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卑微中仰视崇高

2012-04-29肖克文

中小学德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晓庄陶行知生活

肖克文

“旷代陶夫子,高风世所钦。弦歌村舍起,桃李满园荫。

不带半根草,捧来一颗心。于兹四十载,犹绕哲人音。”

这是周毅、向明著《陶行知传》序言中的一首诗。陶先生是集政治家、教育家、诗人于一身的全面发展的哲人。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地位卑微,居无定所,不如老妈子,多次被通缉,但他被誉为“教育之光”“民主之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晶莹丰碑。毛泽东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之为“万世师表”,周恩来称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郭沫若的题词是,“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陶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60多年了,今日捧读《陶行知传》,走进陶公,他“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大无畏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水晶般透明的高尚品质,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劳苦大众和他们的孩子办教育、求解放、谋幸福的忙碌身影,充满创造性、战斗性、哲理性的文章和讲话,依然浮现在眼前,响彻耳畔,激荡在胸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的是,做教师的卑微。但我们如何从陶行知先生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反省自我,学会站在卑微中仰视崇高,提升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一种博爱情怀:“为了苦孩子,甘为骆驼”,提升“求善”境界

“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

——陶行知《武训颂》

1939年抗战开始,国难当头,许多革命志士的遗孤和难童得不到培养的机会,陶先生怀揣“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的行动思想,创办了育才学校。在育才学校最困难的时候,一日两餐稀饭都难以维持,为了维持300多名师生的伙食,陶行知像武训似的到处“行乞”,整日奔波在重庆的大街小巷,四处募捐,陶先生还以疼爱的心写信回学校。信中说:“小孩子饿了要吃奶,但是母亲太瘦弱了,拧一个奶头一滴两滴不再有,小孩子哭了,母亲的心更难受!”孩子们捧着信,仿佛捧着一颗温热的慈母心,都感动得哭了。他的学生有工友、农夫、和尚、老妈子、孤儿、穷孩子,甚至还有监狱里的犯人。他说:“不管他是麻子、癞痢头或者缺唇,我都要加以特殊培养。”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个流浪的癞痢头的难童,有音乐天赋,后来在办育才学校时,经多方打听,派人翻山越岭寻找来,并请法国专家和当地名医治好病,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的知名音乐家陈贻鑫。陶行知那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越在困难之中,越显得光芒四射,越发彰显人格的伟大。

试问:我们对待孩子要有怎样的教育情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陶公的“为了苦孩子,甘为骆驼”的博爱情怀不是一种若水的大善吗?要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你的学生”的观念,不可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强化责任,敢于担当。在平日的教育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或者听到,这个学生不是我们班的,这是别班的学生。当你正批改作业,忽然听到“有个学生的头碰出血”时,你是下意识地想到是不是我们班级的,匆忙去看究竟,还是首先想到的是碰伤的严重性?当你看到别的班级的学生在追逐打闹时,你是制止还是视若不见?所以作为教师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走进班级,所有的孩子是你的学生,走出教室,全校的孩子都是你的学生,走出校园,校外的孩子也是你的学生,你都有责任去关怀他们,教育他們,以良好的师表言行去感染他们。要关怀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要知道,我们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学生的整个人生,他们如能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健康成长,即使以后只是一名普通劳动者,也照样能品味到人生幸福。这不也是一种人生意义上的伟大吗?

一种哲学视角:“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提升“求真”境界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

——陶行知《教育的新生》

陶行知一生处于国家蒙受厄运、奋力挣脱的历史潮流中。各种思想、实践、理论掀起浪潮涌动,他用哲学的视野观察世界、认识中国,用一种拓荒者精神、探险家勇气摸索探寻中国走向自由、民主的现代化之国的道路。从信仰明代“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陶行知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化,逐渐发现了王阳明学说的内在痼疾,即脱离社会实际,疏远广大民众。他决心以哲学视野观察分析实势,解决中国问题,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改造为“生活即教育”。于是,在1927年,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当时他在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的教育工作中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陶公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学说,付诸实践,应成为当今教师成长的血液。

试想: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视角去思考教育,科学工作?

