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开胸手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
2012-04-18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五院麻醉科黑龙江哈尔滨163311洪广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五院麻醉科(黑龙江 哈尔滨 163311) 洪广辉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吉 林长 春 130041) 赵 鹏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吉 林长 春 130021) 赵恒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2011年本院肺癌患者30例,均拟行肺叶切除术。排除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或内源性皮质激素增多者及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出血倾向者及消化性溃疡患者。术前患者分级为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体质量50~70kg。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靶控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04mg·kg-1,瑞芬太尼1μg·kg-1,维库溴铵0.1mg·kg-1,丙泊酚2mg·kg-1,插管后机械通气,VT维持8~10mL·kg-1;维持:丙泊酚靶控浓度2.0~3.5mg·L-1,瑞芬太尼维持0.125~0.200μg·kg-1·min-1,酌情追加维库溴铵。脑电双频指数值维持在50~60,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PETCO2维持在35~45mmHg。氟比洛芬酯组患者入室后和术毕时分别静注氟比洛芬酯2mg·kg-1,入室后(T1)、术中3h(T2)、术后8h(T3)、术后24h(T4)4个时间点分别采取末梢静脉血3mL,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6水平;对照组患者不给予氟比洛芬酯,麻醉方法与检测方法同氟比洛芬酯组。
1.2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血清IL-6水平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组患者一般情况、体质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IL-6(ng·L-1)水平为:氟比洛芬酯组T18.00±8.03,T2183.36±12.00,T3194.65±17.30,T40.60±13.00;对照组T13.48±9.72,T2203.80±19.10,T3220.00±21.45,T45.13±21.05。氟比洛芬酯组T2、T3和T4各时间点IL-6水平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2组患者T2、T3和T4各点时间IL-6水平均高于T1(P<0.05)。
3 讨 论
组织损伤和疼痛使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多,创伤后外周血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细胞因子,如IL-1、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炎症因子的过剧反应,将造成机体的严重损害且加重疼痛的程度。从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促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开胸手术创伤大,疼痛和应激反应相对较强,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手术应激引起的炎性介质的释放,有益术后康复。IL-6是一种多细胞来源并具有复杂生物学功效的细胞因子,可对各种刺激应答。大手术切皮60min即能测得IL-6增高,术后2~4h显著增高。手术引起神经损伤后,外周和中枢的IL-6水平均升高,升高的IL-6通过直接的脊髓疼痛或者通过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动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血清IL-6升高水平反映了应激的强烈程度。IL-6的变化对于了解开胸术后病情、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是一种新型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由脂微球和其包裹的氟比洛芬酯组成。其具有靶向聚集、增强药效、药效时间长和起效时间短等特点。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血清IL-6水平升高具有确切的抑制作用,其对IL-6的影响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环氧化酶2的活性有关。本组结果显示:2组患者T2、T3和T4各时间点IL-6水平均高于T1,说明术中和术后都存在与疼痛相关的应激反应,氟比洛芬酯对IL-6的抑制作用表现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手术创伤引起的IL-6升高程度大于氟比洛芬酯对其的抑制程度。本研究所测得术前血清IL-6水平较正常参考值范围偏高,可能是由于肺部肿瘤生长或炎症反应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