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格道德的渗透
2012-04-29莘桂花
莘桂花
摘要:如何进行教师人格道德的渗透呢?第一,要充分认识人格道德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教师自身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人性化的学生观和人文性的课堂观:1.要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乐学善学”的天地,2.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平等交流思想和信息的平台,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的根本。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人格道德;人文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77-02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经常性地向学生渗透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魅力,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对于促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师人格道德的渗透呢?
第一,要充分认识人格道德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从来不乏“以真诚态度对待人,以高尚行为打动人”的光辉榜样和优秀典范。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就非常注重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他的教学讲究“诲人不倦”和“不耻下问”;讲求“仁、义、礼、智、信”。由于这种高尚人格魅力的感染影响,使得孔子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有较大成就者72人,为后人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就阐明了“道”的优先地位;宋代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曾说过,“理为第一,然后气,然后物”,其中的“理”就是在讲人格的魅力。当代特级教师于漪曾坦言:“我的一生就做了三件事: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这种高尚的人格与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真是异曲同工。这种高尚人格的教育感染了许许多多的学生,以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惧坎坷,奋力拼搏,“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最终取得了辉煌事业的成功!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渗透人格的教育渐渐被人们所淡忘。我们所看到的是:语文老师为了片面机械提高语文成绩,在课堂上故意偏离语文教育本身的方向,忽视了语文学科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的语文教学只讲授文章的时代背景,讲授生字、生词;只讲授作者的写作技巧、情感表现及写作方法,只讲词的活学活用等,所有这些完全是对语文教学的亵渎。从而使语文教学本身的人格和道德等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基本丧失或泯灭。使得语文教学俨然成了“枯井”和“荒漠”,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却成了“枯井”的炫耀者,“荒漠”的赞颂者。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能真正汲取语文的甘露,导致学生的人性被扭曲。正因为如此,才有人从心底里大声呐喊“误尽苍生是语文”。
国外教育学家伊尔文斯通说过“我们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还给自己,使人不再是邪恶的,而是高尚的。我们不能因为他永恒的灵魂而摧残他的身体。一个没有自由的、活跃而富有创造性的心灵,不过是一只野兽,也只能像一只野兽那样浑浑噩噩地死去,根本谈不上什么灵魂。我们要把人的文字、科学和艺术,还有个体的独立思想感情都归还给人类”。可见,要实现“人文的回归,人格的回归”,关键要靠我们教师。
第二,教师自身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
我们都知道,语文不仅是传授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国语文,实际上就是在学习本国的文化。由此可见,语文的这一人文性特征,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所以,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育影响学生。如果一名语文教师本身行为不端,人格低下,喜欢自吹自擂,高高在上,一派盛气凌人的姿态,一切向钱看,利欲熏心,经常想法设法谋取钱财,那么这样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人文教育岂不是空口说白,其又怎么能培养出祖国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呢?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熏陶学生,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具有坚强的意志,正确观念,从而很好地完成语文学科赋予的任务。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人性化的学生观和人文性的课堂观
1.要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乐学善学”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水平上最大限度地得以提升,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来做。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性化学习观,要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他们的智力和能力等因素协调发展的过程,看作是学生认识事物发展和变化规律的过程,看作是学生认识规律形成的过程。
2.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平等交流思想和信息的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充满丰富情感的平等合作关系,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习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寻求知识、发现真理的过程,从中让学生掌握认识事物的规律。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准确把握学生,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的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最敏感的每一个角落,也就是人的自尊心。”我们教师每天所面对的每一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的人。
总之,课堂教学中人格道德的回归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真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为金钱所动,不被物欲所诱,守得清贫,耐得寂寞,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养,在培育祖国桃李的辛勤耕耘中寻找人生的欢乐和真谛。只有这样,才会树立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才能实现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节.为了所有的学生——特级教师魏书生访谈录[J].语文建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