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
2012-04-29李京诚
李京诚
2011年是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的第一年,课题组在周密计划、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开展理论探索与调查研究工作。
一、子课题申报、审批工作
本课题的目的是根据中央7号文件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的精神,探索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发展的规律与方法,尤其是体能素质练习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达到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效果。因而,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学校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以扩大课题效果的影响面,同时,也为吸引更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科研,为提高教学科研的能力创造机会。
从研究项目的题目看,子课题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果研究:如“课课练”对耐力素质的影响,对速度素质的影响,对力量素质的影响,对身体形态/体质测试的影响,对平衡能力的影响,对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对灵敏素质的影响,对柔韧素质的影响,对跳跃能力的影响,对自主锻炼能力/体育态度的影响等等;相关研究:如“课课练”与体育游戏的关系,与体质测试的关系,与高中会考的关系,与课外/自我锻炼的关系等等;以及其他类型研究:如体能素质“课课练”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研究,“课课练”游戏创编,“课课练”在体操/田径教学/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等。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法、综合方法应用(教学实验、访谈、问卷调查等)和经验总结法等。
二、课题进展及系列活动
1.2011年3月24日在北京第八中学顺利开题,来自北京市60多所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出席会议。我作为课题组长报告了课题的背景、意义价值、研究目的、技术路线、主要方法、进度安排和预期成果等内容,与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评议,课题方案通过。
2.2011年7月9日,课题组在东城区府学小学召开了子课题负责人会议,有70多个学校的教师参加。会上对子课题申请与审批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子课题实施的意见与建议,并为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学校颁发立项证书,为承担课题培训任务的北京市第八中学和府学小学颁发了培训学校铜牌。
3.为使子课题学校教师能够了解体能素质练习的最新发展并提高体育教学实验研究设计的能力和水平,课题组在北京第八中学举行了两次培训活动,有130多名教师参加。我和北京第八中学杨少卿老师分别进行了“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实验设计”和“新体能素质练习的特点”的培训。
4.为总结2011年课题研究工作的成果,加强子课题之间的交流,课题组于2011年12月15日在首都体育学院召开了《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课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思路、设计与特色,围绕体能素质“课课练”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学校开展“课课练”的思路与措施征集与整理投稿。
5. 2012年5月16日,北京朝阳区安贞里学区在安苑北里小学召开体育特色“体能课课练”展示活动,该学区50多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80多名学生家长前来观摩,课题组的40多名老师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三、课题取得的初步成果
本课题立项后,许多区县教研员对此非常重视,积极组织研讨活动,根据“整体推进、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各有所获”的指导思想实施本区县的研究工作。这些活动成为本课题开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海淀区育英学校从小学就开始练习手倒立,几乎是课课练、天天练,学生上肢力量提高和保持得较好,学习、掌握体操技能快,其他素质也随之提高,设想如果加上“补缺”練习,可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全面发展;中关村三小“地小人多”,确定以“在体育课上进行一绳、一毽、一沙包练习”的思路,并逐步推广到课后和校外,提高学生运动协调性;前进小学的操场面积也很小,计划“以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吸引学生到操场上为目的,采用多种跑步、游戏、循环练习等综合手段措施,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和肺活量机能”;67中学设想用跳绳、十字跳和游戏的方法加强高中学生体育教学课体能素质练习的效果;清河第四小学在体育课堂上利用30×60平米的场地开展长跑活动,以游戏和比赛(如“单圈争霸赛”)组织练习,并将楼间、树间、校墙边的空地作为跑道,安排学生跑步锻炼;海淀外国语学校将体能素质练习与中考、会考体育加试结合起来,“课课练”体能已经很长时间了,在女生中将仰卧起坐和掷实心球、篮球技术练习搭配进行,取得素质与技术的同步发展;北师大三附中将“课课练”的内容延伸至课外,并动员学生组织开展系列的游戏、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学生锻炼活动的参与率较高;海淀区民族小学以毽子、夹包、铁环和空竹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内容开展“课课练”,并设想制定这些项目的游戏、竞赛规则,用游戏、竞赛方式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发展体能素质。
