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财务管理多渠道筹资
2012-04-29秦志坚
秦志坚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高校的期望越来越高,高校的发展日益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管理变革,也越来越依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办学经费筹措的困难问题。本文基于市场化这一制度变迁的背景,首先对我国高等院校筹集资金所涉及到的渠道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三个方向若干个具体的筹资渠道。然后对这些筹资渠道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多渠道筹资模式的建议。希望本文能对高校在探寻筹资渠道,提高筹资能力上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务管理多渠道筹资
一、我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
“高等教育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以及公共性、竞争性和外部性的特征,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必须建立政府、受教育者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筹措机制”。经过多年时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学杂费、社会筹资等其他筹资模式并存的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格局。
现行的《高等教育财务制度》对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渠道进行了清晰地界定,主要的模式有三类,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财政拨款和教育附加税,以学校为主体的学费、校办产业和科研经费,以社会为主体的社会捐赠、教育基金、贷款、融资收入。
(一)国家财政资金
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拨款的主导地位是不能够动摇的。因此,无论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一主体都应该为高校尽可能多的提供财政拨款,从而保证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物品的有效产出。
在我国,政府对高校的财政性拨款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和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主要是政府为了支持高校办学根据高校在校生人数而拨给高校的经费;各级政府用于教育的税费主要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征收的教育附加费、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费、投资教育费附加费等费用。
政府财政性拨款是我国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我国GDP总量的逐年增加,其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在逐年下降。因此,高等院校要满足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教学科研基本设施的需要,就应该采取多种筹资模式,积极探索多渠道筹资模式从而满足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教学科研设施、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二)学校资金
1、学生收费
学生收费是指个人或其家庭为受教育而必须支付的一项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包括学费及住宿费等杂费。从1989年开始,我国开始对所有学生实行收费,自主招生与毕业生就业的“双轨制”正式确立,并且到1997年,全国所有高校基本完成招生并轨和学生缴费上学改革。高校实行并轨收费制度,以作为经费不足的补偿措施,随着后来的高校扩招以及收费标准的逐步提高,学费对解决高校办学经费不足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科研经费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以及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学校科研重视程度的加深,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逐年提高,成为了继财政拨款、学生收费之外的又一重要的筹资渠道。就目前的实践来看,高等学校科研经费主要是来自于学校申报的国家、地方的各种课题项目和与企业之间进行的合作项目。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与政府有关的高校科研经费逐渐减少,而与企业合作的相关科研项目正在逐渐增多,因此高校在企业那获得的科研经费数量逐渐增多。
3、产业收入
改革开放后,市场对高新技术的需求非常强烈。在此时期,高校科研能力开始提高,科研地位得以确立,高校开始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尝试。目前,我国高校创办的企业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至今大约已经有5000多个,绝大多数是科技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校高科技技术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全国高校科技类企业销售额以每年30%的幅度增长。我国高校自己创办企业不仅迅速的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且为高校带来一定的收入,缓解高校财政困难。校办企业已经成为高校筹资的一个重要模式。
(三)社会资金
1、银行贷款
银行贷款主要是指高校向银行借款,“贷款意向涉及学校教学、科研软硬件的改善,科技成果的转化,校办产业的发展,后勤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的个人金融服务等”。银行贷款对银行和高校双方来说应该是互惠互利的活动,对于银行来说高等教育相对来说是安全可靠的资金市场,并且高等教育这个资金市场规模较大,银行可以扩大业务;而对于高校来说,可以满足高校因规模的扩张而急需的资金。
2、社会捐赠
社会捐赠是指包括个人、集体、企业等在内的社会各界为高校提供的现金、实物等的一种筹资模式。捐赠的资金可用于建造建筑物、购买教学、科研设备,奖励教师和学生及资助贫困生,也可用于支持学校其他教育事业的发展项目。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已设立了许多机构来吸纳和管理社会和个人捐赠的资金,例如基金会、董事会等。社会捐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高校经费不足的现状,并逐渐成为高校筹资的又一种模式。
二、我国高校筹资渠道的比较分析
(一)负债融资
目前,多数高校选择了负债建设,也就是通过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筹集自身所需资金。总的来说,选择负债融资,综合成本较低,但客观的限制条件比较多,学校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比较大,并且过度负债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使学校失去信誉,为新的筹资带来巨大的困难。在实际中,众多的高校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款项多数来源于向金融机构的贷款,结果导致很多学校都不能够偿还本金和利息,即使能够坚持还本付息的高校,其老师和学生成为了赚钱的工具,造成教学质量的急速下滑。
(二)财政科研资金
向财政部门、高校教学、科研主管部门争取有偿使用的资金,所付的代价比较小。因为这些主管部门为了支持高校的发展,向高校收取的资金使用费一般都低于按同期市场借款利率计算的利息,但这类资金量不会太大。目前高校的科研经费在逐年大幅度增长,科研经费也成为高校进行校内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这项资金不需支付利息。但校内融资首先应保证科研资金的支付能力。
(三)捐赠和产业资金
从社会手中收到的捐赠资金和通过校办产业赚取的利润是高校筹集资金的两个最好的渠道,因为它既不用支付利息,也无需归还。社会捐赠这种筹资方式在发达国家很普遍,该项资金占学校办学总经费的比例也很大。但我国目前高校的社会捐增资金还很少。校办产业上缴收入受校办产业效益的影响,效益好的上缴学校部分也就相对较多,相反,也有可能成为学校的包袱,要倒贴经费。
三、我国高校多渠道筹资模式的完善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巩固并拓宽政府财政拨款
