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研究

2012-04-29戴媛

金融经济 2012年7期
关键词:存款市场化利率

戴媛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必然面临竞争加剧、净利差缩小等新情况,传统经营方式受到诸多挑战。本文参考了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地区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提出了策略上的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策略

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息的同时调整了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性的一步,也开始将商业银行真正推向市场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实践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对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提出了一些策略上的建议。

一、国内利率市场化发展情况

1996年,我国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此举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正式起步,10多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逐步放开了国内大额外币存款和外币贷款利率;放开了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实行市场定价;扩大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具体进程详见表一。

目前尚未利率市场化的产品主要有:一是人民币贷款利率的下限和人民币存款上限,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二是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有最高贷款利率上浮2.3倍的限制;三是企业债券的利率有不得高于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的限制。

二、利率市场化实践情况

利率市场化对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地区都产生了存贷利差缩小,风险偏好上升的影响,而且商业银行的充分竞争也导致并购整合加快,部分中小银行出现倒闭等情况。面对这些影响,美国和香港通过转变经营模式,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等方式来应对存贷利差缩小的情况,而日本则是一个反例,试图通过投资高风险产品的方式获得更高的收益,最终成为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美国从利率严格管制到利率市场开始经历了50年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美国利率严格管制时期,从6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持续的通货膨胀,使得金融市场利率不断向上攀升,70年代颁布的《1973年金融机构法》和《1976年金融改革法案》中提出:在5年半的时期内分阶段废除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分阶段废除Q条款。

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经验来看,存款利率市场化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后短期,以放松大额定期存单(CD)利率定价为突破。

(二)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

日本利率市场化实施的时间为1985年至1995年。从日本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存款利率市场化经历先定期后活期,先大额后小额的过程,并通过引入市场利率连动型定期存款和大额定期存单等作为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过渡产品。

(三)中国香港地区利率市场化进程

从1994年10月1日起,香港逐步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持续到2001年7月。香港一直以来不对贷款利率进行限制,只是从1964年开始对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即持牌银行吸收金额在50万港元以下、期限不足15个月的港币存款,可按香港银行公会商定的统一存款利率执行,这一政策本意是用来保护中小银行的利益,但是,从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放松金融和资本管制,要求废除统一存款利率的呼声大涨,1994年2月,香港消费委员会研究指出将统一存款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损害了小存户利益,银行则从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因此建议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内外部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共同推进了香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从香港利率市场化经验来看,存款利率市场化经历先长期后短期、先公司存款后储蓄存款的过程,而且,从1995年至2000年利率市场化的空档期,香港金管局在对先期市场化情况有一个详细评估后才开始下一阶段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三、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推进的措施

(一)完善价格管理的畅通机制,及时规避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目前央行主要通过利率、汇率等价格工具的变化影响资产价格的变化,而改变市场微观主体的经济成本和预期收入变化,从而使微观主体通过价格工具的信号来调节自己的微观行为。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银行需建立信息沟通机构,及时了解同业务定价情况和市场反应,更频繁地相机调整资产与负债结构,以适应变化更为频繁的价格信号,及时规避流动性风险。

目前,大中型商业银行大部分已建立了内部资产转移定价机制,对每一笔资产和负债都有对应的收购价格,收购价格由总行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但如果总行政策调整不及时,很容易造成全行整体资产负债结构的错配产生,期限的不匹配将带来很大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而在分行层面考虑的主要是依据内部资产转移定价的赢利或亏损情况,相应风险全部集中到总行。

(二)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缓冲因净利差缩小带来经营效益的下降

我们认为一旦利率市场化推行深入以后,净利差缩小概率较大,如美国,香港由于资金面相对宽裕对存款竞争不太激烈,而贷款竞争激烈导致净利差持续收窄;今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调整存贷款浮动区间,实质上在法定层面将银行净利差收窄了,以一年期存款和贷款为例,原净利差最低为2.4%,调整后净利差最低为1.47%,降幅为0.93%。从下图一和图二分析来看, 2008年至2011年,国有大型银行和中等股份制银行的净利差2009年为最低,2008年为最高,2010-2011年从低谷逐步回升,存在与经济周期一致的趋同性,传统存贷业务经营模式的同质化程度明显;而非息收入占比除中行、民生和兴业外,2008-2011年各家银行均逐年提高,说明各家银行对提高非息收入占比的经营理念还是有一定的一致性。如何在经营理念大体趋同的前提下,先发制人获得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经营良机,是我们应该下精力去研究的课题之一。

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商业银行更应努力拓展新收入来源,如香港银行业将注意力转向利润较高但附带风险也较高的产品,包括证券、单位信托基金、保险、私人银行等财富管理业务;还减少了对高成本存款的倚赖,引入服务收费,鼓励存户使用电子或网上银行服务,同时,鼓励存户整合所有存款,以享受较高存款利率。美国银行业则积极拓展非息收入渠道,目前非息收入已替代存贷利差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如2011年美国富国银行的非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47.2%,贡献度最大的是委托和投资手续费、抵押业务和存款结算手续费,占非息收入的61.3%。

(三)灵活应变市场风险,合理规避产品风险

美国在利率市场化后,由于“金融脱媒”使银行失去了一些优质的工商企业客户,美国银行不得不开始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信贷资源大量投向房地产贷款、拉美国家贷款和杠杆收购贷款等风险较高的领域,加大了银行风险,并逐渐危及金融安全。

最近我国铁道部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实行铁路建设代建代管,就是“金融脱媒”的例子,另外,信托、基金、保险、期货等非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以其专业优势也会抢占一部分优质客户资源。为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影响,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将增加而且结构相对复杂,所涉及的风险亦不相同,需要运用产品组合或衍生品进行合理的套期保值,尽量规避可能产生的风险。

(四)完善资金运用结构,有效地将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领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结构还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如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国有银行由于“财政替代”和“路径依赖”等作用投放的信贷资金大部分用于国有企业,没有按照风险和收益匹配原则发放贷款,对国民经济增长结构中比重日益提升的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资金需求,未予以充分满足;再次,大量的不良贷款增加也减少了资金流动量;最后,从资金使用产生的收益来看,有部分资金只是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脱离了物质生产和财富创造的过程。

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的有效传导有赖于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工具、价格调整手段、资金合理运用等多方位进行有效传导,但利率改革须与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内部结构调整一起进行,这样,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利率政策才能有效地得以传导。

参考文献

[1]宋芳秀.中国转型经济中的资金配置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18.182-198

[2]林超凡.风起于青之末_回顾美国的利率市场化[J].金融博览,2011(4):32-33

[3]张颖.香港利率市场化的特点、影响及对内地的借鉴[J].国际金融,2011(3):7-10

[4]闫素仙.论日本利率市场化及对中国的启示[J].管理世界,2009(3):134-135

[5]刘雅然. 中国利率市场化及利率政策效应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存款市场化利率
追回挪走的存款
为何会有负利率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生命的存款
随机利率下变保费的复合二项模型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