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女子教育对妇女解放的作用
2012-04-29周庆
周庆
[摘 要]晚清女子教育对中国近代女性身体的解放、知识女性群体的出现、妇女运动的发展、女子参政意识的萌发,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催化作用。
[关键词]晚清 女子教育 妇女运动
[中图分类号] G77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37—02
纵观中国近代妇女解放的过程,女子教育不仅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妇女解放交响曲的前奏,而且更是妇女解放的关键因素,对妇女解放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晚清女子教育对晚清妇女意识的觉醒就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试从中国女性缠足的废除、女性知识群体的崛起、妇女运动的发展、女子参政意识的萌发等方面,探讨晚清女子教育对妇女解放的作用。
一、促进了女子缠足的废除
中国女性在长期的父权制社会下受压制极深,最典型的是女子缠足。缠足起源于南唐,“‘李后主宫殡官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从此扎脚自五代以来方为之。如熙宁、元丰(1068—1085年)以前犹为者少,近年则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也”。[1]女子自幼儿期时以布紧缠双足,使足骨变形足形尖小,期间要经历身心激烈痛苦。但由于“以小足为美”的封建审美意识的作祟、男女有别的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使得缠足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京师内城民女,不裹足者十居五六,乡间不裹足者十居三四”。[2]
女子缠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陋习,它不仅损害女性的身体,限制女性的行动,而且强化了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晚清就有不少有识之士反对女子缠足,认为缠足造成中国妇女的柔弱,进而影响到整个民族及国家的力量,因此开始推行反缠足运动。维新运动创始人之一的康有为发表《戒缠足会檄》,痛斥缠足之蔽,并身体力行,在女儿到了缠足的年龄后拒绝为其缠足,甚至在1895年与康广仁在广州成立“粤中不缠足会”。1897年,梁启超等人拟订了《试办不缠足会简明章程》,提出不缠足是强种强国的重要前提,将女性缠足问题与民族强弱紧密联系起来。这些宣传极大地推动了不缠足运动的发展。但是不缠足运动真正向纵深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女子学校教育的广泛建立。晚清所有女学堂始终“以不缠足为第一要义”。[3]女学堂章程中明文规定,入学者必须举止娴雅,身体健全,不得缠足。1905年《务本女学校第二次改良规则》规定,“天足者不得复行缠足,已缠足者应逐渐放宽”。[4]务本女塾的劝放足行动,不仅推行在校学生,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1907年清政府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明令各学堂一律禁止缠足,“女子缠足最为残害肢体,有乖体育之道,各学堂一律禁除,立矫弊习”。章程同时指出“女子必身体强健,须常留意卫生,勉习体操”。[5]此后,“不缠足会”、“天足会”等组织相继成立,使备受封建专制摧残的中国女性终于能够扔掉裹脚布。晚清女子学校不仅大力推进禁缠足运动,而且还将体育逐渐引进女子学堂,使不缠足与教学活动密切结合。
二、催化了女性知识群体的崛起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封建社会信奉的女性准则。女子天然的职责是相夫教子,三尺锅台是女性的天地,学校、知识与女性往往无缘,即便是女性接受一些知识教育,也是女工女红之类。晚清女子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女性人才。晚清的女子学校,不论是从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爱尔得赛夫人于1844年创办的宁波女塾,还是1898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成立,再到1907年清政府颁布的中国第一个女学章程,表明了晚清女子学校发展的轨迹,更表明了晚清具有先进思想和新型知识的新一代女性的培养成长历程。由于女子教育的发展,至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社会已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已经觉醒了的知识女性群体,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到1907年,全国的女学堂已有428所,女学生15498人。[6]
女性知识群体的崛起,是在女子教育的陶冶下,在女性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的条件下,在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独立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很多知识女性不仅具有新的知识结构,而且具有新思想、新观念。一些人公开表示:“天地间既然生了我们这样一些人,我们就应该享有一份自由权,这自由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7]她们勇敢地站到时代潮流的前面,在空前的民族危机面前,她们冲决了封建罗网,走出家庭,登上历史舞台,积极从事各种活动,探求革命和救国的道路,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新兴力量。
