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脾切除后中医药治疗效果观察
2012-04-25李本林
李本林
(德州世纪协和医院,山东 德州 253000)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对于该病的治疗,中西医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本文探讨的是脾切除后肝硬化病人中医治疗的疗效问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组病人均为到我院中医科就诊的患者,临床辨证为肝脾血瘀型。治疗组9例,全部切除了脾脏,均为男性患者;年龄24~48岁,平均39岁;病程1~5年,平均2.3年。对照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2~56岁,平均46岁;病程3~15年,平均8.6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学》[1]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1.3 临床表现 精神萎靡,消瘦,腹大坚满,脉络怒张,面颈胸臂有血痣,面色黯黑,大便色黑,近1个月无吐血现象,舌质紫斑,脉细涩。
2 治疗方法
2组病人均采取活血化瘀,行气利水的治疗方法。基本方:当归15 g,红花10 g,桃仁10 g,牡丹皮10 g,赤芍10 g,穿山甲10 g,三棱10 g,莪术10 g,槟榔10 g,薏苡仁20 g,青皮10 g,茯苓15 g,并随症加减。3个月为治疗周期。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精神明显好转,腹水消失,饮食正常,无吐血、便血,停药后持续1年以上无复发;有效:各种临床症状减轻,间断性服用中药,病情无明显加重的趋势,处于稳定状态1年以上;无效:治疗过程中,某些症状或有短时间的改善,但整个病情在治疗周期内不能控制,或兼有加重的趋势。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例
4 讨论
中医并无肝硬化这一病名,该病类似于中医的“鼓胀”,对于鼓胀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趋于下列观点:多因情志刺激,饮食不节,感受寒湿或他病演变等损伤肝脾,导致瘀血阻滞、水湿内停、日久肝脾肾亏虚而发本病[2]。因此,从病因病机上来说,肝硬化疾病的发生除了与肝自身有关外,与脾和肾的关系密不可分。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挟杂,故治疗需注意标本同治,攻补兼施[3],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所谓的补虚中就含有健脾温脾之意。目前西医并无特效治疗,关键在于早期的诊断,针对病因给予相应的处理,阻止肝硬化进一步发展,后期积极防治并发症,及至终末期只能有赖于肝移植[1]。中医药能阻断或逆转肝硬化[3],有关中医治疗肝硬化的临床报道较多,显示出祖国医学在该领域中独特作用。本次报道的9例因肝硬化脾切除的病人,中医治疗效果不佳,笔者认为主要和“无脾”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4],可见脾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是其他脏器无法替代的。从中医理论讲,保护好脾脏,调理好脾脏,就能阻止肝硬化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康复。笔者建议:对于肝硬化病人的治疗,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待脾切除的指征出现后再行手术,让脾充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52-453.
[2]山东省卫生厅.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4:73.
[3]周福生.肝病中医临证旨要[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237-259.
[4]山东省卫生厅.中医学基础[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