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求视角下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2-04-29黄盈武春平
黄盈 武春平
摘 要 对天津市48家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对高职毕业生满意度并不高,学生在知识体系、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为使人才培养适应企业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加强通识教育,建立“联合共建、统筹管理、内外开放、充分共享”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推行两年的“宽口径专业基础段教育”与一年的“有职业针对性的就业段教育”。
关键词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实践教学;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58-03
对天津市48家企业进行调查,其中国有企业12家(25%)、三资企业19家(40%)和民营企业17家(35%)。这些企业和两所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校企合作关系,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或毕业生就业。调查以问卷为主,并选择其中8家企业进行访谈,回收有效问卷42份,有效率88%。问卷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企业用人需求和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意见。
一、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一)企业用人需求
1.对毕业生满意度
调查显示,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普遍不高。有25.8%的企业选择“不满意”,61.3%的企业认为“一般”,仅有12.9%的企业选择“满意”,没有企业选“很满意”。
2.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看法
仅有6.5%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很高,能反映专业能力;58.1%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能帮助培养和选择相关层次的人才;22.6%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没有针对性,难以确定能否胜任特定工作;12.9%的企业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名不符实,没有反映出相应的专业能力。
3.对毕业生个人素质要求
调查显示,企业特别关注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有80.6%的企业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12.9%的企业关注“职业技能”;6.5%的企业关注“学历层次”。
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所的基本内涵进行排序,企业选择的结果是:工作热情和责任感(93.5%)、团队合作精神(83.9%)、职业精神(77.4%)、人际沟通能力(67.7%)、服从单位安排(51.6%)、语言文字表达能力(45.2%)、组织协调能力(38.7%)、计算机水平(25.8%)、英语水平(16.1%)。说明企业更注重个人基本素质,且不同性质企业侧重点不同:国有企业更重视工作热情和责任感、组织和表达能力;三资企业更关注团队、职业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民营企业更多要求员工服从安排。
4.毕业生供需差异点
回答“高职毕业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有哪些差异”时,企业的选择依次是敬业精神(88%)、团队合作(76.3%)、专业知识与技能(70.4%)、动手能力(63.2%)。
开放式题目与访谈显示,大多数企业觉得高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中,能踏实、认真负责地从基层做起的人不多,务实、吃苦的人才难觅。多数毕业生专业基础不牢,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二)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意见
1.课程内容评价
关于学校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19.4%的企业认为有相当大的差距;51.6%的企业认为有一定差距;只有29%的企业认为基本满足需求。
2.实践教学环节评价
关于实践教学效果,87.1%的企业认为不太充分;12.9%的企业认为远远不够。这说明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亟待改进与加强。
3.校企合作中教育主体角色
关于学生顶岗实习,29%的企业认为“那是学校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61.3%的企业认为“有必要,以学校为主来做,企业配合”,只有9.7%的企业认为“很重要,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做,企业要起主体作用”。
4.对订单教育的评价
83.9%的企业认为“订单学生的知识面太窄,不能满足企业多方面的人才需求”;16.1%的企业认为“订单人才培养周期太长,不能满足人才需求的紧迫性”。
5.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61.3%的企业认为“知识、技能传授落后于技术的革新速度”;25.8%的企业认为“重知识传授,轻工作能力培养”;12.9%的企业认为“专业设计与企业需求不适应”。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被调查企业按重要性排序: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92%);合理的课程设置(87%);适应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设置(82%);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79%)。
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对策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学校应该加强理论知识教育,提高专业技能训练效果,并重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要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人文素质、科学的思维能力,并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聘用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从企业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
二、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传授的知识体系与企业需求差距较大
由于长期经费投入不足,硬件条件差,导致“办学条件差—师生素质低—学生就业难—招生不理想”的恶性循环;课程体系难以针对岗位需求,教学内容知识老化、方法陈旧,教学改革难以取得根本性突破,师资队伍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二)学生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
一方面,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偏低,学生实践机会少;另一方面,实训条件落后,设备陈旧,缺乏经验丰富的实践指导教师,校企合作难以深入,不能很好地利用实习机会强化学生技能。
(三)职业素质教育与企业期望存在差距
高职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一味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或者弱化非智力因素,如价值观、道德水平、意志品格、情感态度等职业精神的培养。从企业需求来看,非常看重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但这却是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盲点。
(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态度不积极
尽管全国不少地方已经制订了鼓励企业接纳高职生实习就业的政策,但由于缺少具体的鼓励措施和制约手段,政策的操作性不强,未能真正落实。再加上目前多数企业处于发展期,自身尚不成熟、稳定,诸多因素使得企业对校企合作不主动、不积极。
三、建立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政府政策调节,加强法制保障
首先,政府要以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导向作用,如建立多层次的开放型公共实训体系;建立试点的校企合作技师院校,积极扶持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切实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其次,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开展人才需求预测、组织和指导行业教育与培训、制订本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参与教育教学评估等[1]。最后,要求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进一步研讨和完善双证融通机制,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的监察力度。
(二)高职院校加强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
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导向,灵活、合理设置专业。保证专业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稳定性,通过整合、交叉渗透等方式对传统专业进行提升和改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和岗位技能的相关要求。参照职业资格鉴定中的人才规格要求,改革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深度的课程开发,形成基于岗位核心技能要求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使之与国家职业标准衔接,增加与企业接轨的新技术、新内容。
(三)改善实践管理,倡导共建模式
以行业为依托,建立“联合共建、统筹管理、内外开放、充分共享”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实行“一个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实践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横向整合”的新型实践课程体系。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校企联合工作小组,确定运行程序。成立共享型的公共实训中心,将公共实践教学资源集中管理。对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准市场化运作,全面向社会开放[2]。
(四)加强通识教育,培养职业精神
要切实发挥相关课程的主体教育作用,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育途径和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职业精神培养,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素质。
(五)完善订单培养模式
对“订单教育”进行反思,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的要求开发短线的订单培养,根据企业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发开放型的订单教育,为企业提供产销一条龙服务。在培养中打破专业的界限,实行柔性管理,如推行两年的“宽口径的专业基础段教育”与一年的“有职业针对性的就业段教育”相结合的“2+1”订单模式。同时,不断探索“多样”、“多赢”的校企合作新途径、新方式。
参考文献:
[1]史益大.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10(2):57-61.
[2]杜红文.面向中小企业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3):82-83.
Problems Existed in Talents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 Deman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HUANG Ying, WU Chun-ping
(Tianji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Tianjin 300221,China)
Abstract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on 48 enterprises in Tianjin show that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enterprises for the graduate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nterprises demand and the knowledge system, practical abilitie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students is greater.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enterprises dem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strengthen liberal education, establish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joint establishment, whole managem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opening, full sharing”, and implement “2+1” ordering model that include two-year “broad-caliber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stage of education” and one-year “employment stage education with professional pertinence”.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talents cultivation; liberal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ordering cultivation
收稿日期:2012-01-11
作者简介:黄盈(1975- ),女,天津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讲师;武春平(1974- ),男,山西霍州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院长助理,教务处处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2011年度科研规划项目《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研究》(编号:222024),主持人:武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