三、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
妇女运动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群众运动,旨在解决各种妇女问题,改善和提高妇女地位,恢复其应有的社会权利。随着晚清知识女性群体的出现,中国也兴起了介绍西方民主学说的热潮,包括达尔文“进化论”与卢梭“民权学说”在内的具有启蒙意义的西方理论,大量译介到中国。在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下,女性自主意识不断提高,一些先进知识女性意识到妇女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与责任,她们热衷于妇女运动也热衷于政治斗争,要求妇女在政治和社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把妇女生活融入时代的主旋律已成为近代妇女生活的必然趋势。
近代中国最重大的课题之一是救亡图存,积极投身到反帝爱国斗争中去是知识女性义不容辞的选择。中国妇女运动发轫之处,即戊戌维新时期,知识妇女已响亮地提出“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的口号,[8]号召妇女投身到社会中去,尽保卫国家的责任。从20世纪初至辛亥革命前,以接受教育的知识女性为主体的先进女性,积极参加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为了反对沙俄攫取我国东北主权的阴谋,中国民众于1901—1905年掀起了拒俄运动,上海女界为此成立了“对俄女同志会”,表示在必要时“愿赴战地”服务,日本的中国女留学生也举行集会、上书、捐款等活动,一些人还报名参加拒俄义勇队,准备回国参战。1905年,国内掀起反对美国虐待华工和要求废除歧视华人旧约的反美爱国运动,上海、广州和江苏、浙江部分城市的妇女界开展了抵制美货的斗争。1907年的收回利权运动中,上海的女界保路同志会派代表进京请愿,并集资认股10万元,为沪杭甬铁路收回商办作出了贡献。女性在反帝爱国运动中的崛起,表明她们已经是政治舞台上不容忽视的有生力量。知识女性群体的出现和社会观念的变革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
四、唤醒了女子参政意识的萌发
女性意识的最高境界是社会政治权利的平等和获得。受西学东渐、维新变法等各种思潮的影响,晚清时一些先进女子要求参与政权的呼声日益高涨,认为获得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权利,是“天赋人权”的必然要求。为此,她们成立参政团体、上书请愿等,试图跻身于一向由男子独占的政治权力领域,表明女子参政意识的萌发。
女性参政意识的觉醒是近代女权思想史上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晚清时期,在康有为、梁启超、马君武、柳亚子大力提倡女权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知识妇女逐渐萌生参政意识。早在戊戌变法时,已有女性要求设立妇人院行驶妇女参政议政的权利,到辛亥革命前,更有人意识到女子参政对社会和国家建设大有益处,指出女子参选可以增长女子的见识和学问,增强男子对女子的尊重。但是,男子们总是以“程度低下”为由加以阻止,这使一些女子认识到,女子若想获得参政权,必须具有平权的学问和能力,而要获得学问和能力,就必须以教育作为手段。女子参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兴办女学是妇女参政之前提。1904年2月张肩任发表《欲倡平等先兴女学论》,她说:“女学不兴,则女权不振。”“女学不兴,则平等永无能行之一日。”[9]先进知识女性积极倡导女子参政,是对压制女人的男权势力痛快淋漓的揭露和批判,其目的是试图进入男权势力范围,以实现女子与男子平权。她们慷慨激昂地说:“天生男女,未始有异,同具耳目,同具手足,同赋自由之权,同赋主人翁之责任。”因此,编织罗网,制造邪说,剥夺女权,“始作俑者,其罪直上通天矣”。[10]
晚清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扩展了女性的视野,启迪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女性的基本权利得以获得,改变了女性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改变,也推动了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从而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的觉醒,在妇女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永祜.奁史选注—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大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 [5]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69.
[3] 虞和平编.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94.
[6]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49.
[7] 金匮许玉成女士对于女界第一次演说稿[J].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5).
[8] 劝兴女学启[J].女学报,1898,(4).
[9] 张肩任.欲倡平等先兴女学论[J].女子世界,1904,(2).
[10]胡彬. 论中国之衰弱女子不得辞其罪[J].江苏,1903,(3).
[11]王秀绒.浅论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大学教育,2012,(6):62.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