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讨论: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计算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呢?
学生的分组讨论在陷入僵局时,引导学生尝试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
很快有学生提出用守恒法能简化计算。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样品和稀盐酸的质量总和应该等于反应后溶液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总和。这样,不用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能解决了。
同学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五、升识结律
为了在以后的计算过程中不出现类似的错误,学生分组进行了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并通过交流最终取得了共识。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是基础,一旦出错,将前功尽弃。
(2)溶质和溶剂是谁和来源有哪些是解题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后续计算的准确性。
(3)守恒法在计算溶液质量时能大大简化计算。
(4)溶液的质量不包括不溶性的杂质,如气体和沉淀等。
(5)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一般只是溶质参与反应,所以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般能计算出溶质的质量。
……
“说题”教学能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能挖掘学生潜力,培养思维能力和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能实现教学侧重点由“教”向“学”的转移,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创新训练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思想。因此,这种双边教学模式有必要加以深化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