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与实施“走出去”战略
2012-04-29魏澄荣
魏澄荣
摘要:欧债危机为中国企业投资欧洲提供了良好机遇,政府要扶持推动企业“走出去”,企业要提升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在实施“本土化战略”、努力培养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同时,我国企业要高度重视跨国投资的风险防控。
关键词:欧债危机;“走出去”;战略
从欧债危机中寻求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既是应对欧债危机的重要战略和任务,同时也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面对全球整合和开发资源,主动谋求中国经济在国际产业布局中由低端向高端逐渐转移、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良机。然而,欧洲市场具有不确定性,面对欧洲部分国家或企业因需要资金支持,而主动向中国企业伸出的橄榄枝,我们不能为之陶醉,要审时度势,未雨绸缪,炼好“内功”,适时出手。
一、提升国际管理运营能力
1、树立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全球经济是开放型的,所有企业都是经济链上的一个环节。中国企业在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长远、共赢的经营理念,站在平等的角度,积极谋求与当地合作方的战略合作,努力与所在国政府、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公众媒体维系良好的公共关系。在对外投资中,中国企业要积累合作以及并购的能力,特别是一些涉及能源资源类的中国企业,由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大多表现得“过于直白”,容易被外界认为是一种国家政策驱动的资源掠夺行为,要在投资过程中,逐步搭建信任的关系。在进入方式选择方面,中国企业可以与当地企业合资经营,以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国际投资经验。
2、提高跨文化管理的能力。如果中资企业要保持其在海外经贸投资的持久发展,就应以强化跨文化管理作为思路切入点,结合各自企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努力探索新的海外合作途径和方式。要树立多元文化意识,主动了解文化差异,加强和实施跨文化培训和海外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理解和尊重东道国文化、社会宗教信仰及民风民俗,熟悉东道国的语言和政治法律等。要注重对企业融合文化的培养和优化,加强跨文化训练,增强文化沟通技能,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要通过跨文化培训等方式,培养跨文化创新团队,提升企业管理整合能力,尽可能规避文化冲突和信任危机。
3、大力加强产业与金融结合。海尔等我国知名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走出去”战略有很多成功的样本,其中一个经验就是产业与金融的结合。随着我国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和参与国际分工地位的逐步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走出去”,从事对外投资,扩大海外经营,就迫切需要加快银行金融机构的“走出去”步伐,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和开展国际化经营,提高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保险等服务,尽快改变我国主要依托加工制造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局面,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经济金融强国的转变。所以,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出去和产业走出去也应该加强沟通,尽量同步发展。面向未来,中国的金融机构可以更多地在海外布局,这样除了与企业的直接合作,也可以与其客户一道合作,形成产业链融资、投资、贸易金融服务,这种模式扎根更深,也更具发展前途。
二、努力实施“本土化战略”
本土化是指海外投资企业以东道国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份,按照当地法律规定和人文因素以及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管理惯例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本土化战略的最大好处是,大大降低进入东道国市场的门槛和政治风险,并有可能享受该国国民待遇,免受非关税贸易制裁,还可以较快地融入当地社会文化,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降低政治敏感度。中国企业在跨国投资中,要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本土化:
1、经营理念本土化。中国有句老话叫“入乡随俗”,意思就是说,如果把本地的那一套完全搬到别的地方势必是行不通的。观念的企业本土化就是要求投资者首先应该按照当地的观念反思自己的思维,改变那些与此不一致也不协调的观念。更进一步讲,无论企业的决策者还是企业的一般员工,无论本土员工还是非本土员工都要有一个成熟的国际观。“本土化”经营从本质上是一个冲突、理解、融合的发展过程,勇于改进并不断丰富已有的企业文化体系。中国企业推进海外业务“本土化”,应在尊重、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中方员工的“身体力行”,逐步将优秀企业文化理念传递给当地员工,切忌将自身的文化思维强加于当地员工。
2、人力资源本土化。大量资料表明,企业外派人员的失败率高、成本高,又与当地群体存在沟通上的障碍。我国的外派人员往往缺乏法律和外语方面的知识,被派出后的第一年学习外语,第二年学习专业,第三年工作刚上手就要准备回国了。由于语言交流、文化背景、商业做法、商业政策等方面因素,每个国家的客户都希望看到更多的当地员工在外国公司工作,从而更便于开展交流合作,这也是跨国企业推动队伍建设“本土化”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中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也应树立长远的队伍建设理念,积极帮助当地员工提升职业能力,努力培养当地高管人才,逐步建立起适合“本土化”运营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产品品牌本土化。成功的跨国企业在东道国首先应该有自己的品牌、统一的企业形象,使每一个店铺的形象从外观、产品、人员组织等方面趋向一致。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需要将产品品牌打出去,不仅要创出国际品牌,还要使品牌在跨国经营中“本土化”。如果没有品牌的企业本土化,企业很难在东道国获得成功。要在企业推进本土化进程中,通过在当地“融人”、“融资”和“融文化”,逐步使得企业的品牌成为本土化的品牌。在企业自身整体品牌的理念下,使得品牌也融合了本土化特色,更加赢得本地消费者的青睐。
4、经营管理本土化。成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成熟的管理模式,但在面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时,也不得不改进,使其更适应企业所在地的环境,使得每位员工都能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雇用本土化的管理人员,来管理本土化的员工,这样,相同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使得沟通更为顺畅,管理也得以顺利实施。环境的变化是影响营销方式的一个关键因素。营销方式要根据环境的主要变量变化而变化。营销方式要符合当地的政策法规环境,要迎合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培养国际化人才队伍
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以及较强的处理事务能力。缺乏国际化人才是制约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加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以在跨国并购中获得更大的主导权。
一是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采取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招揽国际化人才,为企业的跨国经营服务。可以从海外招收一批急需的有专业背景、会外语、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并构建不同领域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库,满足“走出去”企业的人才需要。
