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2012-04-29张军宋媛媛
张军 宋媛媛
摘要:农业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进行等多种正向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投入不足、推广不力、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和资源配置低下的现状。基于此,文章从政府主导、农业企业主体配合、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代农业;作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9-0040-05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现代新型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农村科技创新不仅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持续支持,还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20%提高到2011年的53.5%,有力支撑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党中央连续出台几个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行战略规划与政策引导,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科技的应用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政策执行氛围和环境。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于2012年2月1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方式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将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并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和明确部署,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和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科技创新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正向作用在各国的农业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据美国农业经济研究局推算,在农业科研上每投入1美元可在生产上收益30美元~40美元。而对我国来说,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作用体现在诸如促进持续发展、在市场上形成优势竞争地位、保护资源环境持续发展等多方面。以粮食产量为例,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425.4亿斤,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达85.8%。从宏观角度来说,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性支撑,也是突破自然环境约束的决定力量。农业科技创新是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
1.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要保障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必须依靠新的科技创新技术。首先,科技创新能有效提高粮食产量,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其次,农业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而科技创新是减小这一制约因素的有效手段。另外,科技创新有助于农民增加收入,有助于提高农民种植热情。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民因为在农村得不到良好发展,为增加收入,不断涌入城市。科技创新有助于农民增加收入,农民有了种植热情,农业发展人力有了持续供给,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
2.科技创新是实现现代农业生产与市场衔接的关键环节
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是要保障自身国内的粮食安全,也要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以国际农副产品市场需求为依托的农业发展思路。农业科技创新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广泛开展与国际创新活动的合作与交流,密切注意世界范围内最新科技创新在农业基础上的应用。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由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及流通和农副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依靠科技创新,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对以高效、安全、优质、生态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发展的贡献是显著的,促进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在流通环节的持续性,不断提高我国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持续动力
现代经济发展趋势是沿着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的思路,科技创新则是实现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决定性因素。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的发展要素,具有客观规律:依靠科技创新提供的新型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首先,科技创新有助于实现农产品品种的多样化。以水稻为例,对于优良水稻品种的抗旱能力的提高,在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的同时,凭借国内农业科技进步,能够实现粮食的稳定增长。其次,科技创新以农产品生产的所有环节为发展重点。对于产前农业种植种子技术的创新、产时施肥技术的改善、后期农产品的保鲜、加工和贮藏和运输技术的提升与优化,都有利于现代农业的良性发展。最后,对于农业机械设施的创新,一是有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二是农业机械的更新有利于实现资源的节约;促进农产品加工一体化的实现。
4.科技创新是协调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传统农业在发展中由于化肥等的使用,造成环境恶化,严重影响我国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科技创新以生态、安全理念为导向,致力于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农业健康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具体来说,在遵循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中,科技创新的作用体现在利用研制的保护环境的新型技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逐渐减少污染的形成,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有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2011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11,05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04万公顷,增加19万公顷;粮食产量57,121万吨,比上年增加2,473万吨,增产4.5%。这体现出我国科技创新在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也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正向作用。
二、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分析
就世界范围来看,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遵循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主线。其中,科技创新作为现代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之一,则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以优质、安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理念,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取得一些成绩,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与国际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仍旧处于较低状态。
1.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缺乏一个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
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推算,农业科研投资额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为2%时,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能协调发展。而就我国目前农业科研投入金额来看,农业科技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制约。据统计,在法国,几乎所有的农业科研机构由政府举办,90%的经费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日本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经费基本全来自于中央政府,公立农业科研机构经费90%以上由当地政府拨款;美国的农业科研经费中公共拨款部分接近50%;而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处于不足状态。政府对于农业科研投资仅为农业总产值的0.2%,与世界1%的水平相比,明显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并且,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整个国家科研经费的比例为3%~4%,也低于世界平均10%的水平。从数据明显看出,我国农业科技的投入是不足的,而且远远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另外,投入不足的也表现在我国的投入机制呈现不稳定状态,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经费在落实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大多数经费随着政策执行力度的不断减小,并未真正投入到基层。
2.农业科技推广不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些地方政府运用亲市场化工具,采用合同外包、民营化等政策工具,以期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引入市场机制。但由于农业推广具有较强的公共性,造成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严重的困境,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不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是,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却不足2%,每个推广人员平均占有经费只有1,400元~2,000元。图1描述了2005年~2010年中央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拨付的财政资金情况。总体上看,中央的财政投入处于比较稳定的趋势,但是,从2005年~2008年,中央的财政拨款并未明显增加,4年都保持在3.0亿元的位置,这说明中央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没有表现出显著重视。在随后的两年中,情况有所好转,特别是2010年,中央的拨款为5.0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将近70%,表明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认识到政府在农业方面的主导地位。
农业科技推广不足的同时,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也呈现出不高的趋势。许多科技创新在得到专利权后被搁置,并未进入真正的使用阶段,造成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农业产业体系的分割。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登记额农业科技成果达到3,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4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表1显示从1999年到2009年之间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和授权情况,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作为主力军,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但是,比较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可以发现,真正授权的新品种不足申请的50%,说明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因此,需要明确农业在国民经济之中的重要性,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比较滞后
科技创新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而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则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2000年,全国地区以上农业科研机构在职职工96,576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54,682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6.6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27,310人,占职工总数28.30%;从事管理和后勤服务14,584人,占职工总数15.10%。数据显著表现了农业队伍数量不足、专业科技人才数量稀少的特点。而且,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多数在农村中具有相对较高文化素质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新农村建设面临农业人员缺乏的问题。截止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07万,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有94万;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2万人、46万人和14万人。从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是逐步重视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具有高学历的农业科技人数呈现增加趋势,高学历农业科技人数比重逐步提升;另一方面,农业技术人员的总体素质在不断提高,在基层科技推广工作方面表现优秀。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各地区人力资本配置存在不均衡问题,科技人才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中西部农业科技平衡发展和促进整体产业结构优化的工作造成障碍。
4.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运行机制存在不健全现象
农业科研机构在区域之间缺乏协作配合,在分工任务和合作方面呈现不清晰状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比较低,总体上来说,运行机制存在不健全现象。一方面,至今为止,我国并未建立一套稳定的激励机制。另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一些从事高技术研究的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于国外;一些人员放弃农业科技研究,转入其他行业发展。这样不稳定的人力资源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打击了创新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国农业人力资源存在配置不合理的状态。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科研机构隶属于各级行政部门,而国家的农业部系统则包含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的科研机构,林业部科研机构则单独隶属于林业部系统,形成了农业科研机构分散的分布于不同的管理部门的格局。这种重复设置的状况造成科研力量薄弱、机构责任不明的弊端,同时,条块分割的机构导致人力资源的分散和浪费,限制了科技创新的进程。
三、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对策
1.坚持政府主导地位,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有利环境
(1)政府提供持续性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知识产权法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国家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应制定促进农业科学创新的相关政策文件,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首先,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和协调功能,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保障农民、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利益。另外,发挥政策的象征功能,积极影响相关主体朝着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趋势前进。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保护。在制定规划农业科技成果保护法律体系时,要注意加强宣传,将农业知识产权法律意识深入人心,为其的顺利通过创造良好环境。其次,必须强化政府的监督控制职能,明晰农业创新成果的产权,为农业科技成果保护提供优质服务。
(2)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建立长效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基于农产品公共性的特征,政府在农业科技的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主导地位,加大财政支出力度。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稳定的长效投入机制是促进农业科技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运用财政补贴的政策工具,坚持在农业科技发展中增加经常性投入,以保障投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向主产区、种植大户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的同时,也保证农村合作社资金的充足。此外,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不仅面临着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及市场风险;自然环境限制和地区差异也增加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本。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农业发展的持续性。最后,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做出贡献的人员及机构给予奖励。必须明确的是,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的资金仅靠国家财政支出的不断投入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需要构建一个多渠道筹资的资金投入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本介入,采取财政贴息、信用担保、投资参股的方式,建立起一个以政府为主、社会机构与农民为辅的农业投资支撑体系。
(3)政府不断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科技创新支撑性服务。政府在建设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时,以下三个平台为依托,将有利于为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支撑性服务。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同步组织与建立,将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促进农业科技信息交流的透明化与实时性。首先,科技信息共享平台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的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对于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和促进科研机构成果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作用;其次,科技交流合作平台则建立了高等院校、国家科研机构和农业企业的互联,为人力资源科技成果的互相展示、加强合作创造了契机;再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则是体现出对基层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的功能。通过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等为重点,培养一批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对于加强创新主体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支持。
(4)政府适当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增强二次创新能力。政府适当引进国外的科技成果,对于增强我国二次创新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目前,根据我国抢占农业制高点发展目标,可以引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对于农业高新科技的研究水平,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引进国外科技的基础上,加强二次创新能力,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进和朝阳产业进行深入研发,形成规模较大、符合我国地区差异的特色现代农业。
2.发挥农业企业的主体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推广
(1)健全农业科技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企业应当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断利用市场机制,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一个科技创新与开发同时进行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开发的同时迅速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另外,应主动和与大专院校、国家科研机构进行建立一个长期合作机制,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研发基本框架。在2011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就明确了农业企业的主体地位,要求充分发挥其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中的作用。时隔1年,必须再次强调农业企业在科技推进体系中的作用,以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不断上升。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当前,我国农业的科研体系面临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分工混乱、协作困难的问题,不断整合整个科研领域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沿着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这条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适应市场机制的竞争性与灵活性。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方面,应当选择优势技术。如绿色无公害农业技术、种子种苗工程和相应的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生物疫苗、节水农业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等。另外,应加强对国际农副产品市场的动态关注,以国际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的保障能力,在国际市场是占据有利地位。
(3)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两个维度的良性互动。传统农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当前,我国自然环境面临较为严重的形势:水土流失、农业污染不断、沙漠化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发展呈现不协调问题。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则是针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保护环境的理念,有靶向性的发展生态可循环农业,这种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农业,即实现了农业的优势发展,又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现代农业企业必须在发展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时注意将科技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厘清二者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保障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1)建立一支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型人才队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稳定人力资源。在农村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中,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首先,引导农业科技人才到基层从事科技创新工作。鼓励和支持农业新型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大型农业项目的研发,加强对内部科技人员的培养。另外,培养农村实用性人才。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高科技人才是稳定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培养的农业科技人才由于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实际需要,因此,在今后的培养方案中,要注重培养全面的、适应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
(2)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石。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进程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对其的培养是必要的。首先,政府可以定期举办科技创新推广的培训工作,采取加大宣传的方式,号召广大农民参加;其次,平时就加大对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运用丰富多彩的载体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展示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揭示其与农民增收的重要联系;最后,要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培养的财政投入支持,激发农民热情。另外,可以发挥乡镇图书馆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为其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加强高等院校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合作,为农业发展注入持续活力。在构建农业科学创新体系的发展路径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基层农村建立创新合作项目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必须依靠三者良好的配合机制。 其一 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有利于实现自身发展目标,还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高级设施;其二,基层农村在合作过程中既提高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的顺利转化。此外,还应当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立一个以国家科研推广机构为主导的、以大专院校为重要支撑的合作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 阳.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0(3):53-54.
[2] 李哲敏,刘 宏,陆美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战略[J].科学管理研究,2004(2):88-101.
[3] 张雪娥.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及出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