现实中课堂低效,班级管理无效,其实是缺乏真实的教育。我们审视自身,在教育教学中是否膜拜权威,把教材当作“圣经”?生活中是否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课堂上是否在“走秀”?是否实实在在去研究教育教学某一问题?是否单凭一己之见去做着教育之事?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 这告诉我们对待“教育”和活生生的儿童,无论班级管理还是课堂教学,都要用哲学视野观察儿童,思考教育,在教育工作中要树立“求真”是第一位的意识,提升“求真”的教育境界,拜学生为师,注重观察、研究、实践的结合,上完一节课要学会冷静地回顾“教”与“学”的行迹,问一问学生的学习,听听学生的反应,看看他们的表现,通过询问、倾听、观察、回顾、查摆、自我监控等方式,反思课堂自我的主体行为,理性客观审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及效果。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多观察他们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交友情景……摸清他们精神、心理、行为产生的根源。观察他们的日常活动:上课、作业、日记、考试、体育活动、公益活动……去细致入微地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责任心、荣辱感、做事的态度、思维的方式…… 才能摸索到教育的“真经”,管理之“道”。

一种诗意生活:“充满晓庄的只是诗——诗的神、诗的人,诗的事,诗的物。”提升“求美”境界。

晓庄是一部永不完稿的诗集。他不是个学校,若拿个学校的名目来找晓庄,一定要迷路、失望,如果硬要派他算个学校,他最多只能承认是个诗的学校。可是是要拿五言、七言、古诗、律诗、白话诗去找晓庄,又要迷路失望了。他所有的是“诗生活”“生活诗”。除了这种诗以外,他别无长物。只有诗能说明晓庄生活的一切。

——陶行知《破晓》序

1927年,留洋归来的陶先生毅然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到南京劳山脚下,带领全校师生自己动手开荒山、造房子、办农场创办了晓庄师范。他住牛棚,“睡在稻草上,比钢丝床还有趣,一条耕田的水牛,在我们旁边,脾气很好,也很干净”,还写诗赞道:“一闻牛粪诗百篇,风花雪月都变色”。陶行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中国的教育奔走呼号,怀着对生命、对自然的真挚爱意,创造了第一流的晓庄学校,创造充满诗情画意之美的精神家园。

当前要审视的是,我们要过什么样的教育生活?

现实中的你是否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台机器,每天都在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工作,在家庭、学校之间过着封闭单调的生活,唯一盼望的是每月领薪酬的那一天。

是“诗意生存”还是“蜡炬成灰”?卑微地生活着,高贵地思考着,高尚地行动着,我们才不至于沉沦啊!教师如何诗意地生活,提升“求美”的境界?要调整好心态,以一种积极的、阳光的、诗意的心态去看待教育生活中的一切细微之处。潜心教育,做好成长规划,如每日做好反思记录,每月读一本书,每学期主动研修一次,每年从身心、品德、技能、业绩检修一次,培养健康的情趣,如讀书,写作,练练书画,听音乐,郊游等等。老师不是诗人,但可以有诗情;不是哲人,但应该有美丽的思想,有着独特深刻的见解。如此,诗心自备,睿智自生,教师的生命便盈满了自我;儿童的叽叽喳喳不再是让人心生烦躁的噪音;课堂不再是利益的战场,而是师生共舞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乐园。

陶行知的教育人生、生活智慧给我们一种昭示,如何亲近人民走进人民为人民烧心香,让人生达到圆满的境界。一个人不怕没有地位,最怕没有什么东西使自己高尚地站立起来,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得志时淡然,失意时超然,守住灵魂,守住良心。陶行知先生一生给我们隽永的启迪,从先哲和贤者获取最温暖的力量,让我们坚持心中的真、善、美,找寻到生命中的高贵、丰富、要义,学会敬畏生命,注重内在的生活,积累灵魂的财富,给心灵一个安顿的家,使人生日渐臻于圆满。

(作者单位:邹城市郭里镇中心小学

山东济宁273519)

责任编辑余志权

猜你喜欢

晓庄陶行知生活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南京晓庄学院手绘作品选登
陶行知教育名录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