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培训重在实效性
2012-04-29朱浩
朱浩
近日有幸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汪晓赞教授组织的中美体育课程改革与青少年健康发展研讨会,真正感受到了“培有所得”“培有所获”。这次的培训在很多方面与以往不同,真正体现了体育培训的实效性,它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培训调研走在先
一个完整的培训过程应包括以下环节:培训需求——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价——培训反馈,可见培训需求是培训过程的起点,因此一次有效的、成功的体培,应该也必须立足于需求。汪晓赞老师常说:组织一次培训前,要多了解多调查,我们的体育教师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哪些方面是欠缺的,哪些培训内容是对他们的教学有用的。这次培训前就将一份培训需求表发到全国众多一线体育教师的邮箱中,让他们把自己的需求写出来,如:理论方面是想听课程方面的还是教科研方面的,教科研方面是想听案例写作的还是论文写作的,实践部分是想学习排球技术方面的还是健美操方面的等等,细致到每个部分的每个环节。只有了解了参培教师的需求,才能够制定出实用有效的体培计划,这样安排的培训才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二、重在调动教师的主动性
一些体培效果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培训都是被迫参加的,教师自身的主动学习动机没有被调动起来。要想把体培搞好,要想让体育教师心悦诚服的参加培训,必须从态度的转变开始。要营造一种氛围,让体育教师接受终身学习的理念,让他们喜欢接受新事物,渴望自身素质的提高,有成长的内在动力,不能一味地下文件强迫他们来学,进行填鸭式的培训。当他们接到培训计划的时候,让参培教师从内心感到培训的吸引力:我如果去可以在某某方面得到提高,我在某某方面的欠缺可以得到补给。只有实用有效的体培才能调动参培者的学习主动性,只有调动了参培者的学习主动性才能让体育教师争相参加。
三、培训内容满足多元需求
传统的体培绝大多数就像给学生上课一样,不分年龄大小,不分学校类型,不分工作资历,也不分职称高低,大家坐在一起,统一听一个人讲课。这种培训方式,应该说是最不人文、最落后的培训方式,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大部分老师不愿意参加的结果。因此,真正的体培应做到分层进行,在内容上应满足多元需求。新入职的体育教师希望接受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研究型的体育教师可能进入了人生的高原期,他们需要理论的提升,需要施加助推力,需要专家指点,走出彷徨,需要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从而实现自我的超越。例如这次的培训,在理论方面有“大腕”的讲座,如季浏教授的“关于新课程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汪晓赞教授的“美国SPARK体育课程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美国Lynn Dale Housner教授的“基于标准的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及体育教学方法”;实践方面有来自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Lynn Dale Housner教授的关于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践课及SPARK实践课。
四、培训方式的多样化
长期以来,组织者习惯于把教师集中起来听专家报告,这种单向传输式的培训很难引起体育教师的兴趣。这次,参与式体培受到了一线体育教师的欢迎,在培训的过程中有专家讲座、参培者自由提问专家解惑、同行经验介绍、专题讨论、评教评学、教研沙龙等;在实践部分,有美国专家的示范课,有来自全国各地优秀教师的展示课。通过参加这种方式多样化的体培,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得到了解决,处理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才是有效实用的让大家期待的体培。
五、培训注重吸收和反馈
培训效果的评估历来是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内容,培训机构在这一环节上缺乏相应的手段,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后的一个简单的考试或考核,事后很少再做跟踪调查。参加培训的教师回去后还走老的路子,培训中新的理念及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及时的消化吸收。在此次培训的第三天上午,广大参培者根据地区分成了6个组,就Lynn Dale Housner教授提到的任务表“教师如何去创新及应用到体育教学中”进行了六个创新展示课,不管是创新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非常成功,展示課带给教师“经验的分享”,这种分享不是由培训“告诉”给教师的,而是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通过深刻的体验而感悟获得的,培训的内容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消化。尤其是来自江苏的教研员孟文砚老师,给大家布置了后期任务,参培教师回去后积极的准备,每人上一节展示课,将培训中新的理念及新的教学方法及时传达给广大教师, 以带动更多一线教师的参与、模仿、创造,实现群体连动效应。
体育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一线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关键在培训,教师教育的发展,源于对教师教育不断的实践、思索、改进和创新。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参培教师感到“培有所得”“培有所获”,感到“实在”“解渴”,这是我们的培训应当努力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