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内陆港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2-04-29张媛媛

经济师 2012年9期
关键词:实践价值现实意义

张媛媛

摘 要: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和经济体,倚重物流业建设贸易强国和经济强国将成为必然选择。文章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例,分析内陆地区建设国际陆港,打造现代物流基础平台,对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开发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安国际港务区 国际内陆港 实践价值 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84-02

拥有国际港口,对于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广大内陆地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西安国际港务区为实现这一梦想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动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宏大背景下,开启了内陆地区优化物流环境、推进开发开放的创新之路,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已由一个地方发展题材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一、西安国际港务区创新性地构建国际内陆港功能平台

西安国际港务区位于西安主城区东北部,区位良好,交通便利,新亚欧大陆桥穿区而过,窑村机场位于区内,与京昆高速、连霍高速、陕沪高速、包茂高速等“米”字型全国高速公路网紧密相连,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8公里。园区定位是“打造中国最大的国际内陆港、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构筑内陆型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规划建设面积44.6平方公里,形成六大功能主轴和八大功能分区,肩负着打造“以大物流带动大服务,以大服务升级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城市,为大城市开创大未来”的光荣使命。

西安国际港务区自2008年6月建设以来,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9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并在区内研究设立陆港型综合保税区;2010年4月20日,西安综合保税区项目一期保税物流中心正式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四部委验收封关运营;同年7月1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竣工开通;同年11月4日,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2011年2月14日,西安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

依托正在建设的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公路港三大核心支撑项目,西安国际港务区创新性地在内陆地区构建起具有强大功能的国际陆港口岸综合服务功能平台。西安综合保税区是全国面积最大、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为优惠的海关特殊监管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全国最大、西部地区功能最先进、建设标准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被国家视为全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样板工程”,凭借西安在全国内陆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将发展成为全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中心;西安公路港是国家大型公路交通运输枢纽项目和现代综合物流园区项目,被交通运输部列为 “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及西安公路港三大核心支撑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其功能叠加,成为西安国际内陆港模式的核心。

经过3年不懈努力,西安国际内陆港运营模式和口岸服务功能初步成型并高位运行,内陆地区梦寐以求的“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梦想在西安变成现实,为西安打造一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对内对外开发开放的“国际内陆港”新名片,凸显西安内陆型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地位。

二、西安国际内陆港将极大降低内陆地区物流成本

对于广大内陆地区来说,由于远离国际海运航线,经贸运输业和其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导致物流成本高的天然劣势,直接制约了内陆地区的发展。西安国际内陆港的建设将极大降低内陆地区的物流成本。

首先,西安国际内陆港凭借西安全国地理几何中心区位优势和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良好交通条件,以现有铁路、公路、空港等运输手段为依托,以与沿海国际港口合作为基础,通过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和西安咸阳空港的有效衔接,为内陆地区物流环节持续沉降成本探索出“铁、公、水、空”多式联运新模式,成功解决了公路运输与海港、铁路运输与海港、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等的物理连接问题,以及西安咸阳空港和园区内窑村机场的深度利用问题,从而在远离海港的内陆搭建起陆、海、空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连接的物理平台,推动内陆货物运输由散货和零担运输向集装箱运输过渡,减少货物运输中的重复装卸周转,解决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等交通衔接不紧带来的迂回运输问题,以有效降低货物运输损耗、缩短货物运输距离、减少物流环节和时间,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力。

其次,西安综合保税区借助其保税物流和口岸功能,通过与沿海港口、沿边口岸之间大通关模式协作,建立起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基础平台,实现沿海国际港口多种港务功能和服务在西安的延伸,解决了传统转关过程中内地企业必须到沿海口岸申报的问题,在通关便利化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内陆地区进出口贸易的费用和时间。

第三,西安国际内陆港按照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针对物流系统管理和信息共享的缺乏,优化园区功能布局,集合多种现代物流设施设备、多家物流组织机构和规模化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积极推广应用现代物流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有效整合区域物流企业、交通管理、物流分拨和信息发布,形成兼有物流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信息汇聚点等三种功能,通过硬软件设施的提高和现代管理经验的外溢和示范,提升物流业现代化水平,较好地解决内陆地区运输外部性问题,减少诸多不必要的物流环节,以此降低物流和通关成本。

三、西安国际内陆港将助推西安大开放

相对于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外向度较低是制约西安发展的难题之一。西安国际内陆港的三大核心支撑平台——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公路港,以及八大功能分区共同组成西安国际港务区丰富的物流、口岸和产业功能。通过成功地与东部上海、天津、青岛、连云港等一批国内主要沿海港口和西部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沿边口岸形成战略合作联盟,建立长效战略协作关系,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围绕“物资大进大出、产业有序转移”这一目标层面各种资源的有效对接与共享,搭建起西安与沿海、沿边港口大物流、大交通、大协作的互动平台。特别是西安综合保税区享有国外货物入区实行保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区内企业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等多重优惠政策,使处于内陆的西安如沿海一样具有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必备环境,为内陆地区开展口岸作业,保税物流、加工、仓储,以及国际贸易,服务外包等外向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创造了条件。这些都从本质上为西安打造内陆经济“出海口”、改善招商引资基础环境、有效承接东部沿海乃至全球产业转移、迅速实现临港经济发展,提供硬件支撑和配套服务,使西安国际内陆港率先成为助推西安开放型经济突破发展的战略高地。

