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254例
2012-04-25戴双明刘建红陕西省中医医院肾病科西安710003
戴双明 刘建红 樊 平 陕西省中医医院肾病科(西安710003)
本院肾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十一五”重点专科和中医肾病继续教育基地。根据重点专科建设要求,通过总结我科治疗慢性肾衰病多年的临床经验,参照陕西省名老中医经验,并查阅大量文献,结合我科对肾脏病理微观改变的中医证候认识,反复验证,优化方案,形成我科慢性肾衰病诊疗方案。2010年1月至12月,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辨证论治慢性肾功能衰竭254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254例,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例,其中男性116例,女性138例,无死亡病例。年龄在21~91岁,平均年龄50.4±13.9岁。平均住院16.9d。诊断标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监督局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具有慢性肾衰是指由肾病日久,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以少尿甚或无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等为常见症状的肾衰病。西医诊断符合《国家疾病编码ICD-10N18.902》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依据:并参照王海燕1996《肾脏病学》第2版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2]。
治疗方法 在西医常规治疗如纠正贫血、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控制血压,治疗合并感染等基础上。采用符合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和中成药及外治方案如下。
本证脾肾气(阳)虚型 主证:面色萎黄,乏困无力,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纳呆或便溏,易患感冒,腰背酸痛。舌淡有齿痕、苔白;脉细弱。治法:补益脾肾。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生地20g,山药、白术、川芎、当归、白芍各15g,陈皮12g,柴胡9g。中成药治疗:百令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肾复康Ⅱ号(院内制剂),每次5粒,每天3次。肾康注射液60~100mL,静点,1次/d;黄芪注射液40~50mL,静点,1次/d。
气阴两虚 主证:神疲、乏困无力,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腰酸腿软。舌体瘦,质淡白或偏红而少苔;脉沉细数。治法:益气养阴。方药:参芪麦味地黄汤:黄芪、丹参各30g,生地24g,川芎18g,党参、麦冬、五味子、山药、丹皮、茯苓各15g,山萸肉12g,泽泻10g。中成药治疗:百令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肾复康Ⅱ号,每次5粒,每天3次。肾康注射液60~100mL,静点,1次/d;黄芪注射液40~50mL,静点,1次/d;生脉注射液40~60mL,静点,1次/d。
肝肾阴虚 主证:见头目眩晕,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口苦咽干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滋养肝肾。方药:参芪知柏地黄汤加减:生黄芪、茯苓各30g,太子参、知母、黄柏、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各15g,泽泻12g。中成药治疗:百令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肾复康Ⅱ号,每次5粒,每天3次。肾康注射液60~100mL,静点,1次/d;生脉注射液40~60mL,静点,1次/d。
阴阳两虚 主证:神疲、面色晄白无华,乏困无力,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腰酸腿软,性功能减退。舌质淡白或偏红而少苔;脉象沉细。治法:阴阳双补。方药:金匮肾气汤加减:生地20g,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女贞子、旱莲草各15g,山萸肉12g,熟附子(先煎)、肉桂9g。中成药治疗:百令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肾复康Ⅱ号,每次5粒,每天3次。肾康注射液60~100mL,静点,1次/d;黄芪注射液40~50mL,静点,1次/d。
兼证湿浊上逆 主证:神乏,头眩心悸,纳差,恶心、呕吐,面浮肢肿,尿少。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滑。治法:化浊降逆。方药:苏叶黄连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连翘、茯苓各15g,陈皮、半夏各12g,黄连、苏叶、枳实、竹茹各9g,生大黄6g。中成药治疗:海昆肾喜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
水饮内停 主证:四肢浮肿,腹胀,纳差、恶呕;或心悸,胸闷、气短,咳痰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细滑无力。治法:利水渗湿。方药:五苓散加减:茯苓、猪苓、葶苈子各30g,泽兰20g,白术、泽泻各15g,桂枝10g。
瘀血阻络 主证:面色黎黑,唇舌肌肤有瘀斑瘀点,或腰痛如刺,血尿,皮肤粗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治法:活血化瘀。方药:四物汤加减:丹参18g,生地、当归、川芎、赤芍、莪术各15g,红花12g。中成药治疗:丹参粉针0.4g,静点,1次/d;灯盏细辛注射液20~30mL,静点,1次/d。
外治法各型患者均使用灌肠方以排毒化浊:生大黄、生牡蛎、蒲公英各30g,丹参20g。
皮肤瘙痒严重者用中药水煎外搽:白蒺藜30g,苦参20g,丹参18g,蝉蜕、红花各15g。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倦怠乏力、腰膝瘦软、畏寒肢冷、头晕、纳呆、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次数、夜尿次数、水肿等11个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将上述症状分4级评分,依据不同程度从有到无,从轻到重,分别计为0~3分,治疗前后每例累计积分统计。观察治疗前后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的变化。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检验。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Scr降低>30%;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Scr降低5%~30%;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未减或未减轻,Scr降低<5%。
治疗结果 本组254例,显效119例,有效110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90.16%,可明显改善肾衰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恶心、纳差、乏力、浮肿、喘憋等症状;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对于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疗效更为明显。
表1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BUN、SCr比较
讨 论 本方案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早中期患者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延缓病程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尽量晚的进入血液透析阶段。尤其对于并发症少,以本虚表现为主的患者,在减轻患者症状,降低血肌酐、尿素氮方面疗效肯定。对于湿浊上逆的患者,用中药调理化湿和胃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必要时需要纠正酸中毒;对于水肿较甚的患者,中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尚需加用利尿剂;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瘀血阻络的患者,中药的疗效也非常肯定。
肾衰病呈进行性恶化,不断加剧的过程。肾功能恶化的速度不仅与原发病有关,而且与感染、血压、有效血容量、心功能、肾毒性药物、尿路梗阻、过敏等诸多因素相关,目前的治疗方法及手段难以完全阻止疾病的进展,只能起到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肾衰病晚期(尿毒症期)变证丛生,虚实夹杂,几乎涉及全身各脏腑、经络。脾肾阳虚、气血亏损与水湿、瘀毒、尿毒、痰浊并见,补虚与泄实难以两全,患者生活质量极差。此时采取纯中医治疗方案治疗难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能代替西医的血液透析治疗。
此外可协作攻关研究开发中药腹膜透析液,以改变慢性肾衰病晚期中医治疗参与率过低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发挥中药改善临床症状的优势。
[1] 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S].1997:15.
[2] 王海燕.肾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6.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