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和中药颗粒剂使用情况调研分析
2012-04-25瞿剑
瞿 剑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太仓 215400)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始于祖先寻找食物的过程,“神农尝百草,一日而知七十毒”;商代伊尹[1]始创制汤剂,从方便服用、降低毒性、提高疗效等方面中药逐步形成理论体系;《雷公炮炙论》的问世,表示着中药饮片及加工炮制,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历史发展阶段;当今中药理论和应用的发展已经自成科学体系,形成了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药药理、中药制剂、中药分析等多学科分类,并以《中国药典》为质量控制法典。但是中药的应用及其质量标准等方面尚存在不健全之处[2],如调配时缺少规范可信的质量监测手段;煎煮费时,火候、时间等不能标准化;携带不方便,难以适应现代较快生活节奏等,预示着中药的传统炮制加工方法和使用方法,需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以改进[3]。
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又称免煎中药饮片,是指按中药制剂浸提法,选用适当的溶剂和程序,将中药饮片中可溶性成分浸出,经过浓缩干燥,制成颗粒,以单味定计量包装,供药剂人员遵医生处方、按规定剂量调配给患者直接服用[4]。浓缩颗粒的应用上世纪80年代始于日本,目前其应用的复方浓缩颗粒有200余种,单味药颗粒200余种[5],根据临床应用需要随证配方;在韩国浓缩颗粒的使用始于上世纪90年代,现已发展到300多个品种。1993年7月6日国家星火计划“中药新饮片制备与临床应用”通过省级论证,江阴天江制药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指定的单味中药饮片改革试点单位。2001年12月1日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颁布《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及《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管理标准研究的技术要求》,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中药饮片范畴并拟逐步实施批准文号管理[6]。从2002年至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了6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各企业均建成了中药配方颗粒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并建立了共700多种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根据三九集团的统计,目前我国已有近800家大中型医院在使用中药免煎剂[7]。至2007年中药免煎剂销往美国、英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德国等28个地区[8],出口创汇每年以20%幅度递增。从我院1年多时间的使用实际来看,在大多数情况下免煎颗粒是可以代替中药饮片的,我院刚开始引用免煎颗粒时,是两者结合应用,现将二者应用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配资料 1)先以草本为主,颗粒剂为辅。逐步增加颗粒剂用量;2)处方味数多的以草本为主,味数少的以免煎颗粒剂为主。让医生和病人逐步认识免煎颗粒;3)常用的、好保管的、易煎出的以草本为主如白术、黄芪、党参等,不常用的、易变质的、不易煎出的、易挥发的,以免煎颗粒剂为主;4)逐步更新换代,目前变为免煎颗粒为主,中药饮片为辅;5)中药饮片为免煎颗粒品种不齐全的,必须使用饮片如生大黄,银杏叶等。中医认为共煎效果更好的常用经典方如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合煎比单味附子煎液毒性低等。
1.2 药物资料 为了更好地认识、发展和推广应用免煎颗粒剂,更好地服务临床、服务患者,根据药典[9]现将两者以泽泻为例比较如下(颗粒剂为小包装泽泻颗粒)。
表1 以泽泻为例的药物资料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目前有许多人认为,免煎颗粒可以替代传统汤剂。但根据笔者近1年对免煎颗粒剂使用的认识,认为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汤剂使用。
2.1 观念习惯方面的原因 1)患者(包括民间方来院加工)不接受免煎颗粒剂,在老百姓心中“一碗汤”已根深蒂固;2)某些慢性病人已长期使用汤药,且有一定效果,不愿冒然使用免煎颗粒剂;3)复方中药味数较多或剂量较大时,免煎剂不易溶解,且不如煎汤清爽可口;4)浸酒用药,如天麻、杜仲、乌梢蛇等;泡水服用,如黄芪、枸杞子、白菊花,决明子等,其色香味,免煎颗粒剂无法取代;5)医生经验用药,处方加减,辨证论治,习惯认为汤药更有疗效,不愿接受颗粒剂;6)免煎颗粒的品种有限,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2.2 理论技术方面的疑惑 目前使用的免煎颗粒剂与汤剂最根本的区别是:由“合煎”变成单独提取物的“分煎”,这也是颗粒剂使用过程中医生、药师及病人的最大疑惑点。1)复方汤剂的分煎与合煎绝不是一个简单的1+1=2的数学关系[10];中药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复方共煎时有些成分之间可能会起化学反应;群药共煎与单煎相比,药液的pH值会有所不同,可能导致发生某些增溶、增效、降毒等作用;2)对免煎中药与传统汤剂比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对配方颗粒的临床等效性研究存在很多争论,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模式,能够证实或说明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之间是否具有等效性[11];3)免煎中药颗粒在煎煮工艺和条件等方面与传统汤剂存在较大差异,其毒性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安全性等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4)中医药是几千年经验总结,不是简单的成分加减,虽然许多实验证实“合煎”“分煎”化学成分、药效,疗效基本相同,但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和长期应用等方面的依据,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与浩浩几千年泱泱大国“汤药”应用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有待时间长期验证。
但是不可否认,中药免煎剂的推广使用,对规范方剂加工方法、方便患者用药、提高中药标准化的水平、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无疑具有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作为中药的一种使用形式,与其他使用方法形成互补,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使用,如何以适当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3 讨论
草本饮片和中药颗粒剂,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发展,弘扬中医药,不可失之偏颇,应共存共发展,相互促进。1)应从药源抓起,建立地道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增加原料及中药饮片中农药残留、重金属、二氧化硫及微生物等检测控制,保证免煎颗粒剂原料的质量和饮片的质量;2)进一步制订标准,严格规范其加工、炮制、提取、煎煮、浓缩、干燥、制剂等工艺,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3)系统开展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为免煎剂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4)全面健全完善原料及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疗效;5)开展经典处方、临床验方的复方共煎颗粒的研制,以利于和免煎颗粒加减辨证应用;6)“免煎颗粒反应杯”[12]的设计制备,让单味中药颗粒免煎颗粒调配成方剂后,在反应杯里加沸水冲溶继续加热保温适当时间成汤剂后,促使其完成“复杂化学、物理反应过程”,使汤剂中存在的自然溶解系统,如共溶、助溶、沉淀、混悬等依然照旧进行一次反应。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2]蔡浩.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的现代化-思路与方法,2011,13(3):455.
[3]刘国栋.两个人与中药饮片颗粒剂[J].中药卫生信息报,1996(8):10.
[4]俞路宁,徐筱芳,邵深深,等.传统煎法中药与免煎颗粒比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5):784.
[5]刘克敬.浅谈传统中药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J].医院药学,2008,15(11):106.
[6]张旭鹏,曹学礼,白仲梅.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J].甘肃医药,2010,29(5):577-578.
[7]王永慧,叶方,杜士明.中药免煎剂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1,30(6):773.
[8]柴玉.世界中联理事会专家提出推广使用中药配方颗粒[J].中国中医药报,2008(1):3-4.
[9]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10]原思通,赵曦.对“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9):516.
[11]王智民,洪玉梅,王维皓,等.吴茱萸配方颗粒等效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2):1149.
[12]陆泽俭.中药饮片浓缩颗粒值得尝试[J].中国中医药报,199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