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面设计教学中美育的四大关系
2012-04-29姚瑰玥
【摘 要】平面设计专业较多依赖于电脑操作,但其设计思想却离不开对美学的了解。当今教育理念中,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美育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设计教学中的美育从四个关系出发,能够更好的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下面,就从这四个关系出发进行分析。
【关键词】美育;素质培养;艺术个性
美育的历史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中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使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书”是学习书写,除了实用的目的,也包含书法艺术的因素。“射”“御”是练习射箭与驾车的技术,在体育和军事训练之中也包含有体态气度的美育训练。“礼”除了统治阶级道德观念的灌输之外,也包括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的培养。以后,无论是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辩谈、书画与雕刻,唐宋的诗词,元明清的戏曲与小说,还是历代的建筑、园林、工艺品,都对人们起到广泛的审美教育作用。在中国近代的民主主义革命中,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也很重视美育问题,如蔡元培继承中西美育传统主张,就美育实施问题大声疾呼,陶行知(1891~1946)创办的“工学团”与“育才学校”也都十分重视美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指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等。不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素质中总有一种美的体现,是让人值得关注和欣赏的内涵,具备了这种素质,人的发展才更完整、更进步。
平面设计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简单的说:看到美、欣赏美、传递美是一个平面设计者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美育的研究于平面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一、审美教育和全面素质培养的关系
美育是注重学生素养全面培养的课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必然会造成审美能力的低下,甚至庸俗化。在我们现今的大学设计教学中,由于专业过分细化,不同专业之间存在壁垒。这是因为不了解各专业、各学科之间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的原因。除此之外,学识上的修养、认识上的提高也都有利于拓宽自己的艺术思路,使思想意识不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专业范围之中。
怎样提高学生的审美呢?其一,要让他们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其知识面;其二,光有大量的阅读还不行,一定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再多加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其三,要大量欣赏和分析优秀的设计作品,尽量寻找和总结出平面设计创作中的共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领域,拓宽文化视野,让他们以人文关怀的态度去理解、去感受、去观察这个世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变学生原有的较贫乏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美育的质量,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具有全面修养的高素质平面设计专业人才。
二、传统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传统是我们人类知识和技艺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它是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正是由于对传统的继承创新才推动艺术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如贡布里希所说:“艺术家是在传统定好型的媒介中工作。在开始创造另外一种有秩序并且有意义的排列时,会在创造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意外的关系,他的警觉的头脑能够利用这些关系并循此而行,直到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实际上超越了在起草时能够设想的任何构形。”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敏感的设计者,既不失去前人的贡献而中断传统,也不会被传统所束缚,重要的是在消化前人的智慧下,依照自己的人性创造出新的、感人的作品来,这才是必要的,但也是艰难的。
风格的确立还需要深厚的学识素养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如过早地让学生寻找个人风格而不给予学习传统文化的精粹和在生活中的长期磨练,不从对象本身找到更多更新鲜和更能打动人们心灵的东西,就必然会造成作品的空洞无物,从而导致作品的程式化,这样是无益于学生的成长的。假如,梵高之所以成为梵高,就在于他吸取了印象派的色彩、伦勃朗画面的表现因素、米勒作品中悲悯的情感,同时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受以及个人强烈的主观情绪和生活感悟,才创造出这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来。我们教师要力求学生放开胸怀融会古今,海纳百川,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三、个性、共性以及美术训练之间的关系
艺术提倡个性,提倡创新。各种流派的产生,不同风格的出现,不同心灵的展示,绘画作品的面貌也因此千差万别、百花齐放。人们也就有了更多观看的选择性——这无疑是美妙的。但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或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个性的发挥,而忽略了共性的修炼。所谓共性,即设计作品自身的规律性。众所周知,设计艺术是视觉艺术,是通过视觉打动心灵的艺术。如音乐,一首曲子无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强烈的情感,可它让人们的耳朵接受不了,那也不是成功的。所以,教师在提倡学生突出艺术个性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了对学生设计自律性(共性)的培养,同时还得让学生进行艰苦的美术训练。共性与个性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二者不可缺一,想成为一个作品有着突出个性的设计工作者,应该接受共性教育的磨练。因为个性不是孤立的,它是以共性为基础,在共性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创作中我们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不是无限的,重要的是在这有限的自由当中寻找到艺术的无限的可能性。
四、美术与美育之间的关系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隶属于美学的范筹; 是美学理论在实际活动中的具体实施。在全面的教育中,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美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使人由“生物的人”发展为“社会的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乎行;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顾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厉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相比于艺术的其他门类,如音乐、舞蹈、戏剧等,由于它们过于依赖人的参与,并受到时间、空间条件的约束,随着表演者的逝去和岁月的消失而失传,而美术所具有的物质性、造型性、视觉性、静态性和空间性等特征,是美术作品经历岁月而存留下来的基础。、
五、结语
因此,我们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的审美品格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并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及在社会实践中正确的做人、做事的能力。从宏观意义上去把握,才能够使我们的设计教学更加完善和全面。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蔡元培.教育大辞书·美育[M].上海:尚务印书馆,1930.
[3](英国)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姚瑰玥(1981~)冀北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