经过短短三年时间,西安国际内陆港共签订各类招商引资协议及合同40多个,项目总投资接近700亿元人民币,包括深圳华南城、迈科集团、新加坡讯通集团、中国移动、上海新地物流、海尔集团、青海盐湖集团、新疆广汇集团、浙江中天集团等一批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和产业链带动作用的企业。此外,联邦快递、马士基、迪卡侬、摩根士丹利、住友商事等世界知名企业以及联想集团、恒大集团、中国电信、深圳万科等国内大型企业也纷纷与西安国际港务区进行项目前期接洽,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目前,包括西安华南城、西安出版物物流基地、西安医药物流基地、物流企业总部聚集区等招商项目已相继开工建设,有的已建成运营。

我们可以预期,随着西安国际内陆港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一批跨国企业的纷至沓来,将让西安、陕西乃至西北成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主战场。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秘书长伊马纳利耶夫已不止一次地发出赞誉:“不敢相信,‘不沿边不靠海无大江的西安,其自海洋文明兴起以来而彰显的内陆地域劣势,正在被发轫仅仅3年的西安国际港务区改变。”

四、西安国际内陆港将带动西部沿“桥”地区大发展

新亚欧大陆桥横贯欧亚,涉及中国通过中亚与欧洲的文化交流、商贸往来和政府合作,关系到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地区稳定。凭借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最大中心枢纽和核心节点的综合交通区位优势,西安国际内陆港以“大通关”协定为依托,以铁路和公路集装箱运输为基础,通过与国内主要港口、口岸及沿“桥”国家口岸的战略合作,重新构筑亚欧大陆桥这一国际贸易和物流通道,形成连通东西、横贯南北的商贸物流大格局,促进西部资源优势与东部产业优势,以及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地区经济体间的互动,成为推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向西开放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的核心动力之一,不仅对拓展西部沿“桥”地区对外贸易空间、承接国内国际先进产业转移、提升整体经济外向度和发展水平,而且对扩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能源原材料供给市场、建立稳定和谐的周边国际环境,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1年9月24日,西安国际港务区发起“新筑亚欧大陆桥”活动,利用铁路集装箱班列和公路集装箱车队兵分两路,历时77天,途径9个国家,29座城市,行程16000公里,于2011年12月7日抵达荷兰鹿特丹。这次活动,通过深入探索中国海关与沿“桥”国家“大通关”模式,实地踏勘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为亚欧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提高政策透明度,改善通关条件,创造更加稳定透明和可预见的市场环境,促进沿“桥”区域合作奠定了良好实际素材基础。这一活动,是中国向西开放战略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亚欧各国经济合作的实践,是对亚欧各国合作情况、面临问题进行实地调研、探寻路径、提出建议的重要举措,无疑将更加畅通亚欧大陆桥动脉与沿海港口、沿边口岸开展战略合作的通道。

今后,西安国际内陆港还将进一步加大与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和地域的联系,更好地发挥新亚欧大陆桥的作用,以大物流带动大服务,以大服务升级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西部“桥”地区大发展。

五、西安国际内陆港模式渐成内陆地区发展可循典范

进一步推进内陆地区的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开发是国家的既定方针,也是广大内陆地区发展的需要和探索的方向。西安国际内陆港建设的理念来源于沿海地区发展的经验,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通过借助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多式联运新模式,营造出了高效廉洁、优越完善的物流和综合投资环境,为内陆这种资源禀赋独特且物资流转困难的产业融入物流业大潮,进而走向世界提供了突破口。西安国际内陆港的建设,让其已不仅是物流园区和内陆港区,而是对国际内陆港发展模式的一种大胆探索,不仅有力推动了国际内陆港模式的成型,其发展规则也被纳入国际港口发展规则体系当中,成为“国际内陆港”发展建设的样本和典范,更折射出中国经济高速、全面发展时代背景下,中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多元化探索的全新模式,受到国内国际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广泛关注。蒙古国外交关系与贸易部长贡布扎布·赞登沙特尔率领的蒙古国政府考察代表团,在深入细致考察西安国际港务区后说:“地处中国内陆的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发展令我们很震撼、很兴奋,内陆港运营发展模式是适合内陆地区经济贸易发展规律的,应该也是同样深处内陆的蒙古国借鉴发展的途径之一。”

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和经济体,倚重物流业建设贸易强国和经济强国将成为必然选择。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动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宏大背景下,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已由一个地方发展题材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广阔的中国内陆地区完全有条件将西安国际港务区的部分发展经验就地复制,营造外向型经济发展条件,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以推动本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对于西安国际港务区来说,借港出海之后,虽在推进西安开放型经济建设和促进东西方经贸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但西安国际内陆港的建设发展缺乏能够遵循的实例和经验,作为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战略意义最高的国际内陆港,西安国际港务区有责任和义务在建设过程中,创新性地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科学的“国际内陆港模式”,形成一套完备的“国际内陆港经验”,踏出一条坚实的“国际内陆港路径”,以更好地发挥西安国际内陆港的示范效应,使西安在国际内陆港发展模式上的积极探索,更广泛地成为更多内陆地区的经验。

参考文献:

1.黄杰.西安国际内陆港助推陕西经济“弯道超车”[N].中国经营报,2012.03.03

2.我国首个国际内陆港发展倡议书发布[N].中国商报,2011.08.02

3.李钊.建设西安国际陆港助推区域开发开放[J].大陆桥视野,2011(1)

4.一次横跨欧亚的西部长征,一条贯通东西的黄金纽带[N].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2011.08.02

5.宫彦萍,罗本成,周俊华.西部内陆无水港建设与运营模式探讨[J].水运科学研究,2010(9)

6.潘丽英.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时代强音—“西安倡议”.中国经济时报,2011.8.16

(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陕西西安 710010)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实践价值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论王阳明民族观的当代启示
概念—属性分离加工及其实践价值研究
关于参与式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的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浅谈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