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晚清时期美国对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
2016-12-20敖致钧
【摘要】中美在晚清时期开始交流,在交流中美国也有意无意的培养了一批中国科技人才,本文分析美国培养中国科技人才的几种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主动的去美国学习和在中国交流中的学习两种,系统的考察了美国培养的科技人才服务于中国社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关系国家安全方面,晚清美国培养的科技人才促进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很多中国人从美国掌握了近代科技,促进中国人向美国学习科学技术。
【关键词】晚清;科技;人才
晚清,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结束于1912年2月12日发布的《逊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这段时期处于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当中,中国很多有志之士将目光投向西方,希望师夷长技以自强。美国在晚清建国不过百年,却跻身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中,成为晚清中国学习的榜样。1844年,晚期和美利坚合众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使美国和英国一样享有通商、外交等方面的特权。至此中美间交流日渐增多,美国是新兴的工业强国,科技发达,在交流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就培养了中国的科技人才。
一、培养形式
1、主动的留美学习
中国人去美国接受教育的三种方式。
(1)私人去美国求学
私人去美求学是相对于政府资助派遣留学而言的。1847年1月,牧师勃朗返回美国,决定将容闳等三人带到美国读书,由此开启了中国留美求学。“1854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获文学士毕业,学成回国。他自己说,以中国人而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实自予始到1905年,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陆续前往美国卫斯理女子学院自费留学。在19世纪中后期年代,整个中国出国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私人去美国留学的人数更少,以荣闳为代表的留学先驱为以后中国留学开辟了道路。
(2)官派留美幼童
官派留美幼童就是在晚期时期,由中国留美第一人的由容闳倡议,受到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于1872年及随后的三年,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赴美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
(3)庚款公费留美学生
八国联军侵华后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根据条约,清政府要赔偿美国3200多万俩白银。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的法律文案,并对这笔钱的用处做了详细说明,将这笔钱用于帮助中国办学和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根据中国和美国双方协议,于1909年创办清华学堂,清政府开始向美国派遣庚款留美学生,“最初四年,每年约派百名;至第五年起,每年至少亦派五十名,遄赴美国。留学各科学艺,此为第一次所派也”。
2、在中国交流中的培养
随着晚清和美国的通商,双方间的人员交流也日渐增多。在这些人员当中,有一部分人是医生、工程师。他们从发达的西方社会来到科技相对落后的中国,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
以西医为例,“19世纪30年代,西方传教士最先在广州将‘医院这种新式医疗机构引进中国”1835年11月传教医师伯驾在广州新豆栏开办博济医院的前身“眼科医局”。此后由于各种因素相互交汇,教会医院数量迅速增加。宋之琪之文《中国最早的教会医院——博济医院》对博济医院100余年的变迁史进行了回顾,“虽然具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它在介绍西医西药、培养西医和护理人才及医院管理等方面功不可没,并为众多病患者解除了痛苦或挽救了生命,对近代中国尤其是华南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美国培养的中国科技人才略述
1、铁路建设方面的人才
在铁路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留美幼童回国后,先后曾参加过铁路工作的有29人,占全体回国幼童总数弘人的近三分之一”。这其中代表人物就是詹天佑,他留学美国期间,就读于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系统专业。1905年9月詹天佑接手京张铁路的建造设计工作,经过为期4年的奋战,终于建造设计出中国人第一条铁路。中国铁路事业在詹天佑的带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电信事业方面的人才
在我国早期电信建设方面,留美幼童为我国电报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880年清政府在天津设立了电报学堂,由于电报才刚刚进入大中国,一方面中国需要大量的通讯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中国又十分缺乏拥有这方面技能的人才。而留美幼童正好从美国学成归来。“据不完全统计,留美幼童回国后曾从事过电报业有20人。这批留学生后来成为中国电报业的拓荒者,成为中国电信业的开山鼻祖”。
3、军事方面的人才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从海路入侵中国,清政府需要大量会操作从西方引进的战舰的人才,这一批留美的学生,在美国接受了近代化的事物和思维,留美幼童是国家委派出国,学成归来他们身上也肩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有很大一批分配到北洋水师,福建水师进行培训,成为一名懂得近代武器使用的新型军人。1884年,中国和法国在南中国海发生海战,有六名有留美经历的幼童在中国舰队担任长官,这六人中有四位为国捐躯。
4、地质勘探方面的人才
地质勘探方面清政府同样需要大量的近代化的人才,开平煤矿于19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全面投入生产阶段,这方面学有所长的留美学生正好可以在这一领域施展才华。有大概百分之十五的留美幼童进入这一领域,又以吴仰曾最为典型,吴仰曾将中国煤炭勘探开采的实践经验总结为理论知识,为中国矿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第一代矿冶工程师。
5、医学方面的人才