2.东城区教研员在府学小学组织了“课课练”创新课题研讨会,围绕对体能素质“课课练”的认识与看法,体能素质“课课练”课题实施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展开研讨。
与会者认为,体能素质练习非常重要,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心理素质,尤其是顽强、毅力等意志品质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体能素质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细致的计划,扎实、严密地组织实施。
“课课练”在体育课教学中的安排,要与教材内容尤其是运动技能教学搭配好,可以安排在主要内容之前或之后,作为辅助练习或“补缺”内容进行安排;要注重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或体质薄弱的学生安排“课课练”的内容;要注意与学生体能素质的敏感期或非敏感期结合好;要将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的关系处理好;要注重“课课练”中的心理激励措施。
“课课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校条件、场地器材、班级数量、班级学生数量,以及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学生素质等,要深入、全面地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结合本校特点和条件计划与实施“课课练”,形成本校特色。
3.在有限文献的基础上,我撰写了文章《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回归与创新》(详见《体育教学》2011年第4期),该文分析了中央7号文件的背景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体育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体育领域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兴衰过程,提出了“课课练”回归体育教学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四、收获与体会
2011年是本课题实施的第一年,在各方专家学者的支持下,课题组成员开动脑筋、广泛动员、积极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在收获中也有一些感想和体会。
1.本课题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首先得益于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及相关领导、专家学者的指导与支持。北京教育学院老院长罗希尧教授和原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曲宗湖教授应邀接受课题组的访谈,认真准备,将三十多年前的论文、专著介绍给课题组,对课题开展提出意见和建议。课题组多次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吴键座谈,研究课题进展与学术活动的组织问题。这些都为课题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外部動力,保障了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
2.北京市各区县的广大体育教师、教研员及中小学领导的积极响应并主动参与课题研究。许多学校踊跃申请,短短3个月就达到70多所,至2011年底达到107所学校。许多区县教研员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研讨“课课练”开展的思路与措施。本课题适应学校体育发展形势,适合体育教师的需要,因而受到广泛欢迎,换来了体育教师的积极参与,为课题展开奠定良好基础。
3.课题组内部团结,配合默契,定位明确,周密筹划,扎实工作,分工清晰,及时沟通,不计报酬,甘于奉献,想方设法组织活动,扩大影响,获得一定好评,得到首都体育学院领导、应用心理学科和教育心理教研室教师、研究生的鼓励、支持和投入。这是课题工作顺利开展的内部动力。
4.学会支持,专家指导,学院教师申报课题、搭建平台,进行理论与方法指导;教研员组织,学校体育组、体育教师申报子课题,开展研讨,落实研究设计,提高教学水平、教研能力和教学效果,使学校体育工作、体育教师能力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与增强。这样的研究模式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的实际,各个层次的积极性得到调动,特长得到发挥,各有所获,参与热情高,效果较好。
5.以引导、鼓励为主,激励广大教师参与课题,为他们成长和发展铺路搭桥。课题组提出的研究任务适合体育教师的工作实际与能力水平,贴近体育教学“课课练”的现状,使教师们愿意做、能够做,也做得出来。这是课题组进行的恰当引导。对他们做出的成果,课题组给予积极鼓励,以会议文集、发言报告、颁发证书的形式进行肯定。
6.课题组织实施比较规范,尽力落实课题书的任务要求。开题后,立即成立总课题组,组织子课题的申请、审批工作,借鉴体育卫生分会的表格和程序,要求学校按格式填写,校领导签字、盖章,总课题组审批、编号、登记在册,将课题书返回子课题学校。年初有计划部署,年终有学术总结会。从此可以看出,课题组的工作开展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五、存在的不足
2011年是本课题实施的第一年,在各方专家学者的支持下,课题组成员开动脑筋,广泛动员,积极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不足。
1.课题组对“课课练”的理论研究停留在文献资料的分析、总结上,未能提出本课题对“课课练”的概念定义、意义价值、目的作用、原则思路、方法手段、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的整体构思与框架。
2.对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的要求,如理念、方法、手段、器材、评价创新的内容思考、归纳、提炼得不够深入、具体。
3.对教学研究设计还处于一般指导的层次,未能提出具体的测试指标与方法的建议,更没有根据具体学校的特点进行研究设计的分析和指导。
以上不足表明,课题组的工作还比较表面化,还不够具体、深入、扎实。为了将本课题的研究设计与成果推向更广泛的省市或地区,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