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综合演练在院前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
2012-04-24周俊杰熊杰平林宏忠
周俊杰,熊杰平,林宏忠
《2010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强调:快速、有力、持续的胸外按压是整个心肺复苏的基石,在任何时候都要尽量减少按压停顿时间;复苏时需要一支受过良好训练的施救者组成的高效团队来提供包括胸外按压、气道管理、呼吸复苏、节律识别、除颤和使用恰当药物等多项措施;医务人员应关注复苏团队的组建以使各项抢救措施能在第一时间内付诸实施[1]。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其复苏团队是院前急救小组,由“医生-护士-司机”组成,急救小组的心肺复苏 (CPR)水平对于抢救在医院外发生的因各种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导致的突发心搏骤停患者意义重大。目前国内急救中心主要以“个人单项技术”或“医生-医生配合”模式进行CPR技能培训,院前急救一线团队的综合效能未得到锻炼和提高。宜春市紧急救援中心在以往CPR个人单项技术训练的基础上,以急救小组为单位进行CPR团队综合演练培训,取得了显著培训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宜春市紧急救援中心院前急救小组共10个,每个急救小组包括医生、护士、司机各1名。医生均为男性,均为本科学历,平均年龄 (34.8±3.6)岁;护士均为女性,大专学历4人,中专学历6人,平均年龄 (25.5±2.3)岁;司机均为男性,均为高中学历,平均年龄 (32.3±2.2)岁。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培训前首先对10个急救小组进行模拟院前急救CPR考核,记录成绩。然后,采用“简短理论讲授+团队综合演练+录像分析总结+模拟急救考核”方法,以急救小组为单位,进行CPR团队综合演练培训。训练时使用的模拟人为挪威Laerdal公司生产的150-00033“复苏安妮”。根据《2010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制定培训方案、演练流程及评分标准。培训周期为1个月。
1.2.2 实施方案 第一步:理论培训。由急救科科长、护士长对医生、护士、司机集中进行简短理论培训,内容包括《2010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综合演练流程、具体分工、操作要点、配合要点等,司机重点掌握抢救器械的识别、用途及现场抢救时的正确摆放位置。第二步:团队综合演练。设置院前急救场景,由急救科科长、护士长、司机班长进行CPR综合演练示范并录像,综合运用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面罩-复苏气囊通气、电除颤、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静脉输液与用药等技术对模拟人“复苏安妮”实施CPR;然后各急救小组 (医生任组长,负责指挥抢救)对照示范录像进行模拟训练,训练过程全程录像。第三步:分析总结。每次训练结束后,各急救小组根据“复苏安妮”电脑监测报告(包括按压正确率、通气正确率)和操作录像回放,发现自身存在的错误,总结经验,在反复训练中不断改进,提高团队CPR整体绩效。第四步:模拟急救考核。培训结束后,以急救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院前急救CPR考核。
1.2.3 评价方法 模拟院前急救CPR考核成绩分为技术操作成绩和团队综合素能成绩两部分,各100分。技术操作成绩包括胸外按压、通气质量、除颤、气管插管、静脉输液与用药5项,各占20分;团队综合素能成绩包括团队指挥能力、默契配合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心理素质4项,各占25分。由急救科科长、护士长、司机班长组成的评委小组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判。对培训前后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 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培训后1个月后,10个急救小组在模拟院前急救CPR考核中的技术操作成绩和团队综合素能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10个急救小组培训前后CPR技术操作成绩和团队素能成绩比较 ±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among the 10 first aid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表1 10个急救小组培训前后CPR技术操作成绩和团队素能成绩比较 ±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among the 10 first aid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组别技术操作成绩胸外按压 通气质量 除颤 气管插管 静脉输液与用药 合计团队综合素能成绩团队指挥能力默契配合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心理素质 合计培训前 13.40±0.84 12.80±1.03 13.90±1.10 12.00±1.15 13.40±0.97 65.50±2.88 17.90±1.20 12.20±0.92 16.90±1.29 16.10±1.37 63.10±2.56培训后 18.80±1.03 18.60±0.97 19.50±0.71 18.50±0.85 19.00±1.05 94.40±1.90 23.90±0.88 22.10±1.66 23.90±0.99 22.20±1.14 92.10±2.56 t .79 -16.48 -13.61 -10.84 -25.35 P值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1 <0.0值-12.81 -12.97 -13.54 -14.34 -12.39 -26.52 -12 1 <0.01 <0.01 <0.01