医学方面的人才,以美国人伯驾在广东建立的博济医院为例,伯驾感到缺少工作助手,认为在中国训练青年医药工作者十分重要,于是1837年开办一个医疗班,仅训练3名学生,其中关杜亚成绩最好,后来成为该院很优秀的外科医师。随着西医逐渐被中国人接受,西医人才稀缺,1866年,博济医院建立了中国第一所西医学校博济医校,培养了一批批西医人才。
6、其他方面的人才
其他方面的人才以庚款公费留美学生为主,1909年起第一年派遣47名学生赴美学习,第二年、第三年分别派70名、63名学生赴美学习。庚款公费留美学生在美国接受了系统的大学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例如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中国现代化学开辟者张子高,物理系教授梅贻琦,数学家胡明复,工程师徐佩璜,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者之一胡刚复。
三、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1、为中国人留美学习开辟了道路
综合文章发现,晚清中国留美学习出现了2次高潮,第一次是1872年到1875年间向美国派遣留美幼童,第二次是1909年开始的庚子公费留美。在1872年之前也有容闳为代表了私人留美,由此可见中国人开始向美国留学始于19世纪中后期,而中国人留学美国的主要集中在美国东北部的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和纽约州。这些地区是美国开发最早,科教文卫最发达的地区,纽约拥有哥伦比亚大学、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康涅狄格州的耶鲁大学,这些大学都是当时世界上的顶尖大学。据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同时中美两国人民也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耶鲁大学校长朴德听说中国将撤回幼童的消息后,在致清总督衙门的信这样评价,美国少数无识之人,其平日对于贵国人之偏见,至此逐渐消失。而美国人对华之感情,已日趋欢洽之地位”。从此以后一代代的中国留美学生沿着留美幼童开辟的道路进入美国顶尖大学深造。
2、促进了我国科技的体制化
“科技体制化就是从科学技术活动是社会活动整体的特定组成部分着眼,强调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在西方它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学会的普遍建立和自然科学专业报刊的出版、全国性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立等”。晚清处于中国科技体制化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始于明末清初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到晚清时期,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国家留学,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相继归国的留学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立了数十个专门或系统的科学研究机构。晚清留美学生中,赵元任、任鸿隽组织建立了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开始组织时,是以英国的皇家学会为楷模的,即除了介绍科学之外,它着重实行科学研究,并为民众公益事业服务”。这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1915年,他们又参考美国科学促进会所主办的杂志《科学》创办了中国的《科学》杂志。此后又相继创办了《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刊物,除了发行科学刊物外,还在各地成立了图书馆和研究所,以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在这一系列研究机构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早期留美留学生的身影。他们为中国近代科技体制的形成贡献了力量。
3、在晚清时期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
晚清时期,中国近代科技已经落后西方了,晚清留美学生作为中国最先接触西方近代科技的这部分人,促进中国科技的近代化是他们的时代责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不负使命,创造一些令西方人都惊艳的工程、发明。例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创造性的发明了“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电信方面的专家周万鹏改进收发效率不高的莫尔斯电报机,革新为韦斯敦机,使上海的电报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促进了中国电报技术的进步。1905年邝荣光在担任直隶省矿政总勘矿师。在工作过程中,他通过调查研究绘制出三份重要图件,分别是中国人独立制作的第一幅地质图《直隶地质图》,表明了直隶省矿产分布的《直隶矿产图》,第三份图件为中具有中国地质学和古生物学发端意义的古生物化石图《直隶石层古迹图》。清朝灭亡后,部分在晚清时期派遣出国的庚款留美学生学成归国,侯德榜、茅以升、梁思成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参考文献】
[1] 陈学恂. 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M]. 北京: 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99.
[2] 李鸿章. 奏请从优给奖美国回华学生折[A]. 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 留学教育[C]. 上海: 教育出版社, 1991:161.
[3] 容闳. 西学东渐记,大学时代[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1:142.
[4] 吴宓. 吴宓自编年谱[M]. 三联书店, 1995:151.
[5] 刘桂奇. 近代广州医院时空分布研究[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0,25(4):56.
[6] 宋之琪. 中国最早的教会医院——博济医院[J]. 中华医史杂志, 1999,29(3):148.
[7] 任鸿隽. 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J]. 中国科技史料, 1983(1).
[8] 徐飞, 峁诗珍. 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影响[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5(2).
[9] 罗霞. 留美学生与中国科技近代化进程[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18(5).
【作者简介】
敖致钧(1990—),男,汉族,江西余江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外科学技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