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增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推手,其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稳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作为一国培养未来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为了发展高等教育,各国都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且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也要求政府承担起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任务。一直以来,政府财政拨款始终是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最主要的来源,虽然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投入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总量上却是连年增加。就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经费紧张的状况,政府需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来,在做到巩固财政拨款在我国高校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的基础上,拓宽政府财政拨款模式,从而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
(二)完善地方高校学生收费补偿机制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受地域等级的限制,我国的高等院校分为教育部直属院校、地方院校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在这些高校中,部属高校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的资金来源途径要广于地方高校。对于地方院校,可以借鉴美国各州立高校对来自州外学生收取较高学费的做法,对同一专业制定一高一低的两个学杂费收取标准,将已录取考生按其家长主要纳税地的不同分类,对考生家长的主要纳税地来自于本财政支持区域内的考生按照低学杂费标准收取,对考生家长的主要纳税地来自于非本财政支持区域内的考生按照高学杂费标准收取。
(三)提高高校自我筹集能力
1、健全捐赠制度
首先是政府方面,要为捐赠者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采取措施鼓励各高校加大对捐赠资金的筹集,政府要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全社会范围内塑造良好的捐赠文化,必要时可以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捐赠者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个别人对捐赠者的恶意诽谤和攻击。其次是学校自身方面,高校要组建专门负责捐赠的专门机构,从组织上提高学校对其的重视程度,同时构建捐赠信息公开与监督制度,对各项捐赠资金的使用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使捐赠者能够实时准确的了解捐赠资金的流向。
2、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高等院校是各国高科技人才云集的地方,也是科研成果、新技术和专利发明最多的地方。在经济与知识相碰撞的时代,谁最先将高科技、新技术等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至高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学术上的优势,或者自身进行转化,或者与企业相结合,将自身拥有的先进成果进行转化,从中获取高校发展所需的经费,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科研能力及新技术和专利发明的能力,进而形成良性发展。
(四)强化对高校筹集资金的监督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资金的使用没有监督机构,而且我国高校的各种资金的运作与使用缺乏透明化,这造成一方面我国有些高校资金不能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即使资金利用率高,但由于缺乏透明度,使很多捐赠者害怕自己捐赠的资金被浪费甚至挥霍从而放弃捐赠。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就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明确各项资金的用途,使其透明化,从而增加社会各界及全体人民对高等学校捐资的信心与积极性。
四、结论
对于高校财务管理中资金的筹集问题,国内外研究著述已经很多,在广泛参阅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特提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1)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品特性。市场化为高等学校筹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与前提。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由原来的单一财政拨款模式发展到现在基本实现多元化筹资模式。然而高校经费筹措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因为仅仅有好的筹资模式就能从本质上解决高校经费短缺的问题,还要将筹资模式从理论转化为实践。
(3)大学负债经营是中国高等教育融资的制度创新和特色,但目前已孕育着高校财务风险。如何使高校平稳的度过摆脱风险的束缚,是政府、高校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4)如何进行制度创新,使社会各种资本转化为高等教育投资——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在筹资渠道方面进行制度创新解决高校经费短缺的一个重点问题。
(5)面对高等教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通过规定来让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筹资中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6)作为高校要有清醒的头脑,一定要认真测算,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适当控制贷款规模,切不可赶一哄而上,超过本身的偿债能力。
(7)通过战略规划与管理,高校可以制定筹资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以及筹资的策略,在筹资活动中扮演更为主动的角色,以增强高校在科研、教学及公用事业中的学术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建发.从宏观政策层面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筹措与配置[J].高等教育研究,2005,(4):46.
[2] 张玉中.我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37.
[3] 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C].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2611.
[4] 揭红兰.公办高校过量货款行为分析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7,(5):42-43.
[5] 冯艳飞.中国高等教育产业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25-129.
[6] 邹宽生.浅析影响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经费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6):81-84.
[7] Wagner, Alan.Financing Higher Education:New Approaches, New Issues[J].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1996,(3):56-63.
[8] 高正平.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高校“硬件”建设[J].教育财会研究,2002, (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