3 讨论
3.1 团队综合演练能有效提高急救小组的团队急救意识 通过理论培训,使急救小组成员深刻领会《2010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精神,树立团队合作、快速高效的急救理念。团队综合演练时,急救小组成员面临模拟的院前急救场景,肩负对模拟人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面罩-复苏气囊通气、电除颤、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静脉输液与用药等综合急救任务,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荣誉感。通过反复团队综合演练,可以塑造急救小组成员迅速、高效、团结、协作的团队急救意识。
3.2 团队综合演练能有效提高急救小组院前CPR的整体绩效实际工作中,CPR常是由多人合作完成,自始至终都充满对病情的评估、判断、决策,同时施救者相互间准确的信息传递和紧密的合作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2]。团队综合演练培训前,CPR个人单项技术虽然做到了人人过关,但因缺乏团队综合素能锻炼,急救小组在进行模拟院前急救CPR考核中,医生-护士-司机配合脱节,拖延了抢救时间,导致CPR的整体绩效下降;紧张的急救情境使急救小组成员的心理压力增大,难以发挥出原有的单项技术操作水平,导致技术操作成绩下降。团队综合演练实现了CPR培训与实际院前急救工作的对接,在设置的院前急救场景中,急救小组成员相互配合,综合运用基本生命支持 (BLS)及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ACLS)技术,通过录像回放和模拟人电脑监测报告,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反复训练中提高了技术操作能力、团队指挥能力、默契配合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及心理素质,有效提高了团队整体绩效。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1个月后10个急救小组在模拟院前CPR考核中技术操作成绩与团队综合素能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前。
3.3 在CPR培训中实施团队综合演练的关键举措
3.3.1 个人单项技术训练是实施团队综合演练的基本前提团队综合演练前应对急救小组成员进行CPR个人单项技术训练,通过分别对医生、护士开展胸外心脏按压、面罩-复苏气囊通气、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除颤等技术操作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个人CPR操作技能,为团队综合演练的实施奠定基础。
3.3.2 制定演练流程和评分标准是实施团队综合演练的根本保障 根据《2010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制定演练流程和评分标准,为团队综合演练提供蓝本,是团队综合演练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演练流程和评分标准应充分体现先进性、科学性、综合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并将团队合作、快速高效的急救理念贯穿于流程和评分的全过程。
3.3.3 录像回放分析是提高团队整体绩效的有效措施 录像回放分析和以学员主导的讨论会有助于学员和团队回顾和改善所实施操作的有效性[1]。从错误中学习并提高技能,是医学模拟教学的特色之一[3]。在团队综合演练中,通过模拟人“复苏安妮”CPR即时反馈装置、电脑监测报告及操作录像回放,急救小组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错误和问题,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可以在不增加真实患者危险的前提下,通过演练-回放-总结-纠错-演练,快速提高急救小组的CPR整体绩效。
3.3.4 模拟急救考核是评价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 急救中心在抓团队综合演练培训时要做到定期考核,用于评价急救小组完成综合训练的效果,并将考核成绩与绩效工资、年终评优评先挂钩,引起急救小组成员对培训的高度重视。通过定期培训、定期考核、长期坚持,使急救小组适应紧张的急救情境、巩固CPR操作技能、强化团队综合素能,为提高院前急救CPR成功率奠定了基础。
1 张悦怡,陈香萍,施剑斌,等.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1):4-7.
2 李进伟,邵怡霞.开展院前心肺复苏培训的必要性及措施[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4):638.
3 Ziv A,Ben-David S,Ziv M.Simulation based medical education:an opportunity to learn from errors[J].Med Teach,2005,27(3):19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