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传统文化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成效①
2012-04-18杨汉民
杨汉民
(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系,湖南衡阳421002)
谈中国传统文化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成效①
杨汉民
(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系,湖南衡阳42100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概论》课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但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及历史学等多科知识,其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关联,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及成效,必然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融合;成效
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这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十分关注和广泛探讨的一个话题。2008年新课改后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内容丰富,逻辑体系更加严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的重要公共课之一。《概论》课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但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及历史学等多科知识,其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关联。因此,如何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做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实现良好的课堂效果,同时也必然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概论》课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谓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有统一编写的教材内容作为依据,而且还在于相关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但是这种思想政治公共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通常显得形式单调和枯燥无味,对学生没有多大吸收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贯通各学科知识点中的独特作用。
《概论》教材中已经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包括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起来进而达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样做的结果,就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1]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不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而且须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与优秀文化相结合,如此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及时代特色,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4年国务院就曾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用优秀文化和科学知识全面武装大学生。因此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范畴,特别是《概论》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功利化现象,往往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相对忽视人文道德素质的教育,不少高校为了吸引学生就读而积极开办所谓的“热门专业”,学生为了尽快完成学业和顺利就业也只在乎学什么对自己最有利,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流于形式或者形同虚设。如此使伦理教育或价值教育在大学课堂中的地位被严重削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一并遭到忽视。整个校园环境缺少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常常是应付了事。就《概论》课教学而言,因为教材并没有具体明确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及其联系,故教师一般过多倾注于分析其政治性,而涉及道德性和文化性的内容相对不足,传统文化教育更是很少加以运用和发挥。另外多数高校现有的图书资料亦不能适应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让学生敬而远之的专深学术著作较多,而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普及性读物较少。与此同时,受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及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亦受到了严重挑战。在物质欲望、个人主义还占据不少人心灵的市场经济社会当中,许多青年学生急功近利,还没有完全具备抵制不良思想影响的能力,因此常常把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固有的伦理道德教育看成是一种保守的和落后的东西而置于一旁,以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意义也不予重视和思索。基于这种认识及心理,与《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然处于一种薄弱的境况。
二、实现《概论》课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史。所以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资源的挖掘方面,还是教学手段的运用和目标上都不能够消极回避。《概论》课的所有内容既然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那就需要我们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来吸引学生,努力探索二者之间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积极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理论,同时又能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现代价值,从而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明显提高。
1.突出问题意识,注意发挥以“史”带“论”的教学方法
《概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政治理论。通过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明白这一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其理论精髓在于实事求是。但是学生对于从理论到理论的讲授方法常常感到乏味,就算教师备课再认真,讲授多么深刻和有系统性,都难以收到好的效果。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有血有肉,富于生动性,在教学中应加入史实讲解,采用以史带论,史中融论,史论结合的方法,这就必然联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和熏陶。比如讲几代伟人的奋斗历程及其理论成果的产生,完全可以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修为、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等方面进行阐述,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有很多经验史实可以加以总结对比;讲和谐社会构建与可持续发展,则可以联系中国哲学的基本论题“天人合一”观,大有发挥的余地;讲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也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就是一种和平的文化。通过评析儒家孔孟荀的“王道”政治、道家老子的“小国寡民”、《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大同”世界以及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之后,可让学生深切领悟到渴望和平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让学生了解史实的方式有很多种,首先还是讲解法,通过课堂上讲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再就是利用多媒体影视资料播放,可让学生在观赏过程中,亲近和领略重要历史事件及有关人物思想,以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应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历史资料,通过自行演讲来丰富课堂内容。这样通过众多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人物及其思想的介绍,同时保证学生的言行参与,如此使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和不再枯燥乏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无限魅力。
授课须有问题意识,“要处理好教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既不能机械地把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也不能甩开教材内容自己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应该在符合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重点讲好若干个基本问题。”[2]《概论》课教学有不同于其它专业课程的方面,它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主要目的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及道德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概论》课内容较多而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因此难以完全做到课堂讲授过程中的全面、细致和透彻,而且有些章节还在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出现过,如此重复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结和厌烦之心,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教材内容加以综合调整,同时把握章节主题与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契合点。课本知识仅是一种讲授的平台或蓝本,教师应在大纲要求之下进行思考发挥,在具体章节上不求面面俱到,但要突出主题及重点,注意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主线贯通,既要系统讲述实事求是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同时融入传统文化爱国求实的相关内容及精神,着重于基本原理及其相互关系的充分理解。另外还要结合授课对象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而提出相关问题来进行共同分析,如此互动就能激起学生普遍的思想共鸣,大大提高教学实效性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之目的。
2.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
《概论》课不仅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针对当前多数学生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少的状况,因此加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也是意义重大。我们要把实践教学作为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深刻体会《概论》课程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健全理想人格、弘扬民族精神等相关内容,积极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实践能力。课内实践教学包括专题讲座、课堂讨论、演讲辩论和案例分析等形式,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课外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网上实践、参观文化古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这对于帮助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活跃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乃至疏导消极情绪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学校要根据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图书资料建设,定期开展知识竞赛、诵读经典等相关活动,这都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在《概论》课堂上更好地进行互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的体会,促进他们知行意的转化与统一,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深刻道理,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提高。
3.健全考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概论》课同其它专业课程一样,既要认真教学也要加强考核。但教学实效性不能仅以书本知识和学生学习成绩好坏为依据,而必须与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相关联,因此需要健全考试考核方法。一方面是建立多元考核指标体系,把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课堂教学表现与社会实践活动、日常思想道德言行与关键时候突出表现统一起来,注意体现传统文化教育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的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从单纯考查学生掌握该课程书本知识情况转变为全面综合考核。另一方面就是均衡考评比例结构,突出平时成绩在整个考核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平时成绩既包括课堂考勤、问题作答及论文资料提交等方面,又包括参与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表现,改变过去多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评定结构[3]。
《概论》课的教学成效关键还在于能否建立和健全一支相对稳定而具有综合素质的师资队伍。《概论》本身是具有跨学科特征的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同时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都较强。作为《概论》课教师,必须拥有比较广博而精深的知识结构,如此才能熟练掌握该课程所有内容以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那么首先得加强自主学习,不断拓宽学科视域和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做到课堂教学时游刃有余;其次就是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并注意提升自己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理论素养,从而能够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和启发学生;除此以外那就是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不仅表现出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还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发挥自己的人格垂范作用,指导学生读书治学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修养,并敢于敞开心扉,总结人生得失及所思所想,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沟通与互动,以此带动大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方面的同步提高[4]。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心,《概论》课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及成效,以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会传统文化之精华并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1]吴树青,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熊晓琳,李海春.思政课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N].中国教育报,2011-02-21(5).
[3]盘意文.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何以可能[J].企业家天地,2011,(7).
[4]刘淑霞.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之实然状态与应然态势[J].唐都学刊,2011,(1).
On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Gai Lun
Y ANG Han-m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Dept.,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421002,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precious sum of spiritual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which abounds in resourcesfor ideologigal education.The course ofGai Lunmainly treats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results i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which involves philosophy,politics,ethics,history and many other disciplines.It’s closely related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as become the core of college ideological courses.The full exer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ofGai Lunwill surely help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the enhanc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synthetic qualit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course ofGai Lun;Integration;Effect
G642
A
1007-9882(2012)01-0163-03
2011-12-18
杨汉民(1972-),男,湖南祁阳人,哲学博士,湖南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田丽华]