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语文”课堂构建的创意人才培养探索
2012-04-29沙彤
摘 要 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实践中,应选用传统经典著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对话交流,使学生体验文化的现代性和多元性,通过构建文化语文课堂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思维。
关键词 文化语文;高职院校;文化创意;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50-0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应以“文化语文”为原动力,建构阅读经典课堂、对话交流课堂和感悟体验课堂,并增设选修课程,使学生具有广阔的文化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提高文化创意水平。
一、文化语文的内涵
语文“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在不断探索自然过程中的新发现、新思想,是人们在改造自然、诠释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信仰。因此,文化语文倡导师生一起去探寻、交流、体验和分享教材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唤醒和培育学生高尚的价值感。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应将文化自觉与自信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进教材和课堂,通过体验传统文化,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
二、建构特色课堂,丰富文化意蕴,品味文化创意的特性
(一)建构阅读经典课堂,突出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教师课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精选传统经典作品,课堂上采用讲练结合方式,边分析边引领学生挖掘经典著作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建构阅读经典课堂,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使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扎根于学生的心底,成为他们文化创意思维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建构多媒体课堂,丰富课堂文化内涵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教学主旨。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播放《唐之韵》,将唐诗的经典作品以经典的方式诠释,扩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容量。阅读古典四大名著时,教师播放《百家讲坛》,让学生在评析经典中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魅力。
(三)建构对话交流课堂,增强文化创意的情感性
文化语文是一种与不同文化对话交流的活动,这种对话交流是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它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对话、和谐沟通并相互融合。这就需要师生双方在一个语言环境中都敞开心扉,在不断的语言交流中交换思想,沟通情感,扩展视野,升华境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置一系列的话题,通过这种情感交流与写作,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性思维。
(四)建构感悟体验课堂,感受文化创意的现代性
文化语文为满足学生敏锐的文化需要,必须及时吸取现代文化的精华,迅速反映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如将《文化正午》《第十放映室》《百家讲坛》《记忆·百花》《文明之旅》《人物》《流金岁月》等电视栏目引入文化语文课堂。在《记忆·百花》中展现建国以来的影片,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学史,特别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改编为电视剧的过程,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文化创意过程、创意思想及手法。
(三)体会多元文化,感受文化创意的世界性
世界文化的统一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不断演变,在文化语文教学中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对纷繁复杂的传统文化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各具特色的西方文化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才是科学的文化态度,这才是文化创意的基础。如在讲魏晋南北朝文学时,教师播放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突出同一时期东西方在文化创意上的不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突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也为学生指出其文化创意的独特性。
三、增设选修课程,融贯艺术审美,彰显文化创意的艺术性
增设影视、戏剧、民间文化等选修课程或讲座,通过阅读名著及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感受和鉴赏名著及其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如将《红高粱》的小说描述和电影创作进行对比,突出张艺谋大胆采用色彩的创意;比较舞台创新版的《牡丹亭》和《桃花扇》,让学生充分领悟现代艺术的综合美,以及创意所带来的画面美。教师在选修课上要积极营造充满美的教学情境,教学中既要以心灵打动心灵,以热情带动热情,以善良唤醒善良,又要处处洋溢文化艺术气息。巧妙设计选修课,既恪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又吸收外国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创意的艺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内涵[C].北京: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2005.
[2]苏彤.创意中国[C].北京: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2005.
[3]董渊.和谐社会语境下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8(18):64-65.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hinese” Class
SHA Tong
(Liaoyuan Branch Campus,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Liaoyuan Jilin 136200, 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ese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use the traditional classics and multimedia teaching means to make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modernity and diversity of culture by dialogues and exchanges. Beside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ese, cultural Chinese class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vocational schools, so as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creative thinking.
Key wordscultural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cultural creative; Chinese teaching
收稿日期:2012-02-09
作者简介:沙彤(1967- ),女,吉林辽源人,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