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中阅读教学法初探
2012-04-29赵玲丹
赵玲丹
【摘要】分析了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所在,并且从问题的本质出发,本文主要谈论了如何通过阅读教学的手法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扭转教师对于文言文的教授方式以及改变高中语文考试中对于文言文的考察方法。解决高中文言文教育中的问题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增加优质古典文学的阅读数量。从态度上、能力上、方法上引导学生培养对于文言文的兴趣,改变文言文教学的尴尬现状。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文言文教学;阅读教学
文言文形成于先秦时代,是中国千年文化的集大成者。人们常说,文言文可谓是汉语言的一大“文物”,它精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出色的论辩、研究的结构滋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然而,高中文言文教学历来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教学大多注重于一时考察,而同学们也大多沉浸在当代主流的“快餐文学”中,无法深入探究这一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存问题
在高考应试的影响下,需对学生和老师都是围着“高考指挥棒”转,“指挥棒”指向哪里,他们的学习目标也指向哪里。由此导致了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兴趣低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考试试题类型固定单一等多种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在高中文言文题目中,考试大纲规定了十多个考点,包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等[1]。然而从每年的考试情况来看,文言文的考试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少量的主观题也多集中在字句翻译的考察上。面对如此固定的考察方式,学生大多放松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只需复习考纲要求,就可应对文言文考察。更有甚者直接放弃了部分文言文考察分值,而将注意力集中于其他考题上。
除却考试问题以外,文言文由于流传年代较为久远,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语言组织方式也与现在多有不同。如若无法身临其境的体味古人的生活方式与语言方式,学生会更加觉得对文言文无从下手,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也就无从说来了。
(二)教师教学方法枯燥
在高考大趋势的引导下,往往是高考题型指向何处,教师就教授哪些内容,学生从教师处汲取到的知识也就仅限于此。由此而言,许多高中语文老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并不会去思考其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甚至爱上这一中国古典文学。他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高考考试大纲与历年试题中,总结高考命题的方向与方式,然后调整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吻合大纲要求。因此课堂教学中,逐字逐句的翻译成了文言文教学的最主要方法。老师将所有精力放在如何能够让学生牢记考点知识上,结果一篇生动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文言文成了由无数知识点堆积而成的“词句方程式”,难怪学生学习起来味如嚼蜡,苦不堪言。另外,少数老师处处以参考答案为准,在翻译题中出现与标准答案略有不同的说法便一律判错,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只会更加降低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三)应试考察方式单一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文言文的考文固定、题型固定、考点单一等问题,均导致了文言文阅读陷入困境。
首先是考文过于固定。考试的文章选题大多是一种行文模式——“正史”模式。介绍此人的籍贯、出身、品行,而后通过记述其官位升迁、生平事迹,串起此人生平二三事迹,最后交代其身后评价种种。因此,学生在面对一系列此类考题后,便会产生只要熟记人物传记套路,便可应对文言文试题之类的投机取巧的想法。有了此类捷径,多读、苦读、读经典便只成为了教师与学生的空谈。
其次是考点不能体现学生的阅读过程,更无法体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只是在考学生解题的“通用能力”,而非分析、解答能力。学生往往可以一眼看透题目答案,或是运用排除法、代入法等技巧性解题手法就可得出正确答案。
再次是考题类型过于固定,出现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试题类型与题号往往一一对应,许多教师、学生闭着眼睛就可以说出来。保持试卷题号与考题类型的固定,使得教师与学生在应对“应试类”教学中变得更加游刃有余,教师往往变得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则是教什么学什么,导致了文言文阅读目标的僵化以致缺失。教师精讲“所谓”的传统篇目,也就是考点多次“光顾”的选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鸿门宴》《六国论》《过秦论》《师说》。
二、阅读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一) 引入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讨论、自主解读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需要倡导“以学为主,以师为导”,在文章的解读梳理、体悟交流、以及总结反思阶段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简单说来,文言文的解读梳理阶段主要是解读课文的字、词、句式等闻言知识,梳理文章的段落结构。由于同学们在初中时已经对于古文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与积累,对于字词、文意的解读拥有一定能力,同时结合文下注释,基本可以读懂文章大意。因此,对于每篇文章的解读只需重点落实到几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句。句式梳理则应切忌零打碎敲,在学生积累到一定量后,集中进行讲解,力求做到一次讲解明白、讲解透彻,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懂得如何着手分析句式的成因与结构。
体悟交流主要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解读文章本意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进一步提升对于文章内涵的理解,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达到互相学习不同的分析方法与角度的目的。
总结反思的环节需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总结反思,教师帮助点拨提升,进而落实形成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使学生的语文课由“听热闹”变成“听门道”,长此往来积累文言知识,浸润文化,提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二)注重诵读,增强文言文理解能力
我国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十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文言文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文内语气,有助于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对于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初读弄懂音律、粗解文意;再读体味情境、感同身受;最后做到语气贯通、节奏分明、读出作者的感情所在,为作者而悲而喜,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
文言文的学习同时也是对于本民族传统语言的学习,在传统语言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4]。如果连字句都没有弄懂,那么分析的天花乱坠也不会得出正确结论。因此,文言文的阅读应该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言语体悟与实践,也就是注重请情境还原,一次完整的言语体悟与实践实际上是回归文言作品的一段精神历程。
(三)扩大文言文阅读范围,重视文字积累
文言文的阅读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文节选,要向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必须依靠大量的阅读,没有捷径可走。现实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大多集中于课本上的几篇,很少有同学会在课下有兴趣去翻阅文言文、增加古文知识的。提倡让学生阅读浅显的文言名篇,在丰富自己精神世界、提升文化品位的同时,也积累了文言文的阅读量,增强了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以及对于古人思想、情感的把握。学校可以组织开展的活动包括读书交流活动、书评展示活动以及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读书乐趣、交流阅读成果,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
同时,文言文的知识是十分琐碎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阅读量之后,教师就应当知道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积累起来,不时巩固复习,使得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能力由量变达到质变。文言知识的积累不仅包括了字词的释义、句式的理解,还包括了对于文言文的逻辑分析能力积累。
(三)结语
文言文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认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责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时的引入一些优质的古代文言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扩增阅读量,增加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培养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考试的重点也应当放在考察学习对于文言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而非固定考题类型,简单的考察字句释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曹赛男.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探讨[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7):9—11
[2]刘竹君.当成文化而非考点来学习——高中文言文阅读现状分析谈[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7(1):14—16
[3]陈靖慧.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2(2):142
[4]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学科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