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视野下独立学院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2012-04-29李会强胡燕平郑先梅
李会强 胡燕平 郑先梅
摘要:本文探讨“两型社会”视野下机制专业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并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践实训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两型社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05-02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在设计、生产、制造、流通等领域中实现技术升级、工艺革新、管理创新,并辅以法律、经济、宣传等手段,大幅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环境友好型社会则进一步关注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通过优化淘汰,逐步形成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引入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实现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两型社会”的建设必然在机械行业设计、生产、流通、服务等部门引起巨大的变革,从而对高等教育特别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独立学院提出迫切的改革要求。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独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下简称“机制”)专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探讨其改革措施。
一、独立学院机制专业发展现状
自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呈现出产业集聚和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2],仅
2011年1—7月,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增长40%以上,3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实现产值增长46.1%。根据对湖南省内代表性企业的调查表明,制约其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不足:到2015年,湖南计划引进和培养100名国内外一流的技术领军人物和高级管理人才、选拔培养1000名具有丰富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企业人才、选拔储备10000名具有高等专业技能的优秀青年人才[3],而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的缺口规模更大。同时,“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以现代化、信息化、高端化为目标改造传统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因此,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我国独立学院发展极为迅速,目前已达322所,在校生数逾200万人,承担1/3的本科生培养任务。湖南省共有独立学院15所,其中长株潭地区10所[4],每年招生约27728人,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招生1310人。显然,长株潭高校培养的本科生不仅数量上不能满足要求,质量上更是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型产业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要求。
二、机制专业面临的问题
(一)招生规模与教学质量间的矛盾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不断加速,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得到强化,这为机制专业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待遇与美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很多独立学院的机制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部分专业录取分数线接近二本。然而,相对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教学场地、硬件条件等方面则相对滞后,加之“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独立学习能力呈下降趋势,导致教学质量随招生人数的上升而有所下滑。此外,生源减少趋势明显。以湖南省为例,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目前仅35.2万人,较2011年减少2.6万人,相对生源高峰的2008年下降34%。这无疑会加剧独立学院的竞争和淘汰,特色不鲜明或经营不善的学校将会陷入困境。因此,独立学院在进入规模发展后,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是校方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人才需求与师资力量间的矛盾
装备制造业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长株潭工程机械、汽车及电动汽车产业基地,长沙、株洲航空航天产业园,株洲、湘潭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因此,对于人才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教师队伍的编制维持稳中下降。高水平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难以引入,且教学任务、科研任务日渐繁重,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日趋突出。多数独立学院机制专业师资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尤其缺乏熟悉企业生产一线、能够承担机制教学工作的“双师(教师、工程师)型”专业教师,严重制约着独立学院机制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三)企业需求与培养模式间的矛盾
当前,制造业企业存在多种类型,既有富士康等外资企业,又有中联重科等大型国企,还有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因此,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性和层次性。因此,市场上既需要熟悉具体操作及日常维护的技术人员,又需要承担设计、开发及技术革新的研发人员,还需要承担管理、销售、售后等工作的人员。同时,大量个体、私营企业,则需要既通晓一定设计,又熟悉一线生产,同时又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与此同时,独立学院机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脱胎于母体,倾向于大众化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教学设备、教学内容更新不够、教材形式单一,生产技术上难以与国内制造业同步,更罔论引入绿色制造、环境友好等新概念新知识。第二,实训实践环节不足,很多院校把实训重点放在机床简单操作上,而对加工工艺、模具设计、CAD/CAM与自动编程等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不够,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
三、机制专业改革措施
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位于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核心地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4年开办建设以来,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07年长株潭被批准为“两型社会”试验区以来,学院进行以下尝试,提高机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积极调整专业建设规划
目前,不少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对“两型社会”的概念、内涵及其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理解尚不够深入,“两型社会”视野下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够清晰、准确,对如何与培养方案衔接尚存在一定争议。学院专门邀请相关专家为教职工讲解有关两型社会的理念和发展,使教师深入学习领会精神。深入三一重工、吉利汽车、中联重科、湘电集团等代表性机械企业调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及有关信息,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兄弟院校机制专业人才培养的优点与不足,建立起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专业规划,对专业培养目标有清晰的描述,科学开设课程,制定合理培养方案。
(二)加强实践实训环节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在教学环节、教学手段、配套教材等方面均进行一些改革。一是在教学环节中贯彻“两型社会”建设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整合、优化和重组,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效果,在实验室管理中贯彻节约、环保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二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并适当运用网络教学手段,增加直观性、综合和教学容量。三是改进教材。将纸质教材、音像教材、教学课件和实物教具三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和重组的基础上,编写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和讲稿、实践指导书、试题库、实训用图纸和工序图等。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保证。学院从湘电集团、江麓机械集团、九华工业园等知名企业、工业园区聘请18位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高级专家组成外聘教师队伍,学校将不断加大参与专业的师资队伍培训与建设力度,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在企业工作过有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确保主干专业课均由具备5年以上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鼓励学校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选派3名青年教师到湘电集团调研,增加现场生产经验。
(四)加强校企合作,突出特色培养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目前独立学院办学的真实写照。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不仅有利于提高机制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且能借助企业设备资源丰富的优势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潇湘学院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先后与湘电集团、湘潭平安电气等合作进行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研究,获得研究经费3000余万元;以项目为纽带,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学术报告13次;在毕业设计中,将教师科研与学生创新能力相结合;同时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先后增加长沙开元仪器、湘电新能源、平安电气等实习基地;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进的设备使学直接接触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增强实践创新能力。
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只有深刻领会其内涵,并将其与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有机融合,努力完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校企合作来突出办学特色,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自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与对策[J].湖湘论坛 2009,(1).
[2]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规
划[Z].2010.
[3]湖南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N].
长沙晚报,2011-04-07.
[4]王又花,盛正发.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差异分析
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