二是强化开放融合的理念,加强人才开发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利用国际人才开发优质平台,在全球范围吸引各类人才资源。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高层次顶尖人才,加快建立我国全球范围内的人才市场,可以充分利用海外华侨资源和海外留学生,帮助中国企业了解国外市场信息,在当地寻找合作伙伴。
三是加强国内的人才培养,立足企业自身力量培养国际化人才,注重在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项目中培养人才,通过实践锻炼,使得大批国际化人才在跨国经营中茁壮成长。同时,企业要有目的地选送高级员工到国外进修学习。
四、高度重视投资风险防控
在海外并购的进程中,我国企业面临着多种多样、方方面面的风险。由于我国还未建立完备的海外投资保险体系,不仅缺乏有关海外并购保护的法律法规,而且也未成立官方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缺乏有力的保险体系的保障。因此,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进程中会遭遇巨大的风险。我国政府应积极采取得力措施,在鼓励企业抓住机遇积极稳步“走出去”的同时,切实解决企业的困难,维护其海外利益。
首先,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政府、企业之间要形成良性互动,分担安全成本。从国家层面看,应强化协调、预警、风险评估在内的能力建设,从国家安全、经济形势、财政状况、投资环境等涉及中国海外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全面系统地评估风险;要重视区域特点,区别不同行业,划分层次级别,建立健全国家风险预警应急机制。从企业层面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前,要先从内外部两方面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分析自身的应对能力和可能出现的新型风险,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和应对方案,并及时采用风险管理和保险解决方案,来应对各种突发因素所导致的损失。
其次,建立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预警机制。建议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国际商会、企业和驻外机构共同组成的工作机构,负责对海外风险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科学评估海外投资的信用风险及管理,向我国企业及时发布,提供切实有效的规避、防范风险的指导。同时,成立专门机构,协调企业“走出去”的相关事宜,特别是企业在国外遭遇风险时,专门机构可及时参与,与企业共同应对。另外,加强防范风险的培训,建议开设中国企业海外拓展专项培训,内容包括国际形势、全球市场环境和相关风险管理知识。
第三,建立海外保险体系与风险补偿机制。中国企业近年来海外投资规模快速扩张,但与之对应的海外投资保险的覆盖面仍然较低。因此,应建立健全对外投资保险以及风险补偿体系。企业在海外投资、经营和并购时,也可考虑各种专业投保,特别是针对政治风险、违约风险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对企业造成的财产损失进行投保。企业可以就海外的股权投资和资产,贷款、货物或原材料供给,贸易和租赁交易,以及根据合同提供货物或服务等,投保各类风险保险。国家层面要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如果预先提取了风险补偿准备金,就可能降低损失的程度,甚至全部补偿了风险导致的损失。
五、政府助力企业“走出去”
作为“走出去”的主体,企业能否成功地“走出去”,虽然关键在其是否能够不断提升“走出去”的能力,但也取决于政府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走出去”。
1、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宏观指导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不仅影响到本企业发展,也将影响本国、本区域及相关企业发展,因此,政府应将企业“走出去”纳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政府要指导企业制订和完善对外投资合作战略规划,引导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和分工布局,规范境外投资行为。加强境外投资产业引导,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能源、原材料、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合作和跨国并购。政府要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境外投资市场的信息,对企业的投资区位的选择给予良好的信息咨询服务,该帮助企业做好“走出去”之前的充分调查和准备工作,组织人力对投资国市场发展、经营文化以及政治法律环境进行深入研究。
2、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部门要着力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制定既符合全球跨国投资规律、又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需要的综合性政策支撑体系。要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创新财政税收制度,通过财税政策调整,增强企业资金实力;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改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完善企业“走出去”的信用担保制度,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创新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对“走出去”企业和人员的保险范围,为境外企业和人员的财产、人身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改革“走出去”管理体制,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透明度,杜绝随意性。出口退税一直被视为影响出口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应适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还利于民,为企业扩大出口创造条件。
3、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有利的投资环境。政府要继续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创建和维护合作共赢的大环境。针对我国的外交资源与企业的结合尚不紧密的现状,要加大资源投入,提升外交机构经济服务能力,强化其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功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实力的不断发展,企业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角色和推动力量。要吸收更多企业参与双边或多边国际战略与经济对话,通过对话与交流,建设共同抵御风险、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反对投资保护主义的国际合作机制,打造有利于企业“走出去”的国际环境。政府机构应千方百计为企业提供服务,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对于企业在海外经营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我国驻外机构应通过各种渠道帮助解决。要建立更广泛的部委协调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资源支持,协助企业在境外建立良好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袁宏明.走出去“黄金季”[J]中国投资[J].2009(12).
[2] 邹艳.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09(17).
[3] 冯鹏程,仲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及趋势展望[J].理论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