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工具在澳、英两国的发展与改良
2012-04-29邵娟
摘要: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作为澳大利亚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工具,受到学者们和管理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介绍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工具在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发展与改良情况,旨在为我国高校课程与教学评价引介一种新的评价工具,提供一种基于学生评价的新视角。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工具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89-02
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以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毕业生关于高校所提供的课程及教学服务的感知。最初起源于英国,在澳大利亚得到发展与盛行。现在,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已在澳大利亚全国高校推广实施。最初承担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的是澳大利亚毕业生职业委员会(GCCA),后来由澳大利亚大学质量保障机构(AUQA)组织调查实施。
一、澳大利亚对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工具的改良
自1989年调查开发正式启动以来,澳大利亚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问卷的内容经历两次较大的调整。以2002年为分界线,澳大利亚的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问卷共有两种版本,均采用李克特五点评价法,要求大学生从激烈反对到强烈赞成五个选项中选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优质教学维度GTS(good teaching scale)、一般技能考核维度GSS(generic skills scale)、整体满意度指标OSI (overall satisfaction Item)三项,一直是问卷的核心部分。
(一)原版调查工具
澳大利亚原始调查版本由5项指标体系、一个总结项以及两个提问项目构成。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的指标要素反映了学生学习体验的五个关键内容。第一,优质教学维度GTS(good teaching scale):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因素,如解释清楚、教学过程反馈情况、对学生进步所表现出的兴趣;第二,清晰的目标与标准维度CSS(clear goals and standards scale):学生知晓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鼓励是什么;第三,考核合理化维度AAS(appropriate assessment scale):评价应鼓励学生深度学习,而不是机械或表面地照搬;第四,学习量合理化维度AWS(appropriate workload scale):可调控的学习负荷;第五,一般技能考核维度GSS(generic skills scale):如书面与口头交流、团队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第六项是总结项,课程整体满意度指标OSI(overall satisfaction Item):调查总体上毕业生对课程体验的满意程度。最后两个开放式问题,学生还会被问及课程的内容、课程的优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调查工具的改良
20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进入新的阶段。在1998年澳大利亚第四届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讨论会上,学者们聚焦于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的未来发展。研讨的核心议题包括:应该给予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的重视程度;是否保持当前问卷形式;数据采集以及继续这项调查研究将要花费的时间、经费的预算等[1]。通过相关主题的发言,学者们认为,传统的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关注的只是发生在教室内的教育学习活动过程,仅限于对课程学习成果的判断。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学生的影响逐渐加深。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因素变得更加复杂与多样。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应该突破以往的模式,从更宽泛的视角去把握与考察学生的各种学习与社会经历。因此,研讨会上拟定发展新的调查项目,且使用概念框架、测量模式、回归分析模式构建新项目,注重测量学属性,并计划在高校进行新版本的试用。
1999年,墨尔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评估研究中心受教育部的委托,开始着手对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的内容进行修改。2002年以后,新一轮的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问卷中增加了学生学习支持SSS(Student Support Item)、学习资源LRS(Learning Resources Scale)、学习共同体LCS(Learning Community Scale)、毕业生素质GQS(Graduate Qualities Scale)和激发智能IMS(Intellectual Motivation Scale)、大学体验总体满意度(Overall satisfaction Item)6项指标。新开发的指标来自于麦金尼斯、格里芬、詹姆斯、科茨[McInnis, Griffin, James and Coates(2001)]等人的研究成果[2]。
新增的6项指标可以反映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体系的多元化,以及学生的教育与社会体验的多变性。用于评估学生体验的更大范畴,评估的范围已从最初的6项扩展到12项。较以往而言,新的指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质量。
二、英国对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工具的发展
英国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的研究与实施,主要受澳大利亚的影响。
(一)调查工具的引进
英国通过一系列措施保障高校的教学科研质量,设立独立的评估机构是保障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宏观管理,在高等教育研究院(Higher Education Academy,简称HEA)下设由相近专业组成的24个专业联盟。实施以改进质量为目的的各类调查研究项目,旨在统筹高校教学质量的改进工作。其中,酒店、休闲、体育、旅游专业联盟的研究者认为,英国的教学质量保障聚焦于教师和具体的课程单元上。然而,要从整体上来改进质量,必须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整体的课程体验上[3]。澳大利亚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充分体现这一点,借鉴性地引入澳大利亚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以此完善英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因此,该专业联盟于2001年率先从澳大利亚引入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的问卷,每年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调查,评估结果完全公开。
(二)调查工具的修订
英国HLST专业联盟在引入澳大利亚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后,立即展开对调查工具即调查问卷的试测与修订工作,并着手实施调查。2005年,共有12所大学参与这项调查。
英国高校将大学生在学校获得的整个体验看做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学者们相信,如果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感到愉悦;如果他们能积极地融入社会,感觉有归属感;如果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他们明确的期望得到满足,并且获得支持。那么,他们将继续努力学习,而不会简单地疲于应付各种学习任务。他们将会带着大学的体验与经历,用全身心的爱去感悟人生的真谛。他们将携带在大学里收获的生存技能、知心朋友、社会交往技能等,充满自信地挥洒于整个人生历程[4]。学者们认为,大学生在大学的整个体验与经历是其人生经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且对个体的人生有深远的影响。英国高校重视学生在大学里的全部体验。这一点,在调查问卷的修订上得到较好体现。
修订后的问卷突破2002年以前澳大利亚旧版问卷的形式,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学习环境、教师教学、课程、技能发展、考核、学习量与学习压力、目标与标准等方面来收集课程与教学方面的信息,要求学生从总体上来评价所学的课程与教学,并提出改进意见;第二部分主要获知学生对各项教学服务评价的信息。
待到澳大利亚2002年新版本问卷问世以后,一部分英国高校开始引入澳大利亚的新版调查问卷,直接展开跨国的校校合作。比如,牛津大学于2002年从悉尼大学引进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的问卷,并进行适用性修订。修订后的内容除了在“一般技能”指标体系上与悉尼大学的问卷有差异,其余的内容基本一致。然而,调查对象有所改变,牛津大学主要面向本校大三本科生推行这一调查研究,建立本校课程体验研究的数据库,用于考核被评估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从整体上监控学校教学质量体系。
(三)调查工具的发展
HLST专业联盟及牛津大学在实施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后,其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因而,英国开始对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问卷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并最终形成英国特色的NSS调查。
澳大利亚和英国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的实施对于两国高校的质量改进工作,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它体现了两国高校的教学服务从“供给者(教师)本位”向“需求者(学生)本位”的转变。充分突出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主体的地位,触及到影响质量的核心要素——学生的就读体验[5]。
近年来,我国也有学者开始引用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进行应用研究。例如,鲍威于2006年借鉴澳大利亚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CEQ)和美国大学生学习投入度(NSSE)调查的经验。从澳大利亚和英国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工具的使用与发展来看,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各个方面,都应从一个更为全面、综合的视角去把握学生所经历的各种学习体验。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范围也应从传统的课程教学服务扩展到包括健康、安全、福利服务等更大范围[6]。
参考文献:
[1]Craig McInnis,&Patrick Griffin,&Richard James,
Hamish Coates.(2001),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CEQ)[M].Evaluation and
Investigations Programme Higher Education Divi-
sion,pp.23-56.
[2]Patrick Griffin,Hamish Coates,Craig Mcinnis &
Richard James.(2003),The Development of an Extend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Carfax Publishing,Vol.9,No.3,
pp.259-261.
[3]章建石.课程评估:澳、英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新动向
[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
[4]Richardson,J.T.E.(1994),A British Evaluation of
the 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Vol.19,No.1,pp.169.
[5]鲍威.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成果及其关联性的实证
研究——基于北京市高校学生学业状况的调研[J].大
学·研究与评价,2008,(3).
[6]邵娟.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