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2-04-26吴美芬陈文璞陈晓铭
吴美芬,武 革,陈文璞,陈晓铭,方 烁,邹 艺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是国际上公认的评价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1]。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 (T2DM)患者HbA1c达标率普遍偏低,2006年 Pan等[2]调查发现69%的T2DM患者HbA1c水平不达标 (HbA1c≥7.0%)。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了解我院随机就诊的T2DM患者HbA1c达标状况,分析影响HbA1c达标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促进T2DM患者血糖的全面达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标准 入选标准:(1)年龄≥18岁的T2DM患者,男女不限;(2)至少具有1次完整的因糖尿病而就诊的门诊或住院病历记录;(3)最近3个月内至少在我院检测过1次HbA1c者; (4)能够且愿意完成调查问卷者。排除标准:(1)新诊断的T2DM或首次接受糖尿病治疗的患者; (2)1型糖尿病患者;(3)继发性糖尿病患者;(4)未接受药物治疗或单独中药治疗者;(5)单独胰岛素治疗者;(6)妊娠或哺乳期妇女;(7)意识不清或不能正常交流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1-04-25—2011-06-30在我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48例T2DM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且符合上述病例纳入标准。
1.3 方法
1.3.1 问卷调查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由内分泌科医生完成。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 (BMI)、糖尿病病程等;(2)自我血糖监测信息;(3)降糖治疗方案;(4)伴随疾病情况;(5)就诊时或最近1次空腹血糖 (FPG)、餐后2 h血糖 (2hPG)及HbA1c。
1.3.2 HbA1c的测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HbA1c,本研究以HbA1c<7.0%作为达标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调查248例T2DM患者,其中男122例(占49.19%),女126例 (占50.81%);年龄18~78岁,平均60.7岁,其中18~60岁者123例 (49.60%),>60岁者125例 (50.40%);78例 (31.45%)患者BMI≥24 kg/m2;糖尿病病程平均为 (5.02±5.65)年,其中病程<2年者107例 (43.15%),2~年者47例 (18.95%),5~年者40例(16.13%),10~年者54例 (21.77%)。
2.2 血糖及HbA1c达标情况 FPG均值为8.74 mmol/L,2 hPG均值为12.42 mmol/L,HbA1c均值为7.83%,其中HbA1c<7.0%者100例,HbA1c≥7.0%者148例,HbA1c达标率为40.32%。
2.3 糖尿病病程与HbA1c达标率的关系 不同病程的T2DM患者HbA1c均值及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不同病程的T2DM患者HbA1c均值及达标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levels and control rate of HbA1c in T2DM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ourse
2.4 治疗方案与HbA1c达标率的关系 单纯口服药治疗者129例 (52.02%),其 HbA1c均值及达标率分别为 7.08%和55.04%;口服药联合胰岛素治疗者119例 (47.98%),其HbA1c均值及达标率分别为8.63%和24.37%。两种治疗方案的患者HbA1c均值及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9,χ2=24.16,P 均 <0.01)。
起始胰岛素治疗的原因主要为口服药疗效不佳 (占41.18%)和出现并发症 (占32.77%),见图1。
图1 起始胰岛素治疗的原因Figure 1 Causes of starting insulin therapy
2.5 伴随疾病与HbA1c达标率的关系 除2例不知道是否伴随疾病外,162例 (65.32%)患者伴随1种或1种以上并发症或其他疾病,其 HbA1c均值及达标率分别为7.91%和37.65%;84例 (33.87%)无伴随疾病,其HbA1c均值及达标率分别为7.68%和46.43%;两组HbA1c均值 及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4,χ2=2.48,P均>0.05)。
2.6 自我血糖监测与HbA1c达标率的关系 190例(76.61%)患者在过去1周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其HbA1c均值和达标率分别为8.17%和32.76%;58例 (23.39%)患者在过去1周进行过自我血糖监测,其HbA1c均值和达标率分别为7.72%和42.63%;两组患者HbA1c均值及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8,χ2=2.14,P均>0.05)。
3 讨论
目前,糖尿病发病率的剧增与糖尿病治疗长期血糖控制难以达标的矛盾日益突出。本研究以随机就诊、平均病程为5.02年的248例T2DM患者为调查对象,该类患者更能代表大部分糖尿病人群平时对糖尿病的诊治状况,结果显示只有40.32%的患者 HbA1c达标 (<7.0%)。英国较早的一项对T2DM患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仅12%的糖尿病患者HbA1c≤6.5%[3];2006年我国潘长玉教授主持的Diab Care调查结果显示,以HbA1c<7.0%为达标的患者也仅为31%,同样远未达到理想的达标水平。故本研究对本院随机就诊的T2DM患者HbA1c达标状况进行分析,并探讨影响HbA1c达标的因素。
胰岛β细胞功能的逐步衰退是T2DM进展最根本的核心,单纯口服药物难以长期有效地维持血糖水平,并可能随病程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呈渐进衰退[4]。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病程的T2DM患者HbA1c达标率间无显著差异,与UKPDS等大多临床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这可能因为本研究调查的样本量还不够大。
本次调查还发现,治疗手段是影响血糖控制的最重要因素,单纯口服药治疗者HbA1c达标率显著高于口服药联合胰岛素治疗者;同时进一步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在多种口服药治疗疗效明显欠佳或出现糖尿病并发症之后才起用胰岛素治疗,所以导致血糖仍难以达标。
HbA1c作为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是因为其较好地反映了血糖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65.32%的T2DM患者合并了1种或1种以上的并发症或其他疾病,但与无伴随疾病者的HbA1c达标率比较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本次纳入病例数少有关。
在本次调查的T2DM人群中,76.61%的患者缺乏自我血糖监测,仅23.39%的患者能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但其HbA1c达标率也仅为42.63%,甚至与未进行自我血糖监测者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这并不表明自我监测血糖对血糖控制或达标与否无影响,可能更说明血糖监测的频率偏少,或尚未掌握监测规律,或虽有血糖自我监测但未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同样也符合 Karter等[5]的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我院随机就诊的T2DM患者HbA1c达标率低,且不能早期合理地采用降糖药物治疗的T2DM患者HbA1c达标率更低,提示应加强血糖及HbA1c监测力度,尽早调整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以促进T2DM患者的血糖改善、HbA1c达标,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志谢:感谢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建立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网”活动对本研究的资助!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J] .Diabetes Care,2004,27(Supp 1):S15 -35.
2 Pan C,Yang W,Jia W,et al.Management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type2 diabetes,1998-2006:the Diabcare-China surveys[J] .Curr Med Res Opin,2009,25(1):39-45.
3 Fox KM,Gerber Pharmd RA,Bolinder B,et al.Prevalence of inadequate glycemic control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base:A series of retrospective analyses of data from1998 through 2002 [J] .Clin Ther,2006,8(3):388-395.
4 Bretzel RG,Nuber U,Landgraf W,et al.Once-daily basal insulin glargine versus thrice-daily prandial insulin lispro in people with type2 diabetes on oral hypoglycaemic agents(APOLLO):an ope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2008,371(9618):1073 -1084.
5 Karter AJ,Parker MM,Moffet HH,et al.Longitudinal study of new and prevalent use of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J] .Diabetes Care,2006,29